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三杰”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2023-01-09倪琳妍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杰常州理论课

倪琳妍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征,又要关注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获得感。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思德法)课是高校大一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在该课程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既能满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又能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 思德法课的特征

1.1 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同国家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名不同,例如有的国家称之为公民教育课,在我国则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德法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即以统治阶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从课程性质看,思德法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课程内容,而非狭义上的品德课和法律知识课。从课程目标定位看,思德法课直接承担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观和法治思想的任务,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让大学生深刻领悟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思德法课教学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本质特征。

1.2 多学科融合,具有科学性特征

2021年,思德法课教材改版,其课程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与2018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相比,改动较大。其综合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逻辑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完备,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特色,因此更具科学性。思德法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要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实现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与有机结合,强调其理论课的特质,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系统理论讲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要探索科学、合理、适合思德法课程特征的教学方法,让课程教学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2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及“常州三杰”精神的涵义与时代价值

2.1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涵义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其在精神文化层面主要体现为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二者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与灵魂,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其在物质文化层面则通常以多种物质形态呈现,如革命旧址、烈士陵园、革命故居、相关文艺作品等,具有体验性和观赏性。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则是指在特定时空范畴,红色文化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具体体现,既蕴含了这一特定地域内丰富的革命精神及传统,体现了当地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史,也包括革命战争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形成的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时代性及民族性,是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文化素材。

2.2 “常州三杰”精神的涵义

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是中国革命早期阶段常州籍的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们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誉为“常州三杰”。学者认为“常州三杰”精神是对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练,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重要的组成组分,更是常州特有的精神符号。综合诸多学者的理论阐述,结合党的百年精神谱系内容,笔者认为“常州三杰”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三是勇立潮头的担当精神;四是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五是忠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舍生取义精神。

2.3 “常州三杰”精神的时代价值

“常州三杰”精神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与建党精神一脉相承,具有跨时代的精神感召力。弘扬、践行“常州三杰”精神,对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有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1) 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支撑着“常州三杰”在革命道路上永不退缩,他们从马克思主义中学习经验教训,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信念。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突飞猛进,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思想多元而独立、多变而自由,因此把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这一重要论断镌刻到青年大学生的心中就显得必要且必须。大力弘扬“常州三杰”精神能引导、教育青年大学生忠于理想信念,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2) 让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州三杰”一生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与民主、社会文明和谐、自由与平等、公正与法治,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常州三杰”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需求、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常州三杰”精神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 强化大学生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常州三杰”是青年之楷模,他们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能明晰自己的使命担当,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地追求真理。当代青年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者与继承者,更需要学习“常州三杰”的革命信念、革命道德、担当精神和献身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把自己打造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成大才的时代新人。

3 “常州三杰”精神融入思德法课的实践探索

3.1 “常州三杰”精神融入思德法课的可行性

1) “常州三杰”精神融入思德法课有实践基础。常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各大高校比较重视对“常州三杰”精神的研究、继承和弘扬。近年来“常州三杰”纪念馆整合资源,运用信息化技术,开拓融媒体平台,搭建“互联网+”红色平台,推出系列文创作品;纪念馆还加强沉浸式体验建设,提供排演话剧场所,创建情境体验小剧场,这些沉浸式体验场所非常贴合“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场景体验中自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做出认知和评价。

2) “常州三杰”精神与思德法课在理论内容上同源同向。“常州三杰”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常州三杰”用自己的生命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君子精神作了诠释,而这些精神也是思德法课中倡导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常州三杰”精神中彰显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守革命理想和信念、忠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思德法课中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基本一致。

3.2 “常州三杰”精神与思德法课的融合点

“常州三杰”精神五个方面的内涵对应思德法课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道德等相关内容,二者的具体融合点如图1所示。

图1 “常州三杰”精神与思德法课的融合点

高校要合理、有效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完成思德法课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落地,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融入“常州三杰”精神,让大学生在学习思德法课的过程中,将课程内容从知识体系转为价值体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3 “常州三杰”精神融入思德法课的路径

