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后恶心呕吐的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2023-01-10卢薪竹苏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胃气阿片类恶心

卢薪竹 苏帆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中医院麻醉科,山东 济南 250014)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指在麻醉后的苏醒室中或术后3 天内出现的恶心、呕吐或干呕[1]。约26%的患者会出现恶心,甚至出现超过32%的患者伴随呕吐的现象。相关研究发现,约80%的高风险PONV 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2]。虽然PONV 在缓解或治疗后一般不会伴随后遗症,但不少患者表示PONV比术后疼痛还要难以忍受[3]。同时PONV 的发生也会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4,5]。此外恶心、干呕可能会导致手术伤口的撕裂,也可能会导致误吸、颅内高压等情况。因此及时干预防治PONV 对患者具有很大意义。

1 西医对PONV 的认识

1.1 PONV 的病理生理学呕吐是由于体液刺激、神经刺激或者二者同时激发的[6],多个神经传导通路都可诱发呕吐,如“化学感受器触发带”的第四脑室底部就对包括神经递质、肽、药物和毒素等体液因子敏感,大脑延髓的孤束核则被称为呕吐中枢模式发生器[7],它将体液因子的信息冲动投射到运动核,诱发相应的兴奋或抑制,从而控制呕吐反射。引起呕吐主要包括中枢神经机制、周围神经机制、药物及毒素等。

1.2 PONV 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发现,在不进行预防干预的前提条件下,约30%的麻醉后患者会出现PONV[8-10],而高风险患者中出现PONV 的概率高达80%[2]。高风险因素包括:术前出现恶心呕吐、女性性别[11,12]、有PONV 或晕动病史。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区域麻醉出现PONV 的发生率比全身麻醉低[9]。在一项Mate 分析中发现吸入性麻醉药如异氟烷等要比丙泊酚的PONV 发生率高[13]。麻醉时间的延长[14]、阿片类药物[15]的使用都会增加发生PONV 的风险。目前关于手术类型对PONV 发生率影响的报道结论不一,确实存在胆囊切除术、妇科及腹腔镜手术的PONV 风险比一般外科手术风险高的现象[12]。

1.3 PONV 风险评估采用Apfel 等人[9]创立的PONV 简化风险评分系统。

高度预测性危险因素:女性性别、非吸烟患者、晕动病史或既往PONV 病史、预期术后给予阿片类药物。存在0、1、2、3、4 项危险因素时对应的PONV 风险为10%、20%、40%、60%、80%。

1.4 PONV 的预防根据患者的高危因素及可介导恶心、呕吐的神经递质受体来指定预防PONV 的方案。其中包括:(1)采用多模式的阿片类药物进行术后镇痛,达到减少PONV 发生的效果[16];(2)调整麻醉方式,如将吸入性麻醉改为静脉麻醉等;(3)给予预防性止吐药,如在麻醉诱导前2 小时使用东莨菪碱贴片等;(4)糖皮质激素对减低PONV 的发生率及阿片类药物的需求有明显的效果[17]。相关研究表明在PONV 的预防方面,联合用药优于单纯用药[18]。

2 中医对术后恶心呕吐的认识

术后恶心、呕吐可归属于中医学“呕吐”的范畴,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病症,一般有物有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2.1 呕吐的病名沿革“呕吐”一词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类地理志《山海经》记载:“其音如呕”[19],《诗经》中有“柔则茹之刚则吐之”[20]这样的语句;古在《说文解字》中,“呕者,吐也”“吐,寫也,从口、土聲”,《说文》有“現”字,其意为“不呕而吐也”,可指代干呕或泛指呕吐。

在医学古籍中,呕吐始见于《黄帝内经》,当时对本病的称谓有“呕”“呕吐”“呕逆”[20],在《素问》一书中,将呕吐作为一个病名,且根据症状,对其进行了分类:“呕苦、呕胆、呕汁”“呕沫”“呕变”“呕涌”“呕血”等[21]。

2.2 呕吐的病因病机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导致呕吐,寒邪克胃,胃气上逆,正如《素问》中提到的“寒气客于肠胃……而呕也”;《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火郁发之,民病呕逆”“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食则呕”“燥淫所胜……呕有苦”“太阴之复,湿变乃举……呕而密默”皆为六邪致呕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因感受邪气的不同,呕吐的性质也有呕酸、苦的不同。除此之外,饮食不慎,脾胃运化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也可导致呕吐。《素问·脉解》曰:“太阴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在《灵枢·经脉》中提到“肝足厥刚之脉……胸满呕逆”,《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则呕苦”,古人认为呕吐可由肝胆之气犯胃而引起。

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在《黄帝内经》对呕吐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指出饮邪和误治也是导致呕吐发生的原因。原文记载:“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为饮家”。论述了由于脾胃气虚,健运失常,饮停于中,影响气机升降,胃气上逆所导致的呕吐,指出饮邪为导致呕吐的原因。又如“问日: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日: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论述了误治导致虚寒呕吐的病机,医生误用汗法,损伤胃阳,导致胃中虚冷,不能腐熟运化水谷和降浊所致。这些理论,时至今日,仍然指导着当代中医的临床辨证论治。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另一著作《华氏中藏经》的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中指出:“胆者中正之腑也。号日将军。决断出焉。言能喜怒刚柔也。与肝为表里。足少阳是其经也。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实则伤热。热则惊悸。精神不守。卧起不宁。又玄水发。则其根在于胆。先从头面起。肿至足也。又肝咳久不已。则传邪入于胆。呕清苦汁也”,论述了呕吐与肝胆、脾胃、心都有密切的关系。

2.3 呕吐的治法中医治疗术后恶心、呕吐多通过辨证论治或针灸的方法治疗。手术为金石利器伤及人体,损伤正气,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常,胃气上逆而至恶心、呕吐,故而在治疗方面多以理气和中为主。患者术前多会有紧张、焦虑等情绪,使患者肝气郁滞,疏泄失常,胃失和降也可引起呕吐。同时针灸穴位刺激治疗恶心呕吐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术中对某些穴位进行电刺激可起到调节气机,降逆止呕的功效。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TEAS)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了其他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和中医针灸穴位,它不但可以抑制外周疼痛刺激信号的上传,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多种介质释放和内源性镇痛物质的增加,具有一定的镇痛镇静作用。TEAS 可以达到像针刺一样刺激穴位的效果,但相对于针刺更温和、安全,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近些年TAES 已经成为临床各个学科研究的热点,其潜在功效被逐渐挖掘,广大学者研究发现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手术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质量,且对心、脑、肝、胃肠等器官具有保护作用[22]。

猜你喜欢

胃气阿片类恶心
无阿片类药物的全身麻醉策略在围术期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Meta分析
阿片类药物的围术期应用:当前的关注和争议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