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2014-12-31钟凯王馨敏陆克艳等
钟凯 王馨敏 陆克艳 等
摘要:《本输》是《灵枢》第二篇,提出了五输穴等要穴分布的特定部位及其作用,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交汇之要穴,并指出四季取穴的常法及针刺动脉禁忌等,对各经的重要腧穴及临床运用作了推求本源的论述。本文将归纳整理《灵枢·本输》中所蕴含的针灸学术思想并对其内涵做一浅析。
关键词:《灵枢》;《本输》;针灸学;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1-0007-02
《灵枢》[1]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输》是《灵枢经》卷一之第二篇,大部分篇幅正是专门为《十二原》中“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这个结论所作的详细注解。“本”,《说文》:“木下为本”,即草木之根,往往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部位。“输”,《说文》:“委输也”,本义是输通,古人用来代指腧穴,谓神气通过腧穴而出没也。故“本输”也者,乃谓人体最根本的腧穴,其实也就是对于神气的发生、聚集和流通最为重要,因而也是治疗上最为关键的腧穴。《灵枢·本输》主要学术思想如下。
1经气所行,重在五输
五输穴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是指十二经脉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的腧穴,即“井、荣、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又名本输穴。《本输》中将十二经脉之气的流注运行,比喻为江河中的水流现象,所谓井者,经气在此流出,为水之源头,荣者,经气在此运行如永流尚徽,而未成大流之状;输者,水流由小及大,经气在此由浅渐深;经者,经气在此宽大畅通;合者,经气在此汇合于脏腑。诸穴的特点均未离开经气的运行状态,所以说五输穴除了具有经穴的共同生理特点之外,还提示穴位所在处的经气运行的生理状态,并将其特殊的生理意义寓于命名之中,明确这些腧穴即为身体的“本输”,也就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腧穴。但在《本输》中对五输穴的论述无手少阴心经之五输穴,直至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2]中才补入手少阴心经之输穴,使五输穴发展为六十六穴。
2五输取穴,因时制宜
本篇中指出:“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提出五输穴气血运行与流注也与一年四季和每日时辰不同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春刺荥、夏刺输、秋刺合、冬刺井, 这是从一经五腧穴阴阳角度出发所提出的四时相应取穴法。“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刺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系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这是从不同经络五输穴阴阳角度所提出的四时相应取穴法。“大经分肉之间”张景岳解释为:经络,荥穴“皆中取于大经分肉之间”。春天万物生发阳气出地,而荥穴也为阳气从阴部出于阳部,“络脉也属少阳”故春刺荥穴;夏天万物欣盛,阳气亦盛,输穴在阳部阳气亦盛,孙络最表浅故夏刺输穴、孙络;秋天阳气收敛,阴气益盛,合穴为气血从阳部转为阴部藏腑的穴位,故秋刺合,冬天阳气闭藏,阴气最盛,井穴为气血在阴部,故冬刺井。这样取穴完全与自然界变化达到了统一。因季取穴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它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统一观,所以至今对针灸临床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七次脉穴,用广效佳
七次脉是指任脉、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的一个重要腧穴。次,指从任脉的天突穴旁开的穴位,共八个穴位,依次为天突、人迎、抉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穴。《内经》中未名言七次脉的意义,历代诸家亦无相关解释,颈项部腧穴并非只有这些,《本输》主要讨论人体的重要腧穴,七次脉在此出现,不可轻视其重要作用。七次脉中的六阳经穴在根、溜、注、入中属于上入,与腕踝关节附近的下入一络穴相对应,在十二经别的六合关系上,又处于阴阳表里经从里脏浅出相和的所在。六阴经虽无颈部腧穴,但结合《灵枢·经脉》六阴经的经脉病候加以比照便可知,七次脉中的六阳经穴亦同于十二络穴那样治疗其表里经,即阴经诸脉之病症。除此之外,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表明,七次脉同四肢远端穴一样,具有治疗内脏疾患的特点。如天突具有宣肺化痰,利咽开音的作用,多用来治疗肺系疾患。人迎穴具有宽胸降逆,化痰利咽的作用,广泛用于心脑及肺系疾患。扶突穴具有清咽利膈,理气散结的作用,为治疗甲状腺肿大、甲亢的主穴。风府穴具有祛风邪,利关节,清神志的作用,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脑血管、脑神经疾患等。
4动脉施针,慎守忌宜
《说文》[3]:“禁,吉凶之忌也。”对于五腧穴而言,最要紧的禁忌点则是手臂上的桡动脉,在古人即称之为“阴尺动脉”。“夺阴者死”,其本意是说误刺动脉的情况。笔者就针刺动脉是否绝对禁忌提出疑问。从历代文献对人迎、经渠、太溪等穴位的记载来考证,动脉搏动的部位是某些穴位定位针刺的标准。如人迎穴,《灵枢·本输》中说:“缺盆之中,……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这里“动脉”是指搏动之脉,意思是说(颈部)任脉侧旁搏动之脉,是足阳明经,其穴位叫人迎。《针灸甲乙经》记载:“人迎,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旁。”所以,人迎穴的定位是在喉结旁颈总动脉搏动之处。再如经渠穴,《本输》中说:“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荀子·不苟》[4]杨注:“居,止也。”动而不居即动而不止之意。《针灸大成》[5]中也说:“经渠:寸口动脉陷中。”所以经渠穴的定位是在寸口中桡动脉搏动的部位。再如太溪者,《甲乙经》说:“太溪者,土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针灸大成》说:“太溪,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可见太溪穴的定位是足内踝后胫后动脉搏动处的凹陷中。可见这些穴位的定位都将动脉搏动的部位作为取穴的标准。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看,由平滑肌和弹性纤维为主组成的动脉壁有很好的弹性、韧性及厚度,可避免毫针针刺后有大出血的危险。相反,动脉壁上分布有丰富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其针刺对人体的调节作用会更直接有效。临床工作中,针刺穴位时特意选在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对准动脉进行针刺,发现其酸胀麻感觉及经脉针感放射现象均较一般穴位显著。只要不进行大幅度提插捻转,很少会引起出血情况。因此,笔者认为针刺体表动脉搏动处的穴位时,避开动脉针刺是没有必要的,但从安全性方面考虑,针刺此类穴位时不当屡刺,以防经脉之血气尽泄。
5小结
《灵枢·本输》对针灸学的贡献是显著的,她明确了五输穴的定位及名称,并叙述了五输穴以外颈项间的要穴及四季取穴的常规方法,针刺动脉禁忌等学术思想,这些不仅是对《九针十二原》的补充,更是为后世针刺特定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特定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灵枢》[M].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
[2]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
[5]杨继洲,靳贤, 黄龙祥.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