APP下载

吕振羽藏金石文献学术价值探析

2023-01-16王丽华

关键词:金石学金石铭文

王丽华,蔡 宏

(吉林大学 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12)

吕振羽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有“红色教授”之誉。曾任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为吉林大学初创时期的院系建设和学校管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吕振羽去世后,其夫人江明秉承吕振羽遗愿将其在北京的居所及全部藏书捐赠给吉林大学。为表彰其无私奉献精神,学校在北京和长春两地建立了“吕振羽纪念室”和“吕振羽藏书纪念室”。

吕振羽治学严谨,学术研究领域颇宽,不仅在史学、哲学、民族学、教育学等领域颇多建树,在金石考古方面亦多有研究,这从他大量收藏金石文献可见一斑。吕振羽2.5万册藏书中有360种1605册(件)金石文献,占藏书总量的6.5%。本文拟对吕振羽藏金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学术价值。

一、金石文献概述

“金石”二字,指的是两种不同材质的物质。近代学者马衡先生曾这样定义:“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于今日者,皆是也。以此种材料作客观的研究以贡献于史学者,谓之金石学。古代人类所遗留之材料,凡与中国史有关者,谓之中国金石学。”[1]3金石学是以青铜器及其铭文和石刻碑碣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着重文字著录和资料考证,以达到证经、订史、补佚、考字的作用。

金石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传统的学术门类一直在学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成、发展于两宋,鼎盛于清,民国时期出现转型。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所著《集古录》开金石学先河,历经元、明、清,不断发展。到清乾嘉时期,考据学的盛行,使金石学研究走向巅峰。金石学研究成果日益丰富,金石学文献日益增多,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二、吕振羽藏金石文献数量及主要内容

吕振羽所藏金石文献从装帧形式上看,可分为三类:拓本、线装文献和精平装文献。其中,拓本185种819件(册),线装文献159种759册,精平装文献16种27册,总计360种1605册(件)。其中,拓本有整幅拓片,亦有割裱成册者;有历代碑碣、墓志铭、画像石、摩崖石刻,亦有历代著名法帖,如: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刻石、裴岑纪功碑、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熹平石经、龙门造像二十种、石门铭摩崖、魏高盛墓志铭、淳化阁帖、十七帖等。线装和精平装文献涉及金石学的各个领域,依四库分类法,几乎涵盖金石类的全部子类,有总志之属、金之属、钱币之属、玺印之属、石之属、玉之属、甲骨之属、陶之属、郡邑之属,之下又包括目录、图像、文字、通考、题跋等内容。从版本时代看,清代、民国版本较多,亦不乏明清善本。

三、吕振羽藏金石文献的学术价值

(一)可观吕振羽对金石文献的重视程度

作为藏书家,吕振羽深谙收藏之道。从金石学文献来看,吕振羽不仅对历代金石器物、各时期碑帖拓本非常了解,熟悉历代金石学研究成果及代表人物,而且开拓性地将金石文献用于他的史学研究。他对金石文献非常重视,节衣缩食,克服诸多困难,历经数十年的努力,才搜集到数量如此大、品类如此齐全的金石学文献。

(二)为吕振羽史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支撑

吕振羽所藏金石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研究专著,亦有碑帖拓本;有青铜甲骨,亦有墓志碑碣;有金石目录,亦有图像题跋;有总志,亦有郡邑。吕振羽在《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著作中,大量利用历代金石文献,尤其是有关甲骨文及金文的研究成果,对商代社会诸问题进行深入阐释和探讨,金石文献成为其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史料的选择重甲骨、彝器及铭文

历史研究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之上,而关于殷代的历史材料在当时十分缺乏。如何利用有限的史料进行史学研究?如何甄别史料的可靠与否?这些成为吕振羽殷周社会史研究的难题。他在史料的选择上,将殷虚遗物和殷代彝器及铭文作为可靠的史料。他说:“殷虚遗物。这为殷代铁一般的史料,是无用申述的。”[2]268“其次可靠的殷代彝器及铭文,也均与殷虚遗物有同等价值。”[2]268“周初文献(如成书于西周初期的《周书》各篇,《诗经》中出现于西周初期的部分,西周初期的彝器铭文等)中有关殷代的史料,亦可无犹疑地充任殷代信史,即可靠史料。”[2]270“《史记·殷本纪》,其中一部分已由甲骨文字中得到确证者,我们便无法抹煞其真际性。”[2]270这些可靠性史料大部分来源于金石文献以及考古发掘成果,可见金石文献在吕振羽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大量引用金石文献佐史

