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课堂中德育渗透的融合分析*
2023-01-05邢海侠
黄 娟 邢海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对教育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不断在调整和创新,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又要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同时还要提倡劳动教育和德育的有效融合。而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发挥好引领者的作用,有效融合劳动教育和德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劳动教育一直都是德育工作开展和落实的载体,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有效的,教师一定要正确利用劳动课程开展德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和德育的融合概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很多人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这也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文化课的成绩代表着一切,也有部分人将文化课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成功和优秀的唯一标准,并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并不看重劳动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部分家长忽视了学生劳动的责任,很多学生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导致学生没有能力进行自主生活和劳动,也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优秀继承者,小学生需要跟随教师的安排落实劳动教育,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家中,都要帮助教师或家长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为学生安排的劳动比较少,这是由于长期受传统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有教师认为劳动教育无用,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学生文化成绩下降。教师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劳动教育一直都非常重要,即使是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劳动观念仍然需要贯彻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只有将劳动当作生活中的习惯,才可以真正提升生活品质。时下,有些小学生随手乱扔垃圾、花钱无节制等各种不良现象愈演愈烈,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何还会出现如此不符合德育理念的现象?其实是因为我国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出现了问题,很多教师和家长非常注重文化成绩而忽视了劳动教育,久而久之会使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并不重要,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那么如何改变家长和学生的这种认知呢?教师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用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帮助家长和学生改变原有的劳动观念,不断提高其对劳动意识的重视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可以逐步完善教育内容和教育结构,而多进行劳动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在劳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德育渗透其实是利用各种生活或学习过程中的道德观念不断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在以往的观念中,很多学生都自然而然地将文化课成绩作为最重要的内容,虽然文化课成绩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劳动教育,而德育渗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现如今,大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了劳动课程,在劳动课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各种道德观念吸引学生,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真实事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不断培养和塑造自身的道德品质。只有道德品质提升,才能真正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劳动能力,形成劳动习惯。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小学阶段是基础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在劳动课程中通过德育渗透将各种道德观念传递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之内理解并接受。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不足,很多时候都会被外界的事物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学生的家庭环境及日常生活环境中,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好,很容易养成学生偏激固执的性格,因此,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并利用劳动课程进行德育渗透。劳动与德育的融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三)提高学生的人生高度
劳动和德育其实是比较接近的教学内容,在劳动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一直都是小学教育领域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劳动课程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提高劳动能力外,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劳动内容搬到课堂中,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拿着打扫工具打扫校园。针对校园操场上的各种垃圾,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竞选小组长,每一个小组根据教师的指示和安排,按照相关的游戏规则和要求,打扫校园内的指定区域,完成又快又好的小组,可以获得教师的奖励。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活动融入课堂中,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生活,利用劳动教育提高道德素养。
三、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策略
(一)公益劳动,培养社会公德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们具有天真活泼的性格,在小学阶段融合劳动教育与德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性格,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性质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放在活动上。利用劳动教育和德育相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同时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比如,学校可以联系当地的养老院或各种公益组织,与当地的社区开展一场学生进养老院的活动。首先,可以组织高年级的学生来到养老院,为养老院的老人提供一些精神方面的娱乐活动,也可以为老人捶捶腿,以这种形式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给予自己的关爱。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帮助养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帮助老人洗衣服、洗头发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同时学生在做这些活动时,也能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在养老院中组织一场文艺演出活动,比如学生可以唱歌、跳舞,以表演的形式丰富老人的精神思想,活跃养老院的环境与氛围,让老人的生活更加充满乐趣。除此之外,每个班级也可以成立节假日探访小组,在节假日的时候,探访小组可以去养老院慰问老人,也可以去公益组织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除了可以丰富学生的日常体验之外,也能锻炼学生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最后,学校内每个班级的中队长可以将本次去养老院或公益组织的活动情况记录在案,整理成书面文字,然后将这些档案归档,为之后的公益活动提供依据和基础。另外,现如今各个城市也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政府所提倡的垃圾分类原则学习不同垃圾如何分类,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能力,使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也可以养成节俭和环保的好习惯。
(二)家庭劳动,提升综合能力
集体劳动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课程与德育相融合,可以有效发挥家庭劳动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校内劳动的机会,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帮助父母,减轻父母的劳动量,在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利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同时还能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教师也可以邀请家长配合学生完成一些劳动,比如让学生帮助父母整理房间、刷碗洗衣等。当然,为学生布置的劳动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实际能力,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除此之外,家长也可以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为父母盛饭、摆放餐具等,通过自己动手劳动有效提高劳动技能。家校共育的方式也可以引入到劳动课堂中,让学生在家庭或学校中都能接受劳动教育和德育的熏陶。比如劳动课程结束后,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共同组织劳动活动,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大扫除等活动,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可以不断改善不良习惯,提高劳动能力,有效感受到劳动过程中的乐趣。
(三)分层劳动,满足个体发展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不同,每个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和德育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教师融合劳动课程与德育时,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按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精心设计分层式的劳动模式,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合理的劳动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劳动。以植树节为例,在植树节当天,教师可以在学校开展相关活动,按照学生不同的年龄安排不同的劳动任务,同时为学生设置劳动目标。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负责挖坑,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力量。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我国边疆地区缺乏树木导致沙漠成片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意识到植树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也可以拓宽学生对于劳动的理解和感受。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种植树苗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向教师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形成书面文字,有效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烘托氛围,促进融合效果
小学生虽然年纪较小,但具备很强的上进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提升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劳动标兵榜,利用积分制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简单来说,教师每制定一个活动都可以为表现良好的学生加上一分,而积分越多的学生则越优秀,教师可以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设置班级劳动星的评比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可以向教师讲述自己在家庭或校园中做的劳动,或者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传递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参加劳动的次数和劳动的频率对学生进行奖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
综上所述,提倡劳动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我国社会一直都非常注重劳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教师可以利用劳动课程进行德育渗透,这样的教学方式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