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赵尚志的抗日游击战术
——纪念赵尚志将军牺牲80周年
2023-01-03李志铭张永新
文/李志铭 张永新
赵尚志在东北抗联史上,与杨靖宇齐名,有“南杨北赵”的美誉。他是威震中外的抗日将领,曾任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也是擅长游击战术的著名将领。在赵尚志将军壮烈牺牲80周年之际,回顾他的抗日游击战术,很有裨益。
一、阐示抗日游击战术全面性的内涵
赵尚志注重总结游击战的经验和教训,在东北抗日战争两个关键时段对游击战术进行过集中的全面论述。
●全面阐述抗日游击战术的第一个时段
赵尚志对游击战术进行全面性阐述的第一个时段是在1937年。1936年2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1937年10月,抗联共成立11个军。1937年夏开始,日伪当局以三江地区为重点对东北抗日武装进行“划期大讨伐”,抗联面临着究竟用怎样的战术抗击日伪的“讨伐”问题。赵尚志应时之需,总结经验,对游击战术进行全面性的概述。
1937年,赵尚志在战斗间隙写出了著名的《东北义勇军与其战略》。在文中,他提出十种游击战术:运动战与阵地战;外线战与内线战;进攻战与防守战;歼灭战与消耗战;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避实就虚,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迂回袭击;小包围和大包围;诱敌、毁敌、间敌、疲敌、惑敌;行踪飘忽,出没无常等。他总结了十条战术后说:“义勇军采取的战术虽多,但有一铁则,为不打破不攻坚,不胜利不作战。”[1]
1937年,赵尚志接见美国记者施乐德时谈及抗联战术。一是必须避免每一次失败性很大的战争,除非看到有胜利的把握,不应轻易交战。二是凡是领袖很好的游击队都应该以袭击为主要进攻战术,阵地战要尽力避免。三是每次交战之前必须要做一个缜密而精细的交战计划,特别是退却计划。四是必须要用最大的注意于民团。五是在和敌人堂堂正正作战的时候游击队的数目必须超过敌人。六是自己的战线必须有最大的伸缩性。七是战术上凡诱敌、分敌、欺敌、埋伏均必须要灵活运用。八是必须避免和敌人主力交战,应该向敌人最弱的环节或最致命的地方集中攻击。九是必须要用一切的警戒,使敌人不能发现游击队的主力所在。十是除了高度的机动性外,游击队和群众不能分开,情报必须非常灵活和最大限度地利用。[2]
1937年8月,赵尚志、张寿篯针对日伪当局 “划期大讨伐”提出:“牡丹江东,所谓依东游击区,依东为各军猬集之区,队伍多集结在此地”,“这些部队,都不能分头突击,表现浓厚的苟安一时的状态”,“我们认为依东各军,将被敌人排挤,而四散,那时才能突击,这种自然性的开展突击,是极危险的”。[3]1937年下半年,经赵尚志审定抗联第三军发出《为反对秋冬季“讨伐”告反日部队及全体战士书》,指出:“突破敌人包围要地,袭击敌人兵少的后方,不死守一地,开辟新区,领导友军,共同作战。这是冲破敌人进攻,不损失实力,且能增加实力的办法。结果经济充裕,给养不艰,武装发展,到处胜利,这是抗日联军所采取的办法,尤其我三军是这样”;“东北反日游击运动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有反日部队,有的地方没有,或者少有反日部队的活动,因为敌人对于全盘‘讨伐’的布置兵力不一样,有的地方非常之多,有的地方很少。所以我各反日部队,如果能奋勇沉着,在敌人采取各种战术大举进攻中,保存实力,突出包围,开辟新区(包括过去能活动而本年不能活动和未活动之区域),英勇突击一定会得到胜利”;“在抗日救国旗帜下,开展广泛的游击,创造广大而新辟的反日阵地。这样,只有这样,今年才能胜利地冲击破强敌的大举‘讨伐’。”[4]赵尚志在这个时段对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运用更加娴熟,认识渐臻完善,从东北抗战敌大我小、敌强我弱、敌人战线太长兵力不足等基本特点出发,强调灵活地使用兵力,变换战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在战争中务求保存自己,发展自己,以多打胜仗、多消灭敌人的方法,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争取更大的胜利。
●全面概述抗日游击战术的第二个时段
赵尚志对游击战术进行全面性阐述的第二个时段是在1940年。1940年初到1941年秋,日伪当局对抗联进行以黑嫩平原为重点的“大讨伐”。到1940年春,抗联各军的大型根据地几乎全部遭到破坏,抗联各军普遍减员严重,由最多时的3万余人锐减到不足千人。1940年初,在苏联伯力召开完吉东北满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后,抗联各路军以支队的体制进行整编。12月,抗联召开第二次伯力会议,决定进入苏联的抗联部队分批返回东北继续对日作战,赵尚志应时之需,立足全局,对游击战术再次进行全面性的阐述。
