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中应用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3-01-03陈立威
陈立威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筛选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救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干预,并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认知水平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方面,观察组少于观察组(P<0.05);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健康教育干预,有利于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认知水平,可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改善生活质量,且患者治疗配合度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關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不良事件;认知水平;住院时间;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冠脉急性缺氧缺血引起的病变,以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为发病症状[1]。该病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很大威胁。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尤其在中老年群体常见,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所以,患者要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知及自我管理能力,预防其发生发展,这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但目前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了解不深,治疗期间配合度不高,依从性差,影响预后[2]。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提升,对急性心肌梗死知识的认知需求也增加,为此,开展专业、全面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本次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案进行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意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救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4.5±6.3)岁。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55.3±7.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系统化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稳定;有正常意识及沟通能力;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未脱离危险期者;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人群。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通过指导患者术后合理饮食、生命体征监护、疾病康复训练指导,保证患者充分休息,尽早康复出院。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干预。(1)活动指导:术后第1周,患者在前3 d绝对卧床休息,保证病房内安静,谢绝人员探视;指导患者在床上进食、大小便,由护士负责其生活;第4天开始,协助患者进行关节主动、被动活动,指导其独立洗漱、进餐,使用床旁坐便器;第2周开始,指导患者坐在椅子上用餐,尝试床旁站立,并练习室内外行走;第3周协助患者洗澡、上厕所,并尝试上下楼梯;第4周开始,患者病情已经趋于稳定,可进行综合评估后,做好出院准备(需要做心脏支架的,可进一步手术治疗)。(2)心理疏导: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发病突然,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护理人员需保持亲切、热情的服务态度,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其对疾病认知的需求,采取暗示、引导等方式,使患者意识到不良心理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听从医护人员指挥,促使疾病尽早康复。针对患者对疾病影响工作或者引发家庭负担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教育,引导其关心、支持患者,以坚定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积极进行康复训练。(3)氧疗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明确氧疗的重要作用,告知若病情恢复稳定,可进行持续4~72 h的氧疗,以改善缺氧情况。向患者解释鼻导管吸氧的优势,给氧浓度一般控制在20~40%,以保证充分吸氧;速度控制在3~5 L/min,保证给氧充分。对于病情严重者,吸氧浓度需要调节到4~6 L/min,并通过面罩给氧,速度可控制在5~10 L/min。当患者疼痛缓解、心衰得到纠正后,可降低氧流量和吸氧浓度,并逐渐改为间断给氧。使患者在吸氧过程中,避免擅自调节而引发不适。(4)疼痛教育:告知患者疼痛发生原因,以及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屏气、剧烈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及时向护理人员反映疼痛感受,一旦疼痛难忍,可辅助使用止痛药物。(5)饮食教育:讲解饮食的重要性。心功能障碍、心肌供血不足、疼痛及长期卧床的影响,会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能力下降,因此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吃多餐,多进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富含脂肪、高热量,及过热、过冷的食物,以免刺激胃肠、心肌;向患者及家属明确说明配合饮食对疾病转归的重要性。(6)排便指导:解释急性心肌梗死后大小便通畅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喝水,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一旦发生便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心肌负荷加重。鼓励患者喝蜂蜜水、按摩腹部,使用通便药物促使大便正常。卧床者,需要诱导其习惯在床上排便、排尿。(7)用药指导:向患者及家属明确用药的重要性,告诉其每一种使用的药物名称、作用、用药时间、频次及剂量、用药禁忌、不良反应等,明确配伍用药禁忌。嘱咐患者按医嘱服药,避免漏服、误服,避免擅自停药、换药。(8)疾病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心肌梗死发病诱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肥胖等,以便及早预防;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及最新治疗进展;指导患者多学习健康保健知识,保持规律作息及饮食;帮助患者学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的识别及自救知识,为入院治疗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9)出院指导:出院前,针对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疾病保健知识进行指导,如鼓励患者在家自己测量脉搏,注意是否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异常症状;在出院后仍需遵医嘱规范用药,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科学饮食,同时定期复诊。出院后,告知患者自身行为对病情的影响,督促其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以预防疾病复发。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适量运动。出院1周可每天步行1公里,之后坚持每天步行2公里,坚持3周,可逐渐增加运动量。在运动中出现胸痛、脉搏高于120次/min以及呼吸困难情况时,应立即停止运动。
1.3 觀察指标
(1)不良事件:统计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2)患者认知水平:通过自制量表进行疾病相关知识、预防知识、用药知识、自我管理知识认知水平评估,每项评分均设置为0~10分,认知程度越高,评分越高。(3)统计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4)生活质量:以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3],评估指标包括患者接受本次护理前后的生理、躯体、心理及社会生活等职能变化,每项评分均为0~25分,生活质量与评分成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良事件对比
从不良事件看,观察组总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2.2 患者认知水平对比
从患者认知水平上看,观察组在疾病相关知识、预防知识等各方面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对比
从住院时间上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短(P<0.05);从住院费用上对比,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2.4 生活质量对比
从生活质量上看,干预前各项指标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通过研究发现[4],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专业的基础护理非常重要,有助于稳定患者病情,获得较好的预后。而患者自身的配合度,则是提升预后的关键。在本次研究中,采取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干预,其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语言沟通技巧,在护患之间建立沟通的纽带。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全面的疾病健康教育,以达到稳定情绪的作用。通过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讲解并鼓励患者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不断提升认知水平[5]。通过护理人员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及指导,可保证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充分休息,避免疾病加重。而在此期间,进行疾病的健康教育,能够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提升依从性。在疾病恢复期,指导患者配合饮食、生活习惯及氧疗等指导,保证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到疾病控制中,获得较好的预后。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在健康教育干预下,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认知水平得到提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显著降低,极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患者日常保健意识得到提升,促使其执行健康行为,从而极大改善了疾病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福莲.健康教育路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10):102-104.
[2] 林惠琴.刍议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干预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外医疗,2020,39(27):162-164.
[3] 王芳,汪媚,孙小霞,等.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0):186.
[4] 孙玉娟,杨小玲.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干预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8):144,148.
[5] 黄月琼.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救的作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