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全程家校联动机制构建路径

2023-01-05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家校危机心理健康

李 彬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较强隐匿性,后果具有较大危害性,这对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学校和家长的配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家校协同作用的发挥遇到了重重阻碍,尤其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群体在法律意义上已经成年,并且平时多住校,远离父母,因此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不如中小学那样重视家长的参与,这种情况下家长很难配合学校。所以提高家长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配合度,建立长效的家校联动机制,是高校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前提保障,也是实现心理育人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联动现状

(一)制度未建立

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长效的家校联动机制,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家长的参与度和配合度低。原因可能是:主观上,学校和家长对家校联动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和家长都认为学生已经成年,具有独立自主能力,能处理自己的事情,因此学校承担起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教育工作,如无特殊情况不会联系家长,而家长则完全将孩子交予学校,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缺乏了解。客观上,学校资源有限,人手不足。高校学生数量多、生源范围广,而师资力量有限,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线下家长会、家访这样常见的家校联动手段无法有效运用,而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方式进行沟通获取的信息常常比较片面,难以让双方全面、准确地掌握具体情况。

(二)职责不明确

高校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为法律依据,如果发现学生疑似患有精神障碍,需通知家长,由家长带学生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家长全程陪护,承担监护责任,鉴于此家长可以选择让学生休学在家治疗或者在校陪读治疗。但实际上这两种做法可能因为种种原因皆无法实现,如学生和家长担心休学会耽误学习,学生病情由亲子关系不和谐引发,家长因工作或身患疾病等无法做到全程陪护,家长陪护可能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加重等。因此在学生自己在校学习和治疗的情况下,学校和家长的职责如何来界定和履行,也就成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普遍难题。

(三)观念难统一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出现家校不协同情况的本质原因还是因为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观念存在分歧。危机事件一旦处理不到位,出现学生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极端事件,对学校和学生而言影响非常严重,因此学校过于重视其危害性;而家长受教育水平局限或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他们认为,“抑郁症就是一时没想开,等过段时间想开就好了,没有那么严重”,或将抑郁症等神经症等同于常人口中的“神经病”,害怕自己的孩子因此受到歧视,所以对心理危机的危害性持否认态度。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是学校的教育有问题,学校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因此不配合学校,或者责怪孩子没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

(四)方法待完善

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学校的处理方法简单直接。一方面,只有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才联系家长,这种“无事不联系,出事再通知”的做法,导致双方缺少了解和信任,增加了家校协同的难度。如当学校向家长解释“对于患有精神障碍正在服药治疗的学生,监护人须陪护治疗”这一规定时,家长可能会认为学校在“甩包袱”,进而拒绝履行义务。另一方面,辅导员的沟通技巧和工作经验也不尽如人意。面对特点不一的家长,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有极高的沟通技巧,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人员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受到方言、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辅导员和家长在沟通时常常出现“听不清,不理解”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校沟通的效果。

二、构建全程家校联动机制的意义

(一)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张春信教授曾提出心理疾病“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的观点,由此可见,家庭的教育是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关键和前提。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与学校配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意味着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关口前移,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

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具有极强的隐匿性,很难被发现,高校学生“带病入学,带病上学”而学校不了解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果家长与学校配合,将学生的特殊情况,如自伤自杀史、心理疾病治疗史等,及时与学校管理人员沟通,学校建立详细的档案,重点关注这些学生,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便能够起到维护学生心理、减少极端事件发生的作用。而且,家长是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重要成员,在心理危机发生时,如果家长能及时到场,与学校共同应对处理,做好学生的监护工作,会有利于危机的及时处理。

(三)确保心理危机学生预后的长期有效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家校同心合力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支持对于学生应对危机、恢复健康而言是非常关键的。有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会关系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支持水平的高低与个体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挑战[1]169。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合作,丰富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家长适时改变与学生的相处模式,这有利于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康复[2]119。

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全程家校联动机制的构建

家长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甚至许多学生的心理危机根源于亲子关系。秉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早预防、早干预”的原则,高校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预前、预中、预后全过程,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家校共同体”。

