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改革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2023-01-10张正光
张正光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
生物化学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中药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生命活动中各种化学变化过程的基础生命学科[1]。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常见的生化实验操作方法与技能,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生物化学科研发展动态,最终为后续其他基础及临床相关课程(病理学、药理学、临床医学检验)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招生采取文理兼收。一些文科类学生化学基础较为薄弱,且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背景有所差异,这给生物化学教师如何有效授课增加了难度。如果仅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不仅内容晦涩抽象,而且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滋生厌学情绪,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2]。因此,有必要推行适合于现阶段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多元化教学改革来改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况,使得学生爱学、老师爱教,形成良好的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氛围。基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施行多元化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在课程教学中深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
近年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高校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须积极推进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切实做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同向同行,协同并进,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旨在为新时代中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3]。
当前,在包括高校生物化学课程在内的教学中,普遍缺乏将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理念及方法,没能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程教育的“思政载体”作用,进而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导致思政教育仅在思政课程中有所体现。因此,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挖掘思政元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而从精神层面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热情与动力,是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首要问题[4]。为此,教研室教师重新修订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在大纲中全面完善了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例如:(1)在绪论章节中介绍中国古代酿酒技术以及中国科学家于1965 年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事迹,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信;(2)在蛋白质化学章节中介绍中国科学家施一公、颜宁团队在结构生物学上的突出贡献,使学生树立起向中国科学家学习的信念;(3)在核酸化学章节中介绍Waston 和Crick 两名科学家发现DNA 双螺旋结构的历程,使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提高其克服困难的决心。
通过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梳理,旨在能够更好地在未来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深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切实实现该课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
2 选取适合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生物化学教材
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使用的《生物化学》(新世纪第四版)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该书主编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唐炳华教授。在整合了经典生物化学原理的同时,该教材也融入了中医药相关特色,比较适合于中医药院校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专业学生的使用。随着“十四五”规划教材的更新,教研室亦会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特点,选择更系统的具有中医药知识背景的《生物化学》书籍作为该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教材。
3 构建合适的生物化学教学案例库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来多数要从事临床工作,因此如何将生物化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案例相结合,是该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应当考虑的问题[5]。构建适合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生物化学教学案例库,不仅要基于临床经典案例的选择,而且应与生活密切相关[6,7]。最好每章节都能够围绕相关知识点配以适当的临床案例或生活实例。例如,在讲述蛋白质化学章节时,介绍与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突变相关的镰状细胞贫血以及与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相关的疯牛病;在讲述酶化学章节时,介绍白化病的病因及加酶洗衣粉的原理;在讲述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章节时,引入低血糖和糖尿病等临床常见疾病。在剖析案例的基础上去讲授知识点,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而且对学生未来临床工作能起关键引导作用。另外,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生物化学课程通常设置在大一阶段,此时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对于许多医学术语无法完全理解,故所选取临床案例一定要贴合现阶段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在案例涉及术语较多时,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使学生能在自身认知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充分理解书本相关知识点。
4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 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成为新时代应运而生的重要教育教学手段[8]。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讲授者,学生是听课者。随着各种“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灌输式教育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亟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将“互联网+”手段融入传统教学模式中,形成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教学引导者,学生则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1)能综合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而不局限于书本以及PPT 等教学材料;(2)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更有利于课堂内外师生间的交流互动;(3)学生能够更为便捷地进行自主性学习,而不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制约。
在课堂上,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相关概念及过程的理解,教师们可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进行讲解,化抽象为形象,特别是在复制、转录、翻译相关章节中,借助于视频、动画等教学课件,不仅可以生动地展现生物化学相关过程,更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求知欲。在课下,教师应推荐生物化学相关微课、精选习题等教学资料,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教学优势[9]。
南京中医药大学遵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现代化教学战略要求,成立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平台内涵盖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以及各类教学资源库等。任课教师可以将课程资源上传至平台,供学生随时自主学习。鉴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学时数有限,教研室教师也向学生们推荐了相关网络学习平台,例如(1)中国大学MOOC;(2)爱课程;(3)智慧树等。学生们可以灵活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课程观摩,通过自学充分拓展生物化学相关知识面。
5 探索实验教学改革 优化实验内容及形式
实验教学改革是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10]。生物化学并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兴趣,还可以使其加深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11]。通常来说,实验内容对应理论部分不同章节的内容。实验课的教学形式往往是教师首先进行讲授演示,然后学生按照实验讲义流程进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研室拟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特点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进一步增加与临床相关的生化内容,而基础性实验则适当删减。此外,在实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进行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教师可对选题及方案进行评估和完善,从中选出部分内容,设置为学生的自主型创新实验,给予相应的学时并指导学生完成。这种实验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促使其从被动型接受向主动型参与的转变,切实增强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6 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就目前生物化学课程的评价体系而言,多数高等中医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评价体系,即最终成绩以百分制来计算,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分别占70%和30%左右。这种评价方式虽可以反映学生对某些考点和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但存在一定局限性。有些学生平时不花功夫,却依靠在考试前期短时间突击硬背取得了较好成绩,而在考试后却迅速遗忘,这实际上并不利于生物化学知识点的巩固与融会贯通;对于实验课,有些学生虽然有着较好的实验报告,但数据常不够真实,往往都是通过相互借鉴参考得来。因此,形成完善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进而多层次地评价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是很有必要的[12-14]。
平日里,在课堂内外,应加强师生在“教与学”上的互动。例如,鼓励开展案例分析,让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就案例中涉及的生化知识点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每名学生报告质量给予评分,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同样,在每章节课程结束后,教师可利用“雨课堂”随堂测验对学生进行考查,检测学习效果[15]。另外,可适当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教学者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则作为旁听者给予指导帮助[16]。这些方式强调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形成性评价,而期末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只占最终成绩的小部分。建立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着重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更加科学,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7 结语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知识点多、代谢过程抽象复杂、内容难于记忆等特点。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中西临医学等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生物化学的教学要求。因此,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多元化教学改革来解决现有教学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为后续将生化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奠定相关基础,同时也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