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调神法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临床观察

2023-01-10庄晓强许金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调神西药健脾

庄晓强 许金森

(1.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08;2.晋江市医院康复医学科,福建 泉州 362200;3.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脑中风作为常见脑血管病,其后遗症较多,致残致死率高。中风后失眠属于疾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常见病症,主要表现是入睡和睡眠维持困难。据统计,中风后失眠多发于中风后的3~4 个月,且最早在卒中后1 周即可出现[1]。失眠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中风后失眠也是引起中风再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中风发生后临床上越来越关注患者的睡眠状态。中医理论中认为中风后失眠属于“不寐”范畴[2],其病机是患者中风后风痰湿内生、痰湿困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减弱,加上中风后气血亏损,病久体虚,可导致气血运化无力,脑脉失养,心肾不交。与西医的镇静催眠疗法相较,中医中的针刺在治疗中风后失眠具有明显优势。针刺治疗起效迅速,操作简便且无不良作用,能快速达到调养心神、平衡阴阳的目的,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本文将回顾晋江市医院康复医学科近期收治的部分中风后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针刺疗法对于改善失眠的作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 资料以2020 年4 月—2021 年4 月晋江市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46 例中风后失眠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作为西药组(23 例),男12 例,女11 例;年龄在44~73岁,平均为(63.46±2.79)岁;病程3~22 d,平均病程(8.24±2.15)d。采取健脾调神法针刺作为针刺组(23 例),男14 例,女9 例;年龄在38~74 岁,平均 为(63.87±3.03)岁;病程3~19 d,平均病程(8.08±2.37)d。2 组中风后失眠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中关于睡眠障碍的诊断;匹兹堡睡眠指数在6 分以上;意识清楚,接受能力正常;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不能配合资料收集者;智力障碍以及既往精神病史者;中途退出、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者。

1.3 治疗方法2 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常规治疗予胞磷胆碱片(福建省闽东捷迅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6008)口服增加大脑血流量,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同时均配合康复科康复功能训练治疗。

西药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谷维素(杭州益品新五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418)、舒乐安定(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699),上述药物主要是起到镇静催眠和营养神经的作用,其中谷维素片每天3 次,每次20 mg,舒乐安定睡前服用,每日1 次,每次2 mg,共治疗4 周。

针刺组采取针刺疗法,首先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后针刺穴位,本研究中选用的是三阴交、印堂、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等穴,选取1 寸不锈钢毫针(佳健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规格0.30 mm×40 mm),所有穴位均采取平补平泻手法,每个穴位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休息2 d,共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1)睡眠质量评价:记录2 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变化,总分21 分,分值越高提示睡眠越差。睡眠质量好:0~5 分;睡眠质量尚可:6~10 分,睡眠质量一般:11~15 分,睡眠质量差:16~21 分。(2)安全性评价:记录2 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情况。

1.5 疗效评价中风后失眠改善情况的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进行评定。痊愈:患者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者夜间睡眠能持续在6 h 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 以上,睡眠深度改善;有效:睡眠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 18.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比较2 组的疗效:针刺组患者的治疗总有 效率为86.96%(20/23),较西药组60.87%(14/2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PSQI 评分评价比较2 组的PSQI 评分:治疗前2组的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的PSQI 评分显著高于西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 组患者治疗后的PSQI 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中风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PSQI 评分)比较(,分)

2.3 安全性评价西药组中嗜睡1 例、精神差3 例、胃肠道不适1 例、皮疹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09%(6/23),针刺组中未见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2 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00,P=0.009)。

3 讨论

脑中风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脑中风发生以后,脑血管及神经病变会直接对睡眠产生影响,主要包括眶部皮质、额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上行网状系统等部位,上述部位缺血缺氧后与中风后失眠存在密切相关性。另外,脑中风的发生往往相对突然,对中风患者的心理也会造成较大冲击,导致患者在发病以后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5],而不良的情绪又会导致失眠发生。

中风后失眠的危害巨大,首先长时间失眠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影响患者的肢体、语言等康复效果,进而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另外,睡眠也会加重中风再发风险,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一项关于睡眠与脑卒中相关性的调查研究显示,睡眠质量差的人群会增加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6],因此临床上必须要对脑中风后的失眠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质量。

中医在治疗失眠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灵枢·大惑论》中论述失眠的发病机制是阴阳失衡,营卫运行失调。《类症治裁·不寐》记载:“脾血亏损,经年不寐。”《诸病源候论》第25 条记载:“大病之后,脏腑尚虚……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由上述文献可见,中风后失眠的病机主要在于气血失和、阴阳失调,患者的脾胃功能紊乱,导致气血失和,阴阳气血皆由水谷之精微所化,水谷之精微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输布,脑中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肢体活动不便,容易导致情绪不畅、忧思过度伤脾,而脾胃健运失常会形成痰浊、气滞、血瘀等病理产物,这些产物郁久化热,扰动心神,与中风后的失眠病症发生息息相关。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具有自我调整、修复、防御等多种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心静和神志安定为前提。《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燥则消亡”。《读素问钞》注云:“若精神越,意志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意思是如果病者的神气已去,那么即使有良药神针也回天乏术,因此治病先治神(调神)。关于中风后失眠的治疗,中医理论中尚未见相关专述,但依据中风后失眠的病机,笔者认为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所有治疗都离不开调神,因而本病应当健脾和胃,调神安神,从而达到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中医疗法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调整阴阳,其中健脾调神针刺疗法被证实有助于改善中风后失眠证,并且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经济实惠。

对比2 组的疗效情况:(1)针刺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20/23),西药组为60.87%(14/23),表明健脾调神针刺疗法取得了比药物治疗更好的效果;(2)比较2 组的PSQI 评分:治疗前2 组的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 组患者治疗后的PSQI 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西药和针刺疗法均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3)对比2 组的并发症:西药组中嗜睡1 例、精神差3 例、胃肠道不适1 例、皮疹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09%(6/23),针刺组中未见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提示西药组的安全性欠佳。

针对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西药组同样在中风后失眠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治疗后的睡眠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提示西药组在中风后失眠中的疗效同样可靠,但通过比较2 组的并发症发现,对照组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艾司唑仑片作为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容易引起嗜睡、精神差、胃肠道刺激,虽然治疗效果显著,但是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并不利于促进脑中风患者的康复。而针刺组通过采取针刺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的匹兹堡睡眠评分改善情况以及疗效评价指标更佳,并且治疗后未见相关不良反应,疗效和安全性都更为可靠。究其原因,本研究中选用的三阴交、印堂、足三里、天枢、公孙、中脘等穴,针刺后能够达到调脾胃治失眠的效果。其中三阴交穴系足三阴经的交会穴,针刺后可起到健脾养血、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宁心安神之效;印堂穴属于督脉经穴,针刺后可起到安神定志、调和阴阳的目的;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针之可达到调理脾胃、扶正祛邪的目的;天枢穴针刺后能起到调和气血、和胃降逆的作用;中脘穴同样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公孙穴是脾经络穴,针刺能够补益气血、充养心神。所谓神安乃寐,针刺以上诸穴能够调和阴阳、行脉开窍、安神定志,对改善脑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大有裨益,治疗中风失眠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相比于单纯的应用药物治疗中风后失眠,采取健脾调神针刺对改善中风后失眠的效果更为显著,治愈率更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远期疗效更好,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调神西药健脾
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调神”类针法内涵初探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西药联用注意事项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