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产妇与经产妇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

2023-01-04龚湖萍叶凤飞黄婧雯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经产妇障碍性生物反馈

龚湖萍,叶凤飞,罗 峰,王 欣,黄婧雯

(1. 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妇产护理学教研室;2.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江西 赣州 341000)

盆底承载和支持盆腔脏器,有尿道、阴道和直肠穿过,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和形态[1]。研究发现[2-3],妊娠和分娩可造成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缺陷及功能障碍,从而诱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 disease,PFD),主要包括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等。其发生率可高达41%[4]。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经产妇的人数明显增多,初产妇与经产妇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情况各不相同[5]。因此,本文对初产妇与经产妇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包括PFD现状、PFD认知和康复需求及治疗等方面,为临床制定具有针对性且有效的产后盆底康复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初产妇与经产妇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现状

1.1 尿失禁 尿失禁是产后PFD 常见疾病,对女性生活和工作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发病率为16.7%~71.5%,其中以压力性尿失禁最为常见[6-8]。在产褥期及产后6个月内,与经产妇比较,初产妇的尿失禁情况更为严重[9],但产后随访至1 年,可发现初产妇的尿失禁缓解率明显高于经产妇组[5,10]。这可能与既往分娩史导致盆底组织和功能损伤未完全恢复,再次妊娠和分娩可进一步加重盆底组织和功能损伤,从而诱发尿失禁复发等有关。因此,应多加关注经产妇的尿失禁情况,尤其是远期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用以促进经产妇产后盆底康复。

1.2 盆腔器官脱垂 盆腔器官脱垂是各种原因导致盆底组织损伤、缺陷或支持薄弱,引发盆腔器官位置和功能异常[1]。研究发现,在产后42~60 天,经产妇的盆腔器官脱垂率显著高于初产妇[11]。多次阴道分娩可增加盆底器官脱垂的风险,每增加一次分娩,其风险率可增加10%~21%[12]。这可能与多次妊娠和分娩可导致盆底肌肉组织损伤和结缔组织松弛进一步加重等有关[13]。盆底器官脱垂严重影响产后妇女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对其身心造成不良影响。除此之外,经产妇养育子女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较一胎时状况加重,且疾病相关治疗可进一步加重其负担。因此,应密切关注经产妇产后盆底器官脱垂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用以促进其身心康复。

1.3 性功能障碍 通过对315例产妇调查发现[14],产后女性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可高达86.7%,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且其呈现随着产后时间延长,发生率逐渐降低的特点,产后6 个月可降至64.1%,但无法降至非孕水平。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初产妇人群,鲜有关于初产妇和经产妇的性功能障碍特点比较研究[15-16]。

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认知和康复需求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日常工作生活。调查发现[17-18],近一半的产妇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初产妇与经产妇的认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原因为:⑴受传统观念影响,产后妇女认为妊娠和分娩导致盆底功能受损是不可避免的;⑵相比医务人员,产后妇女更愿意与自己亲密的人谈论相关问题,期望问题自然消失;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保守治疗周期较长,导致产妇对预后不明确、认知度低等[19]。因对疾病知识的不了解或不全了解,导致产妇对盆底康复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柯丽娟等[17]调查显示,产妇对盆底康复知识的需求率为95.47%。张雪梅等[18]调查发现,产妇对盆底康复知识的需求率为67.29%。说明多数产妇希望获得盆底康复相关知识,用以减轻不适症状,避免和减少尴尬情况的发生。因此,及时有效地提高产妇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认知水平,促使其积极面对和治疗至关重要[20]。

3 盆底康复治疗比较

3.1 盆底康复治疗现状 盆底康复治疗是指在整体理论指导下,用以促进不能耐受手术和轻中度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功能修复的方法[21],盆底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针灸治疗联合盆底肌肉训练、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等。其中,孕期和产后进行有计划的盆底肌锻炼,对预防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效果[22],且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被认为是目前具有较为稳定和显著疗效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法[23-24]。盆底康复治疗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初产妇和经产妇人群,用以了解康复治疗效果,较少有关初产妇和经产妇康复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

3.2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 刘明等[25]对产后42天的85例初产妇和59例经产妇实施产后盆底肌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干预,并进行产后3个月随访,发现初产妇组的盆底综合肌力、盆底脏器脱垂及尿失禁等方面较经产妇组有明显改善。这可能与经产妇初次分娩后未及时进行盆底康复、两次及以上的妊娠和分娩经历影响盆底功能恢复等有关。因此,针对以上特点可为初产妇及早进行康复训练,而经产妇的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可适当增加疗程,用以提高康复效果。而林少梅等[26]对19 例初产妇和12 例经产妇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干预发现,两组患者的盆底康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

4 总结与展望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发生在产后妇女,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而初产妇与经产妇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情况各不相同,因此需根据初产妇与经产妇的发病特点、疾病相关认知和康复需求及康复治疗等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且个性化的盆底康复综合治疗方案。通过文献回顾发现,较少有关于初产妇与经产妇的康复需求和盆底康复治疗对比研究,建议今后可增加相关研究,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更具针对性、个性化和有效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用以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经产妇障碍性生物反馈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经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观察二胎政策开放后对高龄经产妇妊娠特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探讨
夕阳红难以启齿的元凶——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经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