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应用的分析及探讨
2023-01-09薛莉萍
■薛莉萍
(深圳海关信息中心)
1 引 言
财务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事业单位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财务收支相关联。它是指系统分析各项经济活动的财务资金风险,通过制定财务制度、实施具体的财务管理措施和规范执行工作程序,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风险控制和监督。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对于保护资产安全、提高日常工作效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事业服务职能的运行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非相容岗位分离”“定期轮岗”等措施,控制和约束权力的运行,可以有效地防范徇私舞弊的机会,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日常工作中有时会因为一个环节的脱节,影响整个业务活动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就是分析业务流程的各节点风险,通过流程图、业务表单等设计规范日常工作,从而可以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
建立岗位责任制,规范员工行为,让所有员工清晰了解自身岗位的工作权责,自觉履行内部控制制度中的各项要求,有利于单位内部工作有效沟通,使日常工作更科学更高效地运行;利用内部控制现代管理手段,加强预算全面管理,合理规划资金用途,严格预算执行,控制支出标准,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促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应用的现状
2.1 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全面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理应是全体员工知晓并参与的管理活动,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事业单位上至负责人下至普通员工普遍对内部控制的内在含义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
事业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建设对本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可能会给单位带来的危害性,有些人甚至还狭隘地认为内部控制是“ 揭短”“给自己设绊”,权力制衡后会削弱自己的领导权威,因此对内部控制建设不主动不积极,只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内控工作要求。
在管理层不重视单位内控的环境下,员工们对内部控制缺乏基本了解,没有认识到内控是一项涉及各项经济活动,关乎到全体员工的全面性工作,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与已无关,只是财务部门单个部门完成的工作,因而对内控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甚至常常在内控职责中表现出推诿扯皮的现象;另外内部控制的“精细化”要求,使员工们简单地认为办事程序变复杂了,自己的工作量因此会增加、工作效率也因此会下降,殊不知正因为内部控制的规范、科学、精细,减少了大量模糊扯皮的无效工作,实际反而会大大地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财务人员管理思维落后,内控管理意识不全面,认为财务内控就是管理本部门人员非相容岗位分离、钱款安全、会计核算等事项,缺乏关注单位整体经济利益的全局意识,在内部控制工作中不了解业务、脱离业务,对单位所有经济业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没有发挥督查的作用,也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2.2 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制度不全面、制衡性不足、可执行性较差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2.2.1 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财务管理精细化不足
事业单位建立内控管理制度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即控制范围要覆盖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各种业务和事项等内容;控制过程要包括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但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较多方面存在管理空白。如,从控制范围上看,事业单位对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联的表单、票据、印章等基础性的事项不够重视,未建立规范性的日常管理制度;从控制过程上看,以固定资产管理为例,普遍存在“重购轻管”的现象,资产购置前有预算控制、购置中有采购控制、资金付款审批控制,而资产购置后却缺乏跟踪性管理,对购置后的资产验收、入库、使用、日常维修保养、清查盘点、报废处置等事项没有建立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些日常事项,看似平常琐碎,但与经济活动紧密相联,如果没有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约束,往往存在风险隐患,结果可能会给单位造成资产浪费或资金损失;
2.2.2 制度流程化严重不足,可执行性较差
事业单位存在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建制度,所以在制度建设层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落实层面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制度为粗线条的约束性文本,不那么具体明了,不同执行人理解的偏差,会造成效果差异很大。而制度流程化是制度的具体化,即规范和明确在业务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岗位执行人应该履什么职、担什么责,做到明明白白做事,认认真真履职。目前事业单位在制度流程化、岗位责任制方面的基础建设严重不足,在具体工作中,常常出现工作程序颠倒、上下环节脱节、内部沟通不畅,控制岗位人“闭着眼睛”签字的现象,一旦出现问题又因为权责不清,互相推诿责任、无法追责,导致内控流于形式。
2.2.3 未进行充分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导致内部控制制衡性不足
风险识别和分析是内控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开展此项工作需要基础细致且专业性较强,因此很多基层事业单位不愿费时费力,只是照搬上级或其他单位的制度,并没有根据本单位的机构职能、岗位设置等实际情况对业务活动流程进行梳理,对可能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和事项进行系统的识别、分析和评估。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环节,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去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结果建立的内部控制制衡性不足,极容易被舞弊和腐败行为钻了空子,风险不能得到有效防范,从而使单位蒙受经济损失。
2.3 财务内控执行监督不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加强财务监督是财务内控制度执行的重要保证,它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普遍存在“重核算轻管理”,没有对财务内控的实施情况建立规范的监督检查机制,财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切实履行,存在财务预算审核不科学,付款凭证审核不严格、收入对账不及时、资产清查不认真、过程监督走过场等问题。由于财务监督的不到位,单位经济活动的内控制度执行得不到有效保障,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约束,无形中给违规操作和贪污舞弊行为可乘之机,容易发生资产浪费、流失等现象,资产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甚至会发生资金挪用、侵吞等违法犯罪,给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4 财务人员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管理素质是影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因素。但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管理意识薄弱、专业知识更新储备不足。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编制紧缩,财务人员老龄化严重,只埋头于会计核算,忽视财务预算、监督等管理性工作,对日常工作中非相容岗位未分离等不符合内控要求的现象早就司空见惯,风险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主动学习进行知识更新的动力不足,没有掌握必要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专业知识,缺乏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不了解各业务活动的流程,对业务活动过程中潜在的资金安全等财务风险缺乏敏感的识别能力。
