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燕主任从脾胃论治情志疾病探析*
2023-01-10李婧赵军郭晓燕
李婧 赵军 郭晓燕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郭晓燕(1958—),女,主任医师,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老蒙医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教师。中医学理论认为情志是人体对于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正常反馈,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过大,思虑太过,情志不遂,情志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现将郭老师论治情志疾病的临证思路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从脾胃论治情志疾病理论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对临床、科研有所裨益。
郭老师认为,中焦有脾胃的存在,且互为表里脏腑,其病证都存在有寒、热、虚、实之区分[1]。
1 中医的“七情”
“情志”为中医学特有名词,特有称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七情指的是人类的7 种基本情志活动,包括喜、思、怒、忧、悲、恐、惊。《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3]。《灵枢·本神》记载:“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七情内伤可导致脏腑疾病,可间接或直接地引起脾胃病的发生,也可促进脾胃病的治疗,能使患者心情舒畅,从而使患者气血调和,身体康健。重视辨证用药及情绪开导,不仅能预防脾胃病的复发,还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2 情志的内心体验与脾胃的关系
“七情,忧、思、悲、喜、怒、恐、惊是也”;五志者,“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2.1 影响情志的内心体验的主要因素(1)自然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是情志变动发生的外因。《礼记集说·卷五十六》记载有“夫命于天而谓之性,感于物而谓之情”[4]。情志产生会受到自然界气候的影响,《礼记·礼运》“天有六气……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也……喜生于风……”[5],《灵枢·厥病》记载有“风痹淫泺……烦心头痛……悲以喜恐,短气不乐”。如《素问·疏五过论》云:“尝贵后贱……名曰脱营……名曰失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有“适嗜……之心”。(2)心理因素:人格因素深刻影响着人的情志。《荀子·正名》记载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6]。《白虎通·情性》记载有:“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7]。《论语·阳货》记载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3)生理因素:《灵枢·平人绝谷》云:“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本神》记载有:“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记载有:“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伤寒论》记载:“伤寒五六日中风……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9]。《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有“美其食,任其服,高下不相慕”。
2.2 脾胃对情志的内心体验的影响(1)脾胃参与到了情志的心理过程当中:《灵枢·本神》将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概括:“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脾藏营,营舍意”。张介宾曰:“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曰智”[10]。(2)脾胃影响着人类情志的生理基础:“胃为水谷之海”“脾为土脏,灌溉四傍”。调和脾胃,心神安定而七情不伤。
3 情志伴随生理变化与脾胃的关系
情志影响了脾胃的气机:《理虚元鉴·心肾论》记载有“夫心主血而藏神……气役精”[11]。《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脏腑相传累及脾胃:《景岳全书·杂证谟》记载:“怒郁者……损在脾矣”“……及其既甚,则上连肺胃而为咳喘……为呕吐”[12]。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三·气诸病·贲豚气候》记载有“夫贲豚气者……起于惊恐、忧思所生……食饮辄呕……此惊恐贲豚之状”[13]。对脾胃产生的影响均可由上述诸多情志导致。
4 情志的外在表现与脾胃的关系
(1)表情同脾胃之间关系密切:内心的情感需要通过颜面部全部肌肉的表达、变化而形成面部的表情[14]。(2)行为同脾胃之间关系密切:情志深深影响着人体的行为,饮食的行为与脾胃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脾胃的纳化功能受到情志的影响,以致饮食行为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神志受到情志的影响,以致饮食行为产生变化。《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15]。
5 情志疾病与脾胃关系密切
