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格局下小学语文德育功能探索

2023-01-05刘爱华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2期
关键词:铁罐德育素养

刘爱华 朱 鹏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小学生处于成长中,需要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大思政课具有大格局,更能借助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效融合语文课程与品德教育,彰显育人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科学性。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课程是渗透德育的最佳载体。教师要基于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有效落实大思政格局下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一、以语文课程为载体,注入大思政元素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提高学科成绩是学生的根本任务,忽视了身心发展和道德素养,这种思想影响了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虽然学科成绩能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整体素质。创新型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仅在于学科技能方面,更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以语文课程为载体注入大思政元素,是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借助科技,创设教育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也为教师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策略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在语文课堂中注入德育元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既彰显语言的运用,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落花生》一课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花生的品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桃子、苹果丰收的图片,再展示花生不好看但有多种用途的多幅画面,组织讨论质疑,打开思维:做人一定要像花生才好吗?像桃子、石榴、苹果不也很好?在交流理解议花生时父亲的话,知道父亲并不是在贬低桃子、石榴、苹果等外表好看的水果,而是通过对比,突出花生因为默默无闻而不容易被发现,“必须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领会普通人可能会成为花生那样的人,外表普通,才能、本领不易被发现,但是不要沮丧,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是希望孩子能成为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同时也赞扬了像花生一样的人。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像花生一样的人,借助多媒体展示各行各业劳动者工作的画面,帮助他们深化认识。教师再展示蜜蜂、老黄牛等图片,学生想到生活中的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会明白做个对祖国有用的人的道理,达到阅读理解与思想教育的双重功效。

(二)巧设内容,注入思政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传授礼貌待人、尊重师长、团结友爱的精神元素。如教师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可以围绕品德教育设计一些对韵歌,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达到拓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达成育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学生学习需要,改编汉语拼音材料,以富有韵律的对韵歌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如借助韵律歌“妈妈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见到大佛不要摸”,学习“b、p、m、f”这几个声母;借助韵律歌“清早起,蹦蹦跳,见老师,说您好,理书包,不迟到,进班级,不打闹”,学习“ao”这个韵母,既能深化学生对语文拼音知识的了解,更能以一种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促进品德意识的形成。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石,发挥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承载着丰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保障他们成长。在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核心素养为基石,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抓住契机,融合道德教育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体差异;充分发挥语文学习中德育的优势,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德育视角思考文本中的问题,在不脱离语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抓住语文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契机,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避免教学枯燥乏味。例如学习《陶罐和铁罐》时,学生探究“铁罐那么傲慢,究竟为什么”,铁罐自认为很坚硬,所以它很骄傲。教师设疑:陶罐那么谦虚,他为什么不跟铁罐碰一碰?学生认为陶罐很容易破碎。教师看准时机引入思政教育内容: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相比,是无法比较的,难道陶罐一点长处也没有吗?用课件出示“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而铁罐 了”这个填空式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了解陶罐朴素、美观、有价值,铁罐什么也没有了,明白易碎的陶罐成为古董,坚硬无比的铁罐却变得无影无踪,从而懂得了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的道理,达到掌握知识、学会做人的双重目标。

(二)情景教学

以情境教学搭建语文学习平台,有助于语文与德育融合教学策略的有效开展。在情绪熏染的情境中,学生能主动接受学习内容。搭建教学情境,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实践机会,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和道德修养的意义。将语文课本呈现的人物形象作为德育的切入点,构建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可以深化情感体验,进入深度探究状态。例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廉颇和蔺相如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过程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创设角色扮演的学习情境,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将相和》中“负荆请罪”语段的内容,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透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秦的品格。教师组织学生进入角色扮演情境,深度还原“负荆请罪”的场景。这个角色扮演情境的创设,能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氛围中,形成对蔺相如和廉颇性格、品质上的对比,认识到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为了进一步达成德育目标,可以延展:假如你是蔺相如或是廉颇,遇到被误解的事情会如何做?这个借用问题创设的情境,能引领学生发挥思维优势,寻找正确答案,获得道德教育的实效,助力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优化教学措施,推动品格发展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除了靠教师的引导外,还来自自身对外界的认知与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语文知识与道德素养、中华文化底蕴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措施,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推动学生的道德品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师要找准语文教学活动中关联生活实践的切入点,利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观念,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在生活实践中的认知经验,获得知识与道德修养融合锻炼的机会。以常见的感恩教育为例,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让学生划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这是一位瘦弱、贫苦、忙碌、辛劳、通情达理的母亲;品读“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纸,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体会母亲贫穷却不吝啬,钱花在儿子的学习上,只要儿子争气,而自己舍不得花钱,感受到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品读“弯曲了背,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体会母亲的忙碌,没有时间和儿子多说话。此时朗读这些语句,配以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渲染,学生对“慈母情深”的体会更深。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家人疼爱,有“这是应该的”的错误认识,认为家长的关爱是应尽的义务。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实例:“过生日,我要让妈妈给我买名牌衣服”“春节我要爸爸给我比任何同学都多的压岁钱”,组织学生讨论,渗透德育思想,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心生感恩意识。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父母亲为自己做了哪些事,从不同角度分析他们的形象,进而获得感恩父母的实际认知。在这种关联生活实践、对应阅读学习篇章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要素,能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生活实事中展开分析,思考自身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爱,产生感恩与回报心理,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四、致力创新意识,培养正确审美观念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引领。学生个体不同,性格复杂,思考具有独特性,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考虑这些因素,从广度和深度出发,实施大思政格局下的语文德育。

(一)思维创新

创造性地展开大思政下的语文教学,需将道德内容融入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拘一格地实施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学习《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讨论话题:“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学生不仅要联系文本中的“地道的样子”“在地道里怎么生活”“人们在地道里如何攻击敌人、如何防御敌人”“怎么知道地面上情况”等内容,还要聚焦关键语句:“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更要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原因。这样的创造性讨论,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进行的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激发起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有抗击敌人的勇气和斗志。这样的教学,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融合。此时播放电影《地道战》,再布置阅读《地道战》整本书的任务,会让学生深刻理解爱国奉献精神的重大意义,意识到要爱国爱家,产生“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责任感,红色经典彰显教育价值。

(二)审美创造

教育不仅要承担立德树人的重任,还要塑造可以肩负未来大任的人才。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教师所进行的教育要有前瞻性。学生的兴趣会随着成长而改变,德育素质却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观念,感受真善美,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例如《童年》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阿廖沙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但没有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还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这是非常宝贵的。外祖母的坚强、善良、关爱,好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阿廖沙黑暗世界里那颗孤独而又敏感的心,这种美好品质感染着他。学生对比外祖母的慈爱与善良品质同外祖父的残忍粗暴、不顾亲情、蛮横无理、丧尽天良,再从阿廖莎的勇敢、坚强、正直的榜样形象中,明白了什么才是真善美。这些美好品质能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的同时获得创造性审美认识,对未来型人才的审美创造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德育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凸显了其育人价值。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明确德育融入语文课堂中的优势和意义,以文本为德育载体,立足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大思政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在语文教学中注入德育元素,运用多种措施助力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挥思想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铁罐德育素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