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市打造创新引领主导区对策研究

2023-01-03闫泓多王天琦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长春市中心区域

文/闫泓多 王天琦

一、长春市打造创新引领主导区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长春市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教重镇,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创新城。长春市大力推进具有长春特色的大企大所大校创新联盟等战略,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互补,全面提升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了当前较为良好的发展局面。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5年来,长春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首位。长光卫星2021年成为东北地区首家独角兽企业,金赛、百克、辰芯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行业排头兵。2021年,长春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5户,总数达2286户。27户专精特新企业晋升国家级“小巨人”,为长春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源泉。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长春市认真梳理汽车、轨道交通、光电信息、新材料、农业、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及存在的问题,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集聚高校院所和企业力量,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企业关键技术攻关,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放大科技创新优势,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重大科技平台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持续发挥科技创新引擎作用

近年来,长春市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此外,“空间光电探测与光信息传输”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已经通过科技部论证,吉林大学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模试验中心环模装置等多个科技平台建设进展顺利。

这些成果表明,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城市发展打造新动能对于长春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标志着长春市跨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二、国内外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与启示

从国内情况来看,除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传统区域创新中心外,许多与长春市同类型城市在科技协同创新发展领域的推进建设工作也已取得显著成果。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逐步向高校与人才团队知识产权权属界定区分、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利益协同机制等一系列深层次体制性问题发起挑战。南京现已将全社会研发强度提升至3.3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1.93件,被科技部肯定为“树立了创新驱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标杆”。武汉按照PPP模式和“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思路,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不仅成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而且发展迅速,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已经形成了卫星产业园和火箭产业园两大园区,拥有商业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产值近600亿,并且极大地带动了周围地区的产业发展。合肥全力投入科学岛建设,在新能源利用和新材料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计划在现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基础上,再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从而实现科技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双提升。而上述区域创新中心的成功直接带动其所在省份在全国创新实力的提升。

从国外情况来看,对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七大指数(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全球创新城市指数、创新全球城市展望指数、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全球城市指数和世界城市名册)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国际上较为重要的科创中心具有四个方面的核心标志。一是高端要素的集聚,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1]针对七大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科创中心的分析来看,这些城市和地区在人才竞争力方面展现出极大的优势,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例突出,科学家云集。二是具有引领国际前沿技术变革的研究设施。这是当今开展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必要前提,也是吸引顶层人才和项目团队的有利条件。三是具有领先国际产业深度发展或者深度变革的创新集群。旧金山、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性科创中心在企业数量、研发投入、研发强度等方面都是非常巨大的,R&D占GDP的比重以及R&D占营销收入的比重甚至超过了30%。以此为基础,产业方面的创新集群得以形成,凸显出集群效应,并使国际科创中心愈发强大。这种创新集群往往能够向外辐射延伸,在全球各地进行相关产业布局,并且频繁开展跨创新集群性的合作。四是拥有国际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上述四个核心标志对于长春市打造创新引领主导区无疑发挥了指向作用,是全市发展区域科创中心的系统性指标。

三、长春市打造创新引领主导区的制约因素

基于长春市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条件,未来长春市在打造创新引领主导区过程中还需重点关注以下根本性问题。

●对于新时代科技创新规律把握不足

这一问题直接决定着长春市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首先,一个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在创新上取得相对优势,获得科技引领能力,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创新效率,包括三个维度,即创新质量、成功率、数量。我们以往的工作重点更多在于追求创新数量的提升,对创新质量和成功率缺乏关注,导致无法有效对接先进科技,提升创新的科技含量,且无法从产业侧支持创新,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其次,科技创新演变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偶然发现的产物,而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科研-研发-量产-市场”,其行为主体分别为高校、科技企业、制造企业和市场用户,也对应着技术成果转让、科技成果产品化、先进制造能力提升、消费者参与创新这四大关键核心问题。相对于传统的“政产学研”分析方式,这一创新链条更加反映创新过程的实际,能够帮助我们理清纷繁复杂的表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创新生态系统尚未步入“自生”发展阶段

当前,长春市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主体后备力量薄弱、创新活动协同性较弱、创新资源分配不均衡等诸多表象问题。而现行对策的重点更多在于让创新主体“能创新”,而不是“想创新”。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产业支持创新系统协同性不够,创新战略遴选能力不足,区域均衡、辐射效应、公平发展三者之间的战略考量有待提升。二是需求导向不够明显,对于区域内生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不够,过于坚持“一地一策”的原则,弱化了区域间多元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导致区域间创新产业无法实现有效衔接。三是与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教育、产业治理改革步伐较慢,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区域创新治理能力不足。

●应注意避免“虹吸效应”,发挥“溢出效应”

创新产业发展引发的“虹吸效应”可能导致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即创新产业、创新资源、创新人才越来越向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集聚。一方面,长春市科技创新要素向北京、上海、粤港澳等国际科技中心流失;另一方面,长春市作为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又会导致省内其他城市发展面临着创新资源流失的挑战。如不加以重视和防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也加剧了企业用人成本高涨与员工薪酬缺乏竞争力之间的矛盾,创新环境也会不断恶化。而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带来的这种区域分化,无法依赖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因此,必须加强战略引领和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区域协调创新发展发挥“溢出效应”。

