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3-01-03陈佳园马强强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思想

文/陈佳园 马强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要挖掘和阐发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并作为理论根基。马克思虽然没有针对社会治理作出专门论述,但在其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未来美好社会的科学展望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多维度阐述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总结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对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条件

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对思想理论创立者所处时代的表征和反映。马克思立足于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及其经济根源进行科学分析,致力于推进无产阶级解放、促进社会和谐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治理思想。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严重社会灾难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资本主义在西欧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进步,资本主义作为比封建主义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带来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也带来严重的社会灾难。一方面,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造成工人生活困苦,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现代工业的进步促使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更为发展、扩大和深化”[1]。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和资本家获取最大化利润的工具,社会被撕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直接对立且矛盾不断加剧。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对社会秩序和活力造成严重破坏,使劳动工人的生活处境更加水深火热。由此,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及根源进行科学分析,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了正确预见。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展开激烈的斗争

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队伍更加扩大、苦难更加深重、抵抗更加有组织、求解放的趋势更加强烈。”[1]早期工人运动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最终都失败了。在马克思的指导下,第一国际应运而生,进行了巴黎公社革命这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了,但它的原则和经验永存,特别是关于国家政权改革、人民选举权和监督权、建立新的社会秩序、重视教育等政策和措施,为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进行的描绘

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新的剥削方式,是对劳动人民的奴役。经由莫尔、康帕内拉,到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发展到最高阶段,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未来美好社会,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美好愿景,也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但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是不成熟的理论,所提出的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含有虚幻和空想的性质,列宁指出:“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2]随着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走向自觉,日益展现出改变旧的社会秩序的强大力量,马克思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科学预见并提出了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治理原则。

二、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基于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更替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批判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社会治理的主体、客体、目标和路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观维度界定了社会治理的科学内涵。

●社会治理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治理需要人的参与,并结成一定的组织来实现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和职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治理主体及其作用和使命也在发生着变化。

第一,国家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私有制摆脱了共同体,国家获得了和市民社会并列并且在市民社会之外的独立存在”[1],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成为了资产阶级保障自身财产和利益、维护其阶级统治、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而必然采取的一种组织方式和治理形式。马克思认为,即使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摧毁资本主义国家旧机器夺取政权之后,国家也不会立刻消亡,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来对敌人实行专政,对人民实现民主,通过社会治理来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社会活力。

第二,社会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马克思认为,要实现自由,需要国家服从于社会。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成为遏制社会自由发展的手段,随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国家的社会治理职能将逐渐地交付给社会,最终实现社会自治。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革命转变时期,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来实现革命专政。这个时期,国家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社会开始逐渐担负起社会治理的主要职能,发挥社会自治的作用,实现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

第三,人民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体决定力量。发挥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必须保证时刻关注和充分代表人民群众这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在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充分认识到,巴黎公社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机关,为人民的权益而工作。到了共产主义这一社会发展的最高级阶段,阶级和国家走向消亡,人民通过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来实现对社会的治理,马克思强调:“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有可能有个人自由。”[3]共同体摆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形式,把自由人联合体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社会治理的客体

人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决定了治理社会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第一,重视就业。社会应关注就业权利,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随着机器大工业及流水线、自动化的发展,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压力。马克思认为,一个正常的、合理的社会必须保障社会成员的就业权利和基本生活保障,而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遵循着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不可能解决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问题。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才不再是谋生的手段。通过创造更高的生产力和有计划的调节资源,全体生活成员同等地、丰富地享有社会资料,保障每个人的就业需求。

第二,发展教育。现代工人阶级要肩负起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教育来壮大和发展自己。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教育异化的状态,强调要打破这种带有等级观念的教育,实现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普及化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公正,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三,保障生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维护每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职。当然,提供社会保障的规模和能力,需要依据现有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来确定,体现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秉持维护人民根本权益的价值原则。马克思关注到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问题,主张通过立法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关注工人的民生需求,通过资金投入保障工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

●社会治理的目标

在阶级社会,社会治理的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通过国家机器管理社会成员。着眼于未来社会的设计,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强调,要通过社会治理保持社会有序、推进社会公正,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一,保持社会有序。社会秩序是由一定规范维系的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社会有序是社会生产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保持社会有序是推进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社会的无序状态,结合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指出未来社会治理要达到的有序性,认为保持社会有序是未来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认为,保持社会有序需要人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巴黎公社扬弃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弊端,国家机关不再是剥削和压迫社会成员的工具,不再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而成立的,相反地,它成为维护社会安定、提升社会活力的角色。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人民积极参与治理、积极为社会有序贡献自身力量,自觉担负起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与巴黎公社的对比,马克思高度赞扬巴黎公社革命中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效能,实现了保持社会有序和提升社会活力的目标。

第二,推进社会公正。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要采取按劳分配原则来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平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脑力体力劳动分工的对立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生产力极大发展、财富充分涌流、个人全面发展,社会采取按需分配这一更高级、更合理的分配制度来实现基于全体社会成员真实需要的分配公平,进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的批判,提出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最终实现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

第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马克思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要明确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在现实性上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就要求社会应该提供人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舞台。

●社会治理的路径

立足于社会治理的主体、客体和目标,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从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转变国家职能和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三个方面对社会治理路径加以阐述。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动力,生产力标准是判定社会治理成效的最根本标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着眼于满足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才能更好地调节利益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有序、推动社会进步。这意味着,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后,要自觉担负起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来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相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无比优越性和巨大生命力。

第二,积极转变国家职能。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后,要积极转变国家职能,保证国家政权真正由无产阶级来掌握,以此来实现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要将夺取的国家政权从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统治工具转变和改造成无产阶级服务全体社会成员的工具。在巴黎公社革命的实践中,马克思认识到,对旧的国家机器的改造和实现国家职能的转变,要把无产阶级政权打造成廉价政府,通过经济和政治上的改革实现厉行节约,切实减轻全体社会成员的负担。这样,经由国家职能的转变,把社会治理职能从国家转交给社会。

第三,发挥人民主体作用。马克思认为国家制度是由人民创造的,社会治理要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必须建立一种能够切实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分配和管理制度体系。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宝贵经验时,就充分认识到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是人民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在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中,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必须着力实现保持社会有序和提升社会活力的统一。此外,还需要在社会治理中保障人民的选举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让国家和政府秉持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宗旨。

三、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构成。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谋划,在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指导下,着眼于新时代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我国已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马克思十分重视无产阶级专政,强调只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依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总结,马克思认为,国家政权必须由无产阶级掌握,确保无产阶级专政,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推进社会治理、保障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中国化,从社会管制到社会管理,再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据基本国情和时代发展对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在探索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能够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集中力量办大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保证。因此,“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进一步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和效能,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社会治理政治方向,用党的组织建设厚植社会治理优势,用民主协商制度夯实社会治理根基”[5]。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厚植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人民群众根基。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6]。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共享强调的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治理成果的共同享有,实现利益关系的协调、公平正义的维护,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旨归,更好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不断健全社会治理机制

要在社会治理中保持社会有序,提升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进步,必须构建民主协商的制度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处理社会事务、调节社会关系。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社会和公众等各方力量就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展开有效配合、明晰职责分工,形成有效推进社会治理的合力。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强化政府负责,明确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和责任,发挥好社会力量在治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社会治理中,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夯实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

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不断夯实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依法进行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保障社会公正的应有之义和有力保障,确保社会治理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从而通过法治切实保障人民利益、处理社会事务、满足民生需求。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要增强公众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依法参与社会治理,通过法治保障自身合法权益。通过科技赋能社会治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升治理成效,为社会治理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提供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思想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思想与“剑”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