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和CT 影像特征
2023-01-13王东侠
王东侠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72)
支原体肺炎主要为间质改变,诱发因素为支原体,小儿是高发人群,传播途径为经空气传播口鼻分泌物,会促进流行性或散发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夏秋与冬春之交是高发时间[1]。患者具有较长的病程,通常情况下约为5 年[2]。如果没有效控制病原体,那么其就会经呼吸道向机体内部脏器传染,咳嗽、低热等是主要临床表现,但缺乏显著的肺部特征性表现[3]。如患者具有偏小的年龄,缺乏充足的自身抵抗力,其临床症状就会逐渐加重,促进中毒等严重后果的发生,严重情况下还会对机体系统功能造成损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危害[4]。本研究统计本院支原体肺炎患者60 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成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和CT 影像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本院支原体肺炎患者60 例,依据年龄分为成人组(>14岁)和儿童组(≤14 岁),两组各30 例。成人组女12例,男18 例;年龄22~47 岁,平均(35.36±5.46)岁;病程3~6d 11 例,12w19 例;临床症状发热11 例,刺激性干咳7 例,呼吸困难6 例,咳痰6 例。儿童组女13例,男17 例;年龄6 个月~12 岁,平均(6.23±1.42)岁;病程3~6d 10 例,1~2w20 例;临床症状发热12 例,刺激性干咳8 例,呼吸困难4 例,咳痰6 例。两组除年龄外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 方法
1.2.1 方法 CT 扫描前,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滴注7~10mg/kg 阿奇霉素,连续应用4d 后停用3d,之后继续治疗,1w 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让患者口服阿奇霉素,1w 为1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2.2 CT 扫描 治疗后2w、4w 分别采用64 排128层CT(GEOptima)对患者进行CT 扫描,球管热容量、探测器宽度分别为6.3MHV、40cm,将管电压、工作电流分别设置为120kV、150mAs。为顺利完成患儿常规胸部扫描,儿童组患儿扫描前口服10%水合氯醛。将扫描层间距、层厚均设置为5mm,对从双侧肾上腺到甲状腺水平范围进行扫描。扫描后督促患者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特征;(2)CT 影像特征。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 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特征比较 成人组年龄高于儿童组(P<0.05),两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特征比较
2.2 60 例患者CT 影像特征比较 60 例患者中CT影像特征主要为小斑片状或结节状实变影、磨玻璃样变、胸膜腔积液,均占总数的41.67%;其次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树芽征,分别占总数的33.33%、25.00%;再次为大片状实变影,占总数的16.67%;最后纵膈淋巴结肿大,占总数的8.33%。其中成人组小斑片状或结节状实变影、磨玻璃样变、树芽征比率76.00%(19/25)、76.00%(19/25)、80.00%(12/15)均高于儿童组24.00%(6/25)、24.00%(6/25)、20.00%(3/15)(P <0.05),大片状实变影、胸膜腔积液、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纵膈淋巴结肿大比率10.00%(1/10)、28.00%(7/25)、35.00%(7/20)、0.00%(0/5)均低于儿童组90.00%(9/10)、72.00%(18/25)、65.00%(13/20)、100.00%(5/5)(P <0.05)。60 例患者治疗后2w、4w 小斑片状或结节状实变影、磨玻璃样变、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树芽征、大片状实变影、胸膜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比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60 例患者CT 影像特征比较[n(%)]
3 讨论
成人支原体肺炎,是指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成年人在身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受到支原体感染,支原体对肺组织造成严重损害,就会引起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乏力、周身不适等症状[5]。支原体肺炎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起病不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患者确诊为支原体肺炎时,医生查体检查只是前期的检查方法,其主要通过对患者体温、心率、血压等方面的检查来对支原体肺炎进行初步的判断,想要真正确诊支原体肺炎,还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支原体肺炎,需进行多项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冷凝集实验及补体结合试验、肺炎支原体培养及核酸诊断。其中在血常规检查中,可看到支原体肺炎患者存在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情况。在冷凝集实验及补体结合试验中,约有7 成的患者实验结果呈现阳性。而肺炎支原体培养和核酸诊断是早期最快捷,最灵敏地诊断支原体肺炎的手段。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支原体肺炎最重要的手段,而影像学检查则是辅助手段。支原体肺炎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可以看到肺部有密度较低,边缘模糊的阴影,并且该阴影呈网状或者结节状分布。
有研究表明[6-7],在早期诊断支原体感染的过程中,CT 扫描能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前将其肺部影像特征寻找出来,临床应用价值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成人组年龄高于儿童组(P<0.05),但两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60 例患者中,CT影像特征主要为小斑片状或结节状实变影、磨玻璃样变、胸膜腔积液,均占总数的41.67%;其次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树芽征,分别占总数的33.33%、25.00%;再次大片状实变影,占总数的16.67%;最后纵膈淋巴结肿大,占总数的8.33%。其中成人组小斑片状或结节状实变影、磨玻璃样变、树芽征比率均高于儿童组(P<0.05),大片状实变影、胸膜腔积液、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纵膈淋巴结肿大比率均低于儿童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w、4w 小斑片状或结节状实变影、磨玻璃样变、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树芽征、大片状实变影、胸膜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比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说明在支原体肺炎诊治中应用CT 影像技术能够将重要依据提供给临床,从而对患者预后进行有效改善。
综上,成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成人和儿童的CT 影像特征明显不同,积极有效的治疗能有效消除CT 影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