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妥昔单抗辅助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分析

2023-01-12刘新娟李玉婉李倩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国药准字淋巴瘤单抗

刘新娟 李玉婉 李倩娟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具有高侵袭性、中高度恶性的特点,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1]。据统计,我国DLBCL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中老年群体为高发人群且男性居多[2]。患病早期无明显疼痛感且症状较为隐匿,导致该疾病容易被忽视,随着肿瘤细胞侵袭患者外周淋巴系统,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CHOP方案进行化疗,其包括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地辛及泼尼松。CHOP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多数患者在行化疗治疗后,容易出现耐药、复发率高等情况,难以达到理想的远期效果[3]。近年,研究发现多数患者体内CD20抗原呈高表达趋势,出现CD20抗原不与抗体结合的现象[4]。且以往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血清肿瘤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CA125)与DLBCL的发展密切相关[5]。

利妥昔单抗主要通过细胞毒作用,损伤CD20呈阳性的B细胞,起到对抗肿瘤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利妥昔单抗辅助化疗治疗DLBCL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高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接收的81例DLBCL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国DLBCL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6],并经病理学确诊;患者无其他恶性肿瘤疾病;配合完成研究者;无严重意识障碍者;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对上述药物过敏者。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化疗治疗,n=39)和观察组(利妥昔单抗辅助化疗治疗,n=42)。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1.24±5.36)岁;病理分期:I-Ⅱ期18例,Ⅲ-Ⅳ期21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49.96±5.14)岁;病理分期:I-Ⅱ期19例,Ⅲ-Ⅳ期23例。

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CHOP方案进行化疗。患者采取静脉推注长春地辛(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185)4 mg;采取静脉滴注环磷酰胺(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627)750 mg·m-2、表柔比星(瀚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260)75 mg·m-2;d1-5,患者口服泼尼松(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394)40 mg·m-2。3 w为1个疗程,总共6个疗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利妥昔单抗辅助CHOP化疗治疗。d1,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利妥昔单抗(上海复宏汉霖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90021)375 mg·m-2,,在治疗前1 d给予患者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304)5 mg,其他药物及使用剂量与对照组一致。3 w为1个疗程,总共6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近期疗效

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采取影像学检查,依据国际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标准[7]。完全缓解:治疗后,患者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明显改善,且病灶直径<1 cm,稳定4 w以上。部分缓解:治疗后,患者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稍有改善,且病灶直径缩小≥50%,稳定4 w以上。稳定:病灶缩小≤50%或增大≤25%。进展:接受治疗后,病灶增大>25%或发现新的病变区域。近期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数×100%。

1.3.2 血清学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后(6个疗程结束后)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进行离心处理(转速为3000 r·min-1,10 min),分离血清。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CA125水平。

1.3.3 预后情况

采用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8]评分判定患者的预后情况。低危:0或1分,低中危:2分,中高危:3分,高危:4、5,分数越高,情况越严重。分值越低,预后越好。

1.3.4 不良反应

包括胃肠道反应、肝毒性、骨髓抑制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利妥昔单抗辅助化疗治疗提高近期疗效

观察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共有33例,对照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共有22例,观察组近期疗效(78.57%)明显高于对照组(56.41%)(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n(%)]

2.2 利妥昔单抗辅助化疗治疗改善血清学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CA125水平分别为(4.18±2.63)、(18.61±8.49)、(7.26±3.64),对照组CRP、TNF-α、CA125水平分别为(6.53±2.94)、(25.91±6.87)、(13.52±2.94)。与治疗前相比,两组CRP、TNF-α、CA125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CRP、TNF-α、CA125水平比较(±SD)

表2 两组CRP、TNF-α、CA125水平比较(±SD)

注:同组间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CRP(mg·L-1) TNF-α(pg·mL-1) CA125(U·mL-1)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39) 16.52±5.39 6.53±2.94△ 36.92±13.64 25.91±6.87△ 22.13±3.47 13.52±2.94△ 观察组(n=42) 15.93±6.37 4.18±2.63△* 37.05±12.54 18.61±8.49△* 21.96±4.06 7.26±3.64△*

2.3 利妥昔单抗辅助化疗治疗改善预后

治疗后,观察组预后指数评分为(13.52±2.94)、对照组预后指数评分为(1.95±0.37)。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预后指数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指数评分比较[n(%)]

2.4 利妥昔单抗辅助化疗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骨髓抑制患者4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患者4例,存在肝毒性患者2例;对照组发生骨髓抑制患者5例、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4例,存在肝毒性患者2例。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多数DLBCL患者B细胞表面的CD20呈阳性,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着密切联系。而利妥昔单抗具有抗体依赖性,能特异性结合CD20抗原,以此达到溶解肿瘤细胞的作用。而近些年利妥昔单抗对于改善DLBCL的作用不断被报道,其中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方案对于DLBCL的治疗日益受到关注[3]。

据耿素红等[9]学者在DLBCL复发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利妥昔单抗辅助CHOP治疗侵袭性高的淋巴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显著增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加快CD20的凋亡。本次结果表明,观察组近期疗效高于对照组。提示相比于单纯使用化疗治疗DLBCL,利妥昔单抗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推测原因在于,利妥昔单抗的抗肿瘤机制主要作用在补体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方面,诱导靶细胞的凋亡,来达到减少癌细胞生长的目的。同时,还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起到保护正常细胞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CRP水平主要受TNF-α等影响,其与肿瘤负荷密切相关,也是判断DLBCL患者预后的关键[7-10]。而CA125作为一种肿瘤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对于许多恶性疾病起到辅助诊断、预后评估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CRP、TNFα、CA125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更为明显。说明,CRP、TNF-α、CA125水平与DLBCL患者的病情发展有关,CRP、TNF-α、CA125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的风险增加。分析原因在于,部分DLBCL患者存在潜在的免疫缺陷,而CRP作为急性期的反应蛋白,属于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可与受损细胞上的磷酸胆碱结合,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且TNF-α属于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CRP、TNF-α水平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一定关系。以往研究显示,DLBCL患者的预后情况与DLBCL不同的分子亚型有关[12]。本次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预后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间接证实了利妥昔单抗辅助化疗治疗比单纯化疗对肿瘤负荷、改善预后更为显著,并未增加不良反应风险。综上所述,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采用利妥昔单抗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明显,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情况,且安全性好。

猜你喜欢

国药准字淋巴瘤单抗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更正声明
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术中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关于注销盐酸吡格列酮片等15个药品批准文号的公告(2019年 第50号)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不同麻醉方法的应用价值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