3 加强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全员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负责人应该主动熟悉国家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政策法规要求,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对于单位的事业发展是必要的管理举措,牢固树立“内控第一责任人”意识,亲自组织领导,把内控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本单位全面推进内控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对单位全员加大内部控制相关政策和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应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的培训和学习,充分认识到加强内控建设是保障全员权益的管理措施,工作效率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因岗位职责明确、权责对等,可以节省费时费神推托扯皮的无效工作,让工作更顺畅更有效率;同时认识到自己是受控主体也是施控主体,在日常工作中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单位的内控建设中来,全面推进单位内控体系的完善,从而促进单位整体事业的发展。
3.2 健全财务内控制度体系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遵循全面性原则,覆盖各种业务和事项,贯穿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控制范围上,既要关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重要经济活动的制度建设,也要关注与经济活动相关联的表单、票据、印章等基础性业务,建立表单的领用、对账、核销,印章的使用审批等规范性的工作制度;从控制过程上,要同时关注经济活动的事前财务计划、事中的财务控制和监督、事后的财务核算和分析,全过程建立内控制度。如固定资产管理,从购置前的立项及预算编制、购置采购过程的财务监督和预算控制、购置后的验收入库、领用出库、使用效率、定期或不定期盘点、报废处置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制度控制。
事业单位应加快制度流程化建设,以遵守财经法规、管理制度为基础,用“画流程、定标准、做表格”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具体描述活动过程。一方面,流程化通过明确工作流程中各环节的责任部门以及执行岗位所要承担的职责范围以及具体分工,便于执行者吸收和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岗位职责人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该项经济活动中属于哪个环节哪个岗、做什么、怎么做,为其提供了审核审批的判断性依据,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每个阶段每个节点内控措施的痕迹化,让业务流程各环节各岗位的工作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可以推动各岗位责任人及时并实实在在地进行业务控制,调动其主动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执行,同时增强了整个业务链的协同性,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事业单位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单位业务活动流程进行梳理,按照业务实现的时间和逻辑顺序,明确每个业务环节,从各个业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入手,对可能触碰业务的合法合规性以及造成资金资产损失的重要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检查业务流程中决策、执行和监督等非相容岗位是否严格分离,关键岗位是否职责明确,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具有合适的资格和能力,分离岗位是否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相互监督和制约等等,找到各个经济运行环节潜在的风险点,继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可行的风险防控措施,合理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以及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3.3 加强财务内控监督
事业单位应建立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并重,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共同实施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切实履行好财务监督职能,确保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财务部门通过审核表单和票据、检查资产管理台账、现场盘点实物及清查其使用状态、核对货币资金账款、清理往来款项等手段,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各环节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制度缺陷和运行存在的问题,应对性地采取内部控制方法,持续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从而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应用中的作用。
财政审计部门和上级行政主管单位要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揭示问题和缺陷,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其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问题严重的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通过内外监督合力,共同促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不断完善。
3.4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新时代事业单位的改革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事业单位要特别重视财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选拔任用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兼具的人员,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给财务人员创造更多的业务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财务人员要保持成长性思维,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和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变化和要求,认真学习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专业知识,平时注意收集和分析内控案例,增强自身的风险敏感度、提高财务内控管理素质,并服务到实际工作中,提前防控、不断完善本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和工作流程,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4 结 语
事业单位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转换财务管理思维,树立内部控制管理理念,遵循内控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覆盖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努力提高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内控制度的流程化、表单化、信息化,保证财务内控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实效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