(一)加强沟通,教育引导,筑牢联动基础

第一,建立常态化的家校沟通机制。学校要准确、全面收集家长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QQ、微信、邮箱等信息,同时,将辅导员、班主任的联系方式以各种方式告知家长,搭建起双方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拓宽沟通渠道,将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建立灵活多样的家校沟通形式[3]54。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家长会、家访、座谈会等传统手段,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也可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微信、QQ等通讯手段与家长沟通,同时建立家长群,使用腾讯会议、钉钉办公软件等APP进行线上会议,点面结合,保障家校沟通的常态化。

第二,面向家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高校可以以新生入学为契机,向家长发放心理宣传册,邀请家长参观心理中心,让家长亲身感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家长对学校心理工作的认同感。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制作“线上家长心理课堂”等知识科普栏目,帮助家长澄清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误区,获得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时引入亲子活动,开展亲子团体辅导等,增强亲子间的互动和了解,帮助学生和家长改善亲子关系。

第三,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高校在新生入学后通常会进行新生心理测评工作,以此为基点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这种以自评量表的结果来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常规工作方法虽然高效便捷,但也会存在一部分学生答题不认真或者刻意隐瞒的情况。因此,在新生测评工作中,可以编制他评问卷,让家长成为问卷填写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而且在以后的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高校要为家长提供参与的机会和途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心理档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还能促使家长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增进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了解。

(二)明确分工,注意方法,确保联动高效

第一,明确家校责任,分工协作。在心理危机出现时,学生的情感反应强烈,许多学生会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为保障学生安全,学校和家长必须要明确责任,做好分工。在家长来校前,学校要做好学生的监护工作。家长来校后,要指导家长尽快带学生就医,一旦确诊精神障碍、需要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的,家长应陪同治疗,并履行全部监护责任。必要时,可与家长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等协议,以书面方式进行责任约定。

第二,在心理危机干预时注意工作方法。高校在与家长进行正式沟通前,要全面了解学生和家长的相关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状况、亲子关系等等,做好沟通预案。在正式沟通时,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尊重理解原则,高校要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上,充分尊重和理解家长,对于家长的质疑,要实事求是、耐心细致地进行解释,尤其对于一些低学历、观念落后的家长,要有更大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二是针对性原则。高校应该认识到家长之间存在差异,家长的性格、受教育程度及职业职位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沟通效果,因此,在与家长沟通时不能搞“一刀切”,面对不同的家长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交流谈话。

第三,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危机。大多数家长从来没有处理过心理危机事件,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经验,并且学生出现危机,家长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产生焦虑、恐惧等,进而造成危机处理不当。高校在这时可以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稳定情绪、调整心态、采取恰当的措施去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例如,针对某些家长耻于去精神科看病的观念,高校要向家长耐心解释去专业机构就诊的必要性,打消家长的顾虑。

(三)追踪关注,同心同向,促进联动长效

第一,及时与家长沟通,追踪关注心理危机学生的预后情况。由于学生的心理危机程度不同,家庭情况各有差异,在危机干预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家长在校外陪读,二是没有家长陪同在校学习生活,三是请假或休学回家治疗。高校要分别针对这三种情况做好相关工作,例如,如果家长在校外陪读,可以定期邀请家长来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没有家长陪同的学生要定期通过线上方式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表现;而对于在家治疗的学生,高校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给予适时适当的帮助。

第二,建立帮扶机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校预后环境。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恢复以及成长成才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高校与家长要目标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预后环境。可以与家长共同讨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恢复计划,针对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调适。如,对于由学业问题引发的心理危机,要指导家长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为学生制定合适的成长计划,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还可以搭建平台让家长参与危机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设立家长意见箱,建立家长评价制度,组织亲子教育活动,如社会志愿活动、好习惯养成活动等。

总之,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做到家校协同必须同时确保高校和家长双向、同心干预,而且为促进家校联动的长效,建立全过程家校联动机制已成为一项必然措施,高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大胆探索和创新,为心理危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全面促进心理危机学生的恢复和成长。

猜你喜欢

家校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危机”中的自信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