赵尚志在1940年11月27日写作《关于布置和建立东北游击队的报告》,是为参加第二次伯力会议而精心准备的发言材料,署名为“向之”,约1万字。赵尚志提出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进行什么工作呢”?他指出:“一、反抗粉碎日寇封锁‘讨伐’,巩固扩大游击运动;二、援助中国抗战从敌后方来打击敌人;三、组织和发动群众斗争;四、准备和争取打倒日伪的最后胜利。”因此,抗联支队在抗日游击战争战术上,一是“必须扩大游击区和游击范围。不是困守山里而是伸入到任何乡村”。二是“必须游击队互相声援,一致配合去打击敌人,但这是要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切实执行的,而不是无计划无目的和空谈‘等死’”。三是“必须用主动游击来破坏敌人进攻的计划,给敌以防不胜防的损失,因此必须以‘先机制敌’的精神,而不是‘苟安山里’等到敌人‘讨伐’后才找出路”。四是“适当和有目的计划的配合各小部游击队和及时的检查领导和补充整理”。五是“有突击办法并战斗敏活、机动,但不是在小范围‘打圈子’就算是突击”。六是“突击计划是要有实际的内容,能执行并必须执行的、及时的、有目的的和有主要任务的工作方针”。七是“各游击队必须在互相协助和实际行动中互相与以必要的补充(如干部人员和队伍以及物质上的互相帮助)”。八是“必须用最大可能布置一切侦探工作和同侦探工作类似的群众情报网”。九是“必须教育干部以游击战术,必要的军事知识,全队必须受到军事训练和学得军事技术”。十是“绝对需要从实际工作检查中来奖励提拔有功劳的人才,而处分犯严重错误的人”。十一是“必须消灭官僚主义的领导,制造派争或恶劣生活影响,以及放弃主要工作任务等”。十二是“提高反奸细斗争和反对动摇的严重警惕”。十三是“必须从政治上揭穿敌人的一切阴险毒辣及其欺骗作用,这种宣传工作需要用最通俗的最适合群众实际要求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十四是“供给来源必须从打击进攻敌人方面取得军火、粮食和服装,征收富裕人民的和购买贫苦人民的”。十五是“争取伪军的工作也是主要任务”。[5]他强调:“破坏敌人对我的进攻,袭击敌人不能防御的远处,是游击运动最有效的办法”。[5]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探索。
赵尚志在这个时段以更加全面的视域具体阐释抗日游击战术,提出了东北抗日游击队面临的任务、工作及军事部署的建议,体现了军事理论与斗争实际的密切结合,是赵尚志多年作战经验和战术思想的总结,在军事理论研究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
二、培植抗日游击战术群众性的根基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抗日力量的密切配合,是在东北艰苦环境下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根基。赵尚志注重培植抗日游击战的群众性的根基。他强调:“战术固然重要,但是假如没有广大民众的援助我们,我们终究不能存在。”[2]他在《关于布置和建立东北游击队的报告》中强调:“游击队只有组织和领导了广大的群众斗争,只有同群众切身利益打成一片,不脱离群众而孤立,才能够存在而发展。因此,必须了解和及时领导发动各种不同日常的斗争,不但必须而且要善于提高配合和展开群众斗争的局面。”[5]
●树立军民团结的抗战基石
抗日游击战争只有军民团结才能获得深厚源泉和不竭动力。巴彦游击队时期,赵尚志建议东北工农反日义勇军(巴彦游击队)总指挥张甲洲建立中心队伍“模范队”,以“模范队”严格军纪影响整个队伍。赵尚志在珠河反日游击队内反复强调,我们是人民的队伍,老百姓就是我们的父母,打日本就是为了老百姓。反日游击队每当离开驻地时,赵尚志总是留在后面,挨家检查战士有无违反群众纪律行为,征询群众的意见。赵尚志在珠河经常告诉游击队员们要大力协助地方建立反日会、妇女会、农委会,开展群众捐助反日游击队活动。据1934年9月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统计,仅珠河县反日会员达到约万人。赵尚志依靠军民团结加强游击战后方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能打、能藏、能机动、能生活、有储备的游击战的巩固根据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游击战的根本目的。群众把根据地称为“红地盘”,日本当局则无奈地称“哈东是共匪的乐园”。
●建立全民性游击武装体系
