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绽放“德育之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点滴尝试

2023-01-05朱群英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2期
关键词:德育教材评价

朱群英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普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成为教学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德育的适切渗透,能让课堂教学更加丰盈、生动,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生态化,充满正能量。教师要在知识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教师可以介绍知识点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认知,通过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正面引导学生;也可以合理地延伸和拓宽教学内容,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这些德育渗透方法不仅能丰富知识教学,也能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质效。

一、在教材资源中挖掘德育元素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非常多的德育元素,德育点分布在教材的各个篇章中,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引导学生懂得蕴含其中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教材适时引入德育,在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的基础上,适当拓宽与加深德育范围。如教材中有应用题是以“采集树种和绿化环境”为背景的,教师在讲解时便可以恰到好处地渗透德育,设计问题:绿化环境的原因有哪些?采集树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教育。教导学生维护和爱护校园内外和公共场所的环境,比如花草树木、公共设施等,积极参与组织的植树造林等活动。由此,有的学生从中认识到了自己之前对于绿化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对于自己之前损坏公共场所花草树木的行为感到抱歉,并积极表态之后一定要爱护树木、维护公共环境。再如,讲解“认数”这一课时,教材展示了一年里粮食、茶叶和钢铁的总产量,根据这些具体数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地大物博,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经济水平较高,人民生活也较为富足。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面积很大,东西贯穿大约5000km,南北贯穿大约5500km,我国地域总面积达到约960 万km2。我国境内著名大河长江的长度大概是6300km。从而使学生心中洋溢起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五一劳动节时,数“7、10、55、6、26、1”一块到成都旅游,坐车时,乘务员要求按顺序上车,请问他们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上车?并给出理由。题目一给出来,就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些学生选择的排列顺序是从大到小,有些学生选择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而从大到小的理由可以是小的应该尊敬和礼让大的,从小到大的理由可以是大的应该照顾小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讲文明懂礼貌的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应具备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通过一道数学练习题,既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在教学中有机渗透了德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德育关键点

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握德育关键点,适时渗透德育。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和巧妙突破课堂的重难点,也要抓住每个教学环节和知识点,仔细甄别具有德育元素的每个词语和句子、每道题目和例子、每个图形和图标,适时融入德育。如,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课,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事物是彼此联系着,同时也时刻变化着,让他们学会用联系与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熏陶;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在讲解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安排和准确掌握时间,引导学生树立做时间主人的观念,从小就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学习“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人民币的使用与生产建设中人民币的作用,教导学生应该爱护和珍惜人民币;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之前学过的100 以内的加减法无法满足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需要,而万以内的加减法更能适应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需要,因此希望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知识;学习“平行与垂直”“角”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在生产建设与日常生活中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教师的介绍,让学生联系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国家建设等,了解目前自己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沉下心学习与研究数学学科。除此之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关于树木、桌椅和纸张的应用题,教师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引申出环保话题,在网络上查找关于森林伐木、造桌椅和造纸的视频,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我国每年用于造桌椅和造纸的树木数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环保教育,使学生有意识地爱护身边的小物品,杜绝浪费,提高能源和资源的节约意识。而在讲解买卖东西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片段,比如:你拿20 元去超市买笔记本,笔记本是18 元,应该找钱2 元,但是营业员将20 元当作50 元,多找了你30 元,你会怎么办?学生会融入这一生活情境,热烈讨论,每个人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可能会犹豫要不要退回这30 元钱,教师这时不能批评,而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邀请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再问问犹豫的学生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诚实守信,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在拓展活动中无形渗透德育思想

德育应有机结合课外活动,毕竟课堂教学非常有限,德育效果也有限,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活动,才能丰富学生生活,德育效果也才能更加明显。因此,教师应该在拓展活动中渗透德育元素。拓展活动可以是数学活动课,也可以是数学主题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社会调查和课外阅读中搜集资料,并指导他们获取资料的方法。例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后,可以开展“小交通员就是我”的拓展活动,主要是调查与访问。在大的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的车流量;访问交警,归纳整理测算数据与调查数据。根据调查制作出统计图,依据实际情况和调查数据编写应用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设计不但能发展学生智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能力和行为规范,润物无声地渗透德育。又如,小学数学中还有学习硬币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硬币知识内容时,可以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为学生介绍硬币上的图案,分析每个元素背后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发展历史与国家精神,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了解著名数学家的生平和事迹,阅读他们的资料之后,用小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让榜样产生辐射作用,让满满的正能量在学生间传递。比如,介绍祖冲之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介绍华罗庚从学徒变为数学家的过程,了解他为什么会放弃美国的优渥条件回到祖国;讲述陈景润如何克服困难,挑战“哥德巴赫猜想”,赢取数学皇冠明珠。小学生普遍喜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个令人激动的小故事,可能会对小学生整个人生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故事能使学生在对待人生时具备科学的态度,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勇于创造和执着追求,并具备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境界。小学生对我国科学史了解越多,越会具有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感情也会越深,能从小就树立为振兴我国科学事业而努力学习的目标和愿景。

四、在评价机制中有机渗透德育观念

评价机制正确与否很大程度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能否建立道德行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元素,使评价机制承载德育功能,所达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教师应更新传统的以正误为标准的终结式评价,做到以生为本,真正蹲下身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及时捕捉和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让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评价的标准更加开放。这样的评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也能让课堂精彩纷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例如,教师可以表扬学生“爱护公物,你很棒”“如果跟同桌分享你的玩具,你就更加有礼貌”“爱护小动物,你很有爱心”“你这个做法很棒,知道了要节约水资源 ”……这种正面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朝着我们的期望发展,有利于实现德育效果。

综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更能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认知素养。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建设,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抓手,结合教学内容实际,真正让德育之苗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绽放美丽的花朵。

猜你喜欢

德育教材评价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