在吕振羽的著作中,引用的金石文献及金石学研究成果较多,充分发挥了金石文献证史的作用。引用的文献有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罗振玉的《殷文存》《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刘鹗的《铁云藏龟》、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董作宾的《甲骨文新代研究例》《新获卜辞》、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存》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六章《传说中的“夏代”——父系本位的氏族社会》中提到的“夏琱戈”“夏带钩”[2]109,即出自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2]124,此为叔夷钟上的铭文。而在《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亦引用很多铭文,如:“唯叔从王南征”[2]412(《唯叔鬲鼎铭》),“女毋敢帅用先王作明井”[2]408(《毛公鼎铭》)等。此外,他广泛利用各类考古发掘报告,如《安阳发掘报告》《甘肃考古记》等。

同时,吕振羽还借鉴了著名金石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如:《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引用著名金石学家马衡、罗振玉的论述以证殷代铜器制作工艺之精巧。“吾所见商末之器,其制作之艺术极精,如《考古图》所采亶甲墓旁所出之足迹罍,虽周代重器亦无以过之。此种工艺,岂一朝一夕之功所克臻此。况古代文明之进步,其速率盖远不如今日,以吾人之推测,至少亦当经四五百年之演进,始能有此惊人之艺术。然则始入铜器时代之时,至迟亦当在商初”[2]286出自马衡《中国之铜器时代》,“抑三代之时,尚为铜器时代?甲骨至坚,作书之契,非极锋利不可。知古人炼金之法实已极精也”[2]286出自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

(三)可窥金石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通过对吕振羽收藏的金石学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献集合在一起,就是一部金石学的发展史、历代金石学史研究的缩影。金石学形成、发展于两宋,历经元、明中衰和清代复兴,到民国时期则出现转型,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突破。

1.金石学之形成与发展——宋代

宋代以来,大量古代器物、碑刻纷纷出土。士大夫阶层开始关注先秦礼乐器物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形成好古收藏的风气。此在叶梦得之《石林避暑录话》中有详细的介绍:“宣和间,内府尚古器,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汉遗物,无敢隐者,悉献于上。而好事者复争寻求,不较重价,一器有直千缗者。利之所趋,人竞搜剔山泽,发掘冢墓,无所不至,往往数千载藏,一旦皆见,不可胜数矣。”[3]10加上帝王大力提倡儒学,恢复礼制,碑刻研究的证经补史作用顺应了这一需要。同时,造纸术、传拓技艺、雕版印刷术,乃至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发展,都为金石文字的流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直接催生了金石学的形成。

欧阳修所著《集古录》开金石学先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现存《集古录跋尾》十卷(吕395,清光绪十三年[1887]朱记荣刻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收录钟鼎彝器铭刻,摹勒铭辞原文,释文附于后,并简述该器的年代、出土、收藏情况及其遗闻逸事等。石刻文字,则著录其立石时间、碑石残损情况、碑文史实等。

士大夫私家收藏之风气,也直接推动了金石文献收藏队伍的日益壮大。宋王黼等撰《亦政堂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吕G4202,清乾隆十七年[1752]天都黄氏刻三古图本)即是皇室收藏器物图录。从商至唐的历代器物,分20类,共839件,记录器物的铭文、款识、重量、尺寸各方面数据,著录体例完善,所摹器物线图极精,质量之高远胜于前人,创立了后世金石学及古器物学著作的基本模式。

赵明诚著《金石录》(吕G4204/1,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仁和朱氏结一庐刻本),继《集古录》之后,推动了金石学的进一步发展。《金石录》继承了《集古录》等研究成果,补正前贤的缺失,考订史籍之讹谬,录存重要史料,成为宋代金石学研究集大成之作。