四、长春市打造创新引领主导区的对策建议

●采取措施,应对四大关键核心问题

一是引入“驻校企业家”模式。技术转让难的实质在于产业界与学术界缺乏有效对接。为此,应当积极探索“驻校企业家”模式,即由政府、高校或企业家协会搭建供企业家与高校研发团队有效交流的平台,一起探讨目前科研项目潜在的商业价值。一旦看到心动项目,企业家可以给予前期资金支持,从而降低后期技术转让费用,高校也可以采取技术入股获取产品销售收入分成,从而助推完成技术转让工作。相比之下,这一模式更为开放,覆盖更广,更为体系化、标准化,最终能够形成以长春市为主、覆盖全省各地区的新型校企对接联盟。二是大力引进优秀科技企业家。科技成果产品化的研发环节往往由科学家主导,但实质上,科技企业家才是这一阶段的有效研发主体。这一群体是组织者和协调者,优势在于技术成果转化经验丰富,能够快速找到技术、生产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大幅缩减研发周期,并且能够连续性组织产品研发。长春市近年来科技成果频出,但转化率不高,根本原因就在于研发环节上的缺失。对此,必须脱离现有人才引进政策的误区,大力吸引优秀科技企业家来长。同时在企业建立“双长制”,即由企业主导者和核心技术发明人共同组成的组织架构。三是利用好产业侧创新。相对于科研和产品化的“产品侧创新”,关注的是从0到1,量产可以被定义为“产业侧创新”,实现从1到100万的跨越。后者是提高创新成功率,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环节,且这一过程本身也包含大量创新存在。为实现产业侧创新,长春市必须利用自身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以开放式设计、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为先进制造突破点,重点提升大规模开放制造能力,寻求国内外优秀技术成果在长量产,实现“招商引技”。更要注重调和科技企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实行梯度补贴制度,培育中小科技制造企业快速发展,形成效率高和弹性足的范围经济。四是将消费者变为创新参与者。在新时代创新浪潮背景下,企业与用户之间应当从传统的消费关系转变为合作创新关系,必须积极推动用户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完善。尤其是对许多非连续性创新的硬科技产品,必须重视用户在产品化中后期的积极参与,通过建立线上或线下的用户社群,形成通畅的使用反馈机制。以科技时尚化为发展导向,塑造长春市城市科技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必须瞄准全球市场,搭建互动平台,争取国际用户的早期参与,寻求长春市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特殊性,制定相应市场战略。

●全力助推创新生态系统进入“自生”发展阶段

一是加快创新区建设,改善创新环境。[2]创新区作为独特的城市空间,可以极大提升企业产业支持创新系统的协同性,协调区域均衡、辐射效应、公平发展三者之间的战略关系。推动其建设应牢牢把握住四大要素:首先是构建“大学-企业”协作网络,扩大创新源头,掌握核心科技;其次是吸引大企业进驻,一方面增强长板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发挥其“创业航母”功能,加快小企业分化培育;再次是保持创新区内高密度科技交流,催生创新想法,提升长春科技创新活力;最后是促进长春市科技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创新产业优势,明确需求导向,提升其在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通过科技企业之间的协商,破解“一地一策”难题,从而实现区域间科技产业均衡发展。二是采取产融资本投资模式。这一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阶段需要对接产业,除了具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外,科技投资人能够充当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桥梁,让产业界了解高校的科研动态,让高校把好的技术转让给有经验的创业者,从而大大提升创新成功的效率;中期阶段对接制造企业,采取“制造即投资”的模式,将长春市优秀制造企业与科技企业的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在发挥长春市制造优势、实现科技产品量产的同时,大大降低制造和创新双方各自的风险和成本;后期阶段对接资本市场,通过上市扩宽融资渠道,保证现金流,提升企业存活率。三是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建立企业信用机制。当前,知识产权归属界定不清是技术成果转让的主要障碍。法律对知识产权归属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对此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地区性尝试。此外,信用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产业界的信用状况也无法为学术界所知,提高了转让成本。长春市应当积极探索和引导全省建立区域科技企业信用机制。一方面让企业信用显性化,容易被高校所知并进行对比选择;另一方面应当扩宽合作机制,采取以技术成果转化后收益分成的方式降低最初技术转让成本,降低转让难度的同时,又实现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四是建立新型支持机构。目前,长春市主要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为主,促进新生科技企业的培育发展。在创新引领主导区的战略需求下,可以将如下新型支持机构作为补充。首先是联合办公场所,打破传统创业中心独门独户的办公环境,营造开放式创新创业线下社群,尽可能地扩大公共办公和交流空间,实现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等业务的外包。其次是创业营与商学院,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支持机构,以长春市为创业者集聚地,成为全省创新者学习和交流中心。再次是提供产业分析、报道和交流的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创新生态各要素之间的信息纽带。

●激发“溢出效应”的区域协调创新政策建议

一是应当按照国家与吉林省区域发展战略总体要求,优化市级中心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步伐[3]。长春市作为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在创新要素和空间、资源配置上只有与国家战略、大区域经济布局的优化方向相一致,才能真正形成龙头并成为本区域经济增长的源动力。长春市必须将主要精力放置于汽车、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大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密切与区域其他城市的联系和功能分工,布局若干专业化中心创新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培育专业化的区域创新集群,形成中心与区域互动的产业创新链,构建跨区域、多层级的中心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建立中心成果共享机制与区域创新发展协调机制。长春市既要与全省及东北地区协调,又要制订本市政策,逐步形成各层次各地区的中心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和成果共享机制。首先,要理顺各中心与区域的优质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要将产业规划与各地资源进行合理匹配,推进创新中心的建立与产业的集聚同步对接。其次,建立“招商引智”和“招商引技”公共平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打破地区行政保护和垄断,促进科创资源多向流动。再次,鼓励驻长大企业向其他城市进行企业分化,利用当地资源和成本优势,主动承接非连续性硬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最后,设立区域协同创新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参与运营,重点投向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服务系统共享等建设。

猜你喜欢

长春市中心区域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登泰山
奔跑的小浪花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分割区域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区域发展篇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区域
拾荒助学子 温暖众少年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