脾脑相关理论[16-22]。郭老师认为,脾胃为情志生化之源: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化生万物,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脾胃所化生之气血津液,能为情志活动的正常表达提供物质基础,因此脾胃在情志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五脏各有所藏所主,而脾藏意主思。《灵枢·本神》提出:“脾藏营,营舍意”[23]。由此可见,脾胃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物质,是产生记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脾在志为思,前人又言“思出于心,而脾应之”,志为脾气所化,是脾正常的生理活动。脾胃为情志之本,若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则不能濡养神明,意无所存,思无所主,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情感活动。脾胃为情志调控之枢:脾胃是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为“至阴”,为人体阴阳转换的部位,上承心肺之阳,下启肝肾真阴,居中焦而安五脏,对调节情志活动具有枢纽的作用。《素问·刺禁论》所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使”即驱使,而“市”则有集市、聚集之意,二者相参,则可以理解为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而脾为胃行津液,具有通调一身气血津液的作用。脾胃居中转气机,化水谷,灌四旁。一身气机的升降出入皆依赖于脾胃的转枢作用,因此脾胃转枢正常是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有序的可靠保证[24]。脾胃为情志病变之本,情志异常:《脾胃论》记载:“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脾胃虚弱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萎软”。导致脾胃病:《金匮要略心典·痰饮》曰:“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沈目南《金匮要略编注》又云:“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素问·至真要大论》则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思则伤脾”,说明“思”能直接影响脾的生理功能而为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曰:“七情……脾居中焦,是全身气化的枢纽,五脏六腑本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五脏有疾,安脾胃则五脏安”。脾失健运,水液转输障碍则见水湿困阻,脾气不升,气血津液皆留而不行,行而不畅,影响到五脏生理功能的表达,气机不畅,则五志七情不遂,过极或不及的情志表现易发情志病。《素问·六微旨大论》记载:“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人的生命现象是综合协调各脏腑功能活动,继而表现于外的产物,而情志活动正是以脏腑之间协调和谐为前提条件,《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在九气致病之中,因情志不遂而致病占三分之二,其机制是由于脏腑的气机产生了病理变化。情志病多属气机阻滞,脾胃为气机之枢,情志为患,影响中焦脾胃斡旋气机的功能。思则气结最易伤脾,怒则气上伤肝,肝病又易犯脾,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情志与脾胃的生理相关性:脾主运化,《灵枢·平人绝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脾在志为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在志为思”,指出脾的思维活动为思,包括2 个方面:(1)思维意识活动;(2)七情。脾藏营舍意,《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高度概括了脾主情志。意虽根于先天,但主要产生于后天。《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25]。《灵枢·平人绝谷》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25]。《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脾主升清,通利九窍。脾与长夏相应:五脏应四时,脾与长夏相应。《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五脏应四时,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相应,长夏正是由阳转阴的季节,阳阴交接之时。从脾脏生理机能及特性方面讲,脾属土,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与阴密切相关,不仅生阴,而且运阴[26]。脾主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与长夏相应。脾为“至阴”之脏,居中央承阳启阴,实为一身气机之枢。长夏为脾所主,为夏至秋的过渡阶段,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湿浊易生……气机不畅,思虑不解,致使情志不遂而为病。《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郭老师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人的精神状态与所处季节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情志亦会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天气潮湿闷热往往会使人的情绪也躁扰不安,而出现心烦、皮肤湿疹、食纳减少、便溏等兼见症状。情志与脾胃的病理相关性:情志变化可致脾胃发病;脾胃病往往表现为情志异常。
6 情志与脾胃病的关系
《素问·举痛论》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27]。《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28]。《素问·举痛论》曰:“恐则精却”。《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医学刍言》言:“内伤七情……”。脾胃病伴见情志异常,情志异常可致脾胃病,调理脾胃与疏导情志兼顾。
7 情志疾病从脾胃进行论治
郭老师认为,由于情志疾病同脾胃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历代许多医家,重视从脾胃治疗情志病,验案不胜枚举。从脾胃治疗情志病,一些现代医学工作者还从实验角度进行更多的科学的验证,目前正在进行中。
8 总结
中医学理论认为情志是人体对于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正常反馈,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过大,思虑太过,情志不遂,情志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名中医郭老师治疗独具特色,对情志病的辨治多从心、肝、肾入手,而对脾胃论述较少。脾具有主思、藏营、舍意的功能,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是一身气机升降的通路,能够协调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又在调节情志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