南宋时期的王象之所著《舆地碑记目》四卷(吕G4267,清同治九年[1870]潘氏刻本),以历代碑刻地志之目,分郡编次,起临安,迄龙州,各碑下注明所在地、刻石年月、撰书人姓名及内容提要等,弥补了《集古录》无刻碑时间、《金石录》无碑石所在郡邑之缺憾。

薛尚功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吕G4199,清光绪八年[1882]上海点石斋缩印本),书中共著录496件商周铜器及15件石鼓、秦玺、石磬、玉琥上的铭文。此书是宋代金石文献中铜器铭文资料最丰富的一部。

宋代这些金石学著作的出现,对推动金石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郑樵撰《通志》二百卷,以“金石”别立一门,列于二十略之中,自此之后,金石学形成了专门之学。

2.金石学之中衰——金、元、明

明代的金石学较金元二代稍有振起,但对宋代金石学成就的继承和发展尚有所欠缺。最值得关注、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明代金石学著作当为郭宗昌撰《金石史》二卷(吕G4238,清墨妙楼刻本)。该书收录金石50余种,详加考证,各缀以跋;上卷周代至隋代,下卷为唐代;在内容和体例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将书法品评引入金石著述之中,首开金石学中书法一派,在当时文人中有很大影响。

除此之外,吕振羽还收藏了石刻拓本5种,即《杭郡重修礼拜寺记》《新城王氏大槐记》《大司徒公传》《秋兴》八首、明董其昌帖,均为明代刻石、旧拓本,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

3.金石学之复兴——清代

到了清代,随着考据学的发展,金石学再度兴起,特别是清代中叶以来,研究青铜器铭文之学大盛,著述数量和研究深度较前代有了较大的飞跃。吕振羽收藏清代的金石文献数量较多,下面分类择要列举,供学者参考。

(1)总志类

《金石文字记》六卷,顾炎武撰,清康熙刻亭林遗书本;《金石三例》十五卷,卢见曾辑,清乾隆卢氏雅雨堂刻本;《金石经眼录》一卷,褚峻摹图,牛运震补说,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小蓬莱阁金石文字》,黄易辑,清嘉庆五年(1800)刻本;《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王昶撰,清嘉庆十年(1805)经训堂刻同治重修本;《金石索》十二卷,冯云鹏、冯云鹓辑,清道光元年(1821)冯氏刻本;《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吴云辑,清咸丰六年(1856)归安吴氏刻本。

(2)金类

《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梁诗正等辑,清乾隆十六年(1751)内府刻本;《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十卷,阮元辑,清光绪九年(1883)常熟鲍氏刻后知不足斋本;《钦定西清古鉴》四十卷《钱录》十六卷,梁诗正等辑,梁观等绘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集成图书公司石印本;《陶斋吉金续录》二卷,端方撰,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等;《陶斋吉金录》八卷,端方撰,民国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本。

(3)石类

《汉魏碑刻纪存》一卷,谢道盛辑,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冯缙刻本;《汉石例》六卷,刘宝楠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杨氏连筠簃丛书本;《寰宇访碑录》十二卷《刊谬》一卷,孙星衍、邢澍撰,罗振玉刊谬,清光绪十一年(1885)、十二年(1886)朱记荣刻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补寰宇访碑录》五卷附《失编》一卷《刊误》一卷,赵之谦撰,罗振玉刊误,清光绪十一年(1885)、十二年(1886)朱记荣刻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匋斋藏石记》四十四卷《藏砖记》二卷,端方撰,清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语石》十卷,叶昌炽撰,清宣统元年(1909)苏城徐氏刻本。

(4)玉类

《古玉图考》,吴大澂辑,清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等。

(5)甲骨类

《契文举例》二卷,孙诒让撰,民国蟫隐庐影印本等。

(6)玺印类

《吴寄樵印谱》,吴□□篆印,清乾隆钤印本;《相石斋印存》,臧廷彦篆印,清同治元年(1862)钤印本。

(7)钱币类

《古泉苑汇函》,杨继云辑,清同治光绪间抄本;《制钱通考》三卷,唐与昆撰,民国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铅印本。