1) 教学场域的融合:构建理论、实践、网络教学三维课堂。基于“常州三杰”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资源,思德法课可以同步构建理论、实践、网络教学三维课堂。在理论课堂中,教学内容筛选、教学案例适用等方面都可以围绕“常州三杰”精神展开。在实践课堂中,充分利用“常州三杰”纪念馆现有的软硬件设备,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将学生自主实践、师生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让思德法课的实践教学切实有效。在网络课堂中,用好“常州三杰”纪念馆的融媒体矩阵,开展网络参观、网络对话等活动,尤其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网络课堂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形式,发挥着更大的教学作用。

2) 教学内容的融合:构建“一案到底”的案例教学模式。目前许多高校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本质是举例教学,在一堂课中可能列举数个彼此完全独立的“微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在恰当的举例说明之后变得容易理解,而笔者提出的构建“一案到底”案例教学模式则是以一个完整的典型案例为主线贯穿课堂全过程,使学生参与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对案例蕴含的理论体系、思想内核有逻辑性、全面性的清晰把握,并以此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一案到底”教学模式,可以发挥以例引题、以例析理、以例述策、以例启思、以例导行的作用,有效提升教学实效。具体到“常州三杰”精神与思德法课的融入过程中,如何运用“一案到底”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首先整理理论体系内容。思德法课中人生理想、中国精神、时代道德三个模块包含的人生观、创造精神、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等内容与“常州三杰”精神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授课教师要厘清相关章节的概念、原理,能以思维导图等形式完整呈现每个模块与“常州三杰”精神关联的知识体系,要提前以精练的语言预设该体系中的重点、难点,总结带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及规律。其次,在深入查阅与“常州三杰”有关的生平故事、研究史料和文献基础上,挖掘他们在求学、革命、家庭等各个领域的典型事迹,汇编成典型案例集,其中的案例要对应思德法课有关模块的某一理论知识点,能集中反映该知识点的基本内容,包括概念、方法和规律等,案例的细节要生动、饱满,能吸引和打动学生。例如瞿秋白在八七会议后的革命担当,实事求是地针对当时革命形势,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阵的总方针,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段事迹就可作为阐述中国精神中伟大的创造精神之案例。最后,要巧妙设计课堂讨论互动方案,因为有效的课堂讨论互动是“一案到底”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要利用穿插提问的方式,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问题。比如在人生理想模块的绪论部分,就可以结合“常州三杰”的特殊人生经历,提出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3) 实践教学形式的融合: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将校园里的思政小课堂与校门外的社会大课堂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式、体验式、专题式教学,让学生对所学课程形成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高校要发挥多课堂协同的育人优势,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常州高校可以在思德法课的实践教学中,充分用好“常州三杰”纪念馆这一实践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作为理论课堂的回应和教学评价的实地检验。譬如,思德法课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担任“常州三杰”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在讲解中加深对“常州三杰”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沉浸式情景剧表演,开展现场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演绎更好地理解“常州三杰”精神;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参与“常州三杰”纪念馆融媒体的投稿、编辑、文创作品的创作、排版、营销等活动,让大学生成为“常州三杰”精神的传播者。

4) 云端教学的融合:优化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线上教学模式。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线上、线下教学媒介差异性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从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出发,思德法课也要优化新形势下线上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化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放课程资源,提炼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新形态数字化资源,有机融入线上课堂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浸润思政教育。比如,思德法课教师可以把“常州三杰”精神与理论教学内容融合的部分做成微课,上传至云端教学平台供学生自学。遴选学生完成的“常州三杰”基地实践作业的优秀作品,放入在线课程的学生作业版块,供学生间互评互学;还要用好“常州三杰”纪念馆的融媒体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网络纪念馆参观学习;充分运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网络对话先烈学习活动,传播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心声。

4 结束语

开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性、有效性之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高校要找准各门思政课程开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侧重点与切入点,从课程总体原则、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切实加强宏观指导与科学设计。“常州三杰”精神作为常州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常州三杰”精神,将其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三杰常州理论课
“胡氏三杰”对中国科技教育的贡献
常州的早晨
三天两夜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培养“硅谷三杰” 她是美国最酷、最美的母亲
唐三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