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新冠肺炎期间护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现状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3-01-10张子贤董萍培
张 悦,张子贤,董萍培,冯 莺*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2.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5)
新冠肺炎是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有关的疾病。突如其来的疫情引起社会恐慌,也影响在校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心理状态。职业认同是指个体能清晰地认识和确认自己的职业目标、能力、个人兴趣和个人价值[1]。研究显示较高的职业认同能提高就业率、减少护士流失[2]。护生是护理队伍的重要力量,但年龄较小、临床工作经验不足,本研究对护生进行职业认同感及心理调查,帮助护理院校更好地做好护理职业规划与建设工作。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于2020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浙江3所学校的300名在校护生进行调查。
(二)方法。
1.调查工具。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护生职业认同感问卷[3]、抑郁自评量表(SDS)[4]、焦虑自评量表(SAS)[5]进行调查分析。
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星对护生进行调查,有效回收率为96.77%。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5.0软件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结 果
(一)不同特征护生职业认同得分比较。
对300名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学业层次、不同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疫情后家人支持从事护理专业程度不同、不同焦虑程度的护生职业认同存在差异(P<0.05)。两两比较:硕士学历的护生职业认同感(71.37±11.24)分,高于本科、大专、中专卫校;选择护理专业时个人选择的护生职业认同感(68.21±10.21)分,高于父母选择及他人推荐、专业调剂者;家庭支持的护生职业认同感(71.38±8.28)分,高于家庭不支持、非常反对者;无焦虑的护生职业认同感(68.38±9.81)分,高于轻度、中度、重度者。
(二)新冠肺炎下护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现状。
职业认同感总分为(62.27±11.51)分,处于中等水平;焦虑检出率为44.33%、抑郁检出率为38.67%。
(三)影响护生职业认同的因素分析。
以护生职业认同感为因变量,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学业层次3(中专卫校=0,大专=0,本科=1,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参照组)=0)、是否担任学生干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2(个人选择=0,父母选择及他人推荐=1,专业调剂(参照组)=0)、疫情后家人支持程度1(支持=1,不支持=0,非常反对(参照组)=0)、疫情后家人支持程度2(支持=0,不支持=1,非常反对(参照组)=0)、焦虑2(无=0,轻度=1,中度=0,重度(参照组)=0)”分别进入了最终回归方程,共可解释总体职业认同53.1%的方差变异量,分析显示学业层次、学生干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疫情后家人支持护理行业程度、焦虑状况对护生职业认同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三、讨 论
护生职业认同感对其职业生涯具有重要影响,较低时会导致中途更换专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6]。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职业认同感处于中等水平,这与何丽亚[7]、王欣[8]、冷雅楠[9]等人在非疫情期间的研究结果相似;疫情期间护生焦虑检出率高于非疫情期间宫娟等人的调查结果[10],可能与疫情下护生对疾病尚未完全了解,产生对疾病的恐慌有关。抑郁、焦虑这些负性情绪使护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降低学习的主动性、丧失兴趣和动力,甚至放弃护理专业[11],学生群体焦虑、抑郁情绪对其学业、总行为、人际适应、社会功能等均会产生不良影响[12]。因此,护理教育者应注重对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关注护生疫情后的心理状态,提升职业认同与职业自信,防止护理人才流失。
结果显示,学业层次、学生干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疫情后家人支持护理行业程度、焦虑状况影响护生职业认同感。新冠肺炎期间,硕士学历及以上的护生职业认同感高于本科、大专及护理卫校,这与王婷婷[13]、刘媛航[14]、孙骏玉[15]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同;分析可知,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护生拥有较高科研能力,在护理管理、人员防护方面推出相关研究成果,为大众在新冠肺炎期间提供及时、全面的科学知识服务,从而提升了职业认同感。担任学生干部、个人填报专业、获得家人支持、焦虑情绪较低的护生,职业认同感更高。分析原因,在校期间发展综合能力有利于锻炼人际沟通等能力、增强对护理职业的理解;个人填报专业的护生喜爱认可护理专业,愿意花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钻研并获得成果;家人的鼓励能无形中使护生获得认可与满足、降低焦虑,从而提升职业认同感。
四、小 结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生职业认同感有待提高。护理教育者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护生疫情后的心理状态,提升职业认同感,做好护理职业规划与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