(8)陶类

《匋雅》三卷,陈浏撰,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9)郡邑类

《粤西金石略》十五卷,谢启昆撰,清嘉庆六年(1801)铜鼓亭刻本。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清代金石学研究之盛,研究范围之广,以及清代金石学研究氛围之浓。金石学的空前繁荣,使得金石学的研究范围和侧重点日渐增多,以金石为据进行书法研究的学者亦大量涌现。阮元所著《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所著《艺舟双楫》,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楫》,标志着清代碑派书法的全面兴起。

4.金石学之转型——民国

晚清民国以来,大量历史文物的陆续出土,如殷墟甲骨刻辞、汉晋简牍、敦煌写经、图籍以及大量封泥、瓦当、砖甓、陶瓷等,大大丰富了金石学的研究内容,也迎来了金石学研究的转型时期。

民国时期的金石学研究,一方面兼顾着传统金石学的研究对象,即石刻等,另一方面在新兴的领域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甲骨文、石鼓文、历代石经的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和重点。

甲骨文被称为“最早的汉字”,吕振羽收藏的有关甲骨文的著述较多,如:《殷虚书契前编》八卷,罗振玉辑,民国元年(1912)上虞罗氏影印本;《殷虚书契后编》二卷,罗振玉辑,民国五年(1916)影印本;《殷虚文字类编》十四卷《待问编》十三卷《殷虚书契考释》一卷,罗振玉、商承祚辑,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甲骨文字研究》二卷,郭沫若撰,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大东书局影印本;《殷虚书契续编》六卷,罗振玉辑,民国二十二年(1933)影印本;《殷契摭佚》,李旦丘编,民国三十年(1941)影印铅印本。

这一时期对青铜器的研究远超前代,研究涉及青铜器的各个方面,这在吕振羽收藏的文献中有明显的体现。一是图铭类文献,著录器物铭文,并附器物图。如:《澄秋馆吉金图》,陈宝琛辑,民国十九年(1930)闽县陈氏影印本;《颂斋吉金图录》一卷,容庚辑,民国二十二年(1933)影印本;《颂斋吉金续录》,容庚辑,民国二十七年(1938)影印本。二是考释类文献,主要侧重于青铜器的器形、铭文内容、纹饰、时代的考释和考证。如:《周客鼎考释》一卷,孙晓野撰,民国三十一年(1942)油印本;《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1957年北京科学出版社影印本。三是集录铭文类文献,仅录铭文,而不附器物图。如:《商周金文录遗》,于省吾辑,1957年北京科学出版社影印本等。四是通论类文献,是对青铜器及铭文的研究类、工具类文献。如:《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著,1952年中国科学院铅印本;《殷周青铜器通论》,容庚、张维持著,1958年科学出版社铅印本;《金文编》,容庚著,1959年科学出版社影印本;《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郭沫若撰,1961年科学出版社铅印本。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诸多金石学家加入断代研究之中,并提出各自不同的断代方法,如,罗振玉判断殷器以“以日为名”和“象形文字”作为标准,马衡则重视“同时文字可以互证”,郭沫若采用“标准器断代法”,李济则通过对殷虚出土青铜器类型学的分析来判断其早晚。还有一些学者根据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等的变化和历史时代结合,探索了青铜器的断代分期问题,此方面的研究远远超过前代,对我们今天的研究仍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吕振羽的史学思想。

从吕振羽藏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主要的金石学家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容庚、于省吾等。他们受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逐渐形成本土金石学家和新型考古学者两个金石学研究阵营。受西方观念影响较大的有留学经历的学者,认为考古学研究方法与金石学完全不同。他们逐渐发现了中国传统金石学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他们认为,传统金石学以古代铜器与石刻为研究对象,范围狭小,内容有限,对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研究比较欠缺;在研究方法上,也大多以文献证文献,依赖于古籍中的著录,很少与田野调查与发掘联系起来。民国时期的金石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试图借鉴西方自然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来研究金石学,逐渐向考古学靠拢。王国维曾提出“二重证据法”,即将文献资料与新的地下出土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传统金石学带向更为科学和系统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学术研究价值、文物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来看,吕振羽收藏的金石文献可谓当今学术界的珍贵财富。在某种程度上讲,吕振羽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亦是金石学家。

猜你喜欢

金石学金石铭文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金石学是碑学发展的重要节点
冷热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浅论陈介祺的艺术成就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