抗日游击战是一种全民性的武装斗争形式。因此,赵尚志在抗日武装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建立全民性的游击武装体系,包括建立民兵、收编部队等。1934年,三股流、芦家窝卜、半截河一带,农民委员会领导筹用连珠枪、拉弹枪、洋炮及红枪等杂种武器,组织起16名农民自卫队。在此基础上,中共珠河县委成立由赵尚志兼任总队长的自卫总队,“主要的工作即是保护农民的种地、反日、农村的治安”。自卫队不分民族、信仰和贫富均可加入。自卫队的组织法是“五家一个分队,三十家一个中队,一个地方一个大队。即是保护农民的种地、反日、农村的治安”[6]。同时,还成立了青年义勇军和模范队,负有配合游击作战、保卫根据地、补充发展部队的职能。赵尚志对青年义勇军和模范队的发展十分关注,经常将战利品军需品奖励给他们,并有意带领他们参加战斗。1934年初,赵尚志在综合线铁道北半截子召开义勇军首领会议,会议决定和各义勇军在三项条件下实行联合抗日,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并推举赵尚志为总司令。他于1935年9月21日签署《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收编通知书》,主要内容包括:“目前本军将进一步在统一战线之扩大及友军的援助之下,不分昼夜地同心协力去努力完成最后的目的,因此要把反日区域内的大小反日部队,编制为本军游击团及游击连的别动队。本军领导和援助其军事活动,对反日区域内的收编部队给予同等的权利,特组织路南办事处,征收特别经费、义务捐、牛马税、运粮税等,以充当收编部队的战费、衣服费、武器费。友军同志们,本军是光明正大的,并没有丝毫欺骗友军的打算,绝对不会以势力去压迫友军的活动,以及强要金钱以束缚友军的各自自由活动等。目的是打算以此诚意去扩大各部队的反日力量,建立统一战线以图大业”[7]。通知书提出把反日区域内靠近第三军的大小反日部队编制为第三军的游击团及游击连的别动队,以扩大反日部队的力量。1936年1月成立抗联第三军之际,赵尚志尖锐指出,东北抗日力量和斗争策略的不足,即存在“此疆彼界,各树一帜,尔东我西,各行其志”的混乱现象。他强调 “团结一切抗日部队为统一无间之整体,实为当前急务之急”。因此“将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改编各队,联络各军,无他”[8]。
●坚决反对日伪的“集团部落”
日伪当局实行“集团部落”制,也称“并大屯”,企图割断抗日部队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东北代表在《致珠河党团县委及三军司令部的信》强调实行“路线转变”,主要内容是:“不公开反对集团部落”“劝告群众归大屯、进集团部落”;批评把基本群众在敌伪归并大屯时动员迁进“红区”,认为实质上是使我们和敌伪控制的大屯脱了节,在群众中孤立了自己,看来是“左”,实质却都是右的做法;要求把基本群众放到大屯里去,通过他们和敌占区广大的群众取得抗日同盟的联系。[9]赵尚志认为这是脱离抗日游击战争实际的错误指令,在汤珠联席会议上和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扩大会议上,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 ,表明对“集团部落”采取坚决打击的态度。应该深层次地看到,赵尚志坚决反对“集团部落”,与他抗日游击战术的思想和实践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三、创造抗日游击战术综合性的成果
曾任中共吉东局特委书记的杨松指出:“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曾参考过去朱毛于江西井冈山时期内和俄国国内战争时期内的游击战争之经验,同时却估计到东北抗日民族革命的游击战争与国内战争之区别,估计到日本这个敌人和东北创造与敌人作战的游击战术”。[10]赵尚志正是如此。他的游击战术博采各方之精华,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理论
抗联老战士韩光曾回忆到:“1933年至1935年之间,我参加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曾经得到一本中央苏区传来的关于游击战争的小册子”;“当时我任中共满洲党、团省委特派员,经常到各地巡视工作,看到杨靖宇、赵尚志等著名抗日游击队领导人都把这本小册子带在身边,学习苏区游击战争经验,使用于抗日战场”。[11]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讲授彭德怀的《论红军十大游击战术》。日本内务省警保局外事课内刊《外事警察报》的情报认为,“共产系部队”,“有牢固的组织力、领导力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沿用了在中国南方发展起来的游击战法”,因而“特别显著地增长了其力量”。[12]
●来自黄埔军校的学养
赵尚志是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军人。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赵尚志在军校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和革命理论教育,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军事技术和指挥作战的要领。所以他特别注重军事与政治之并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赵尚志研读《孙子兵法》等包含军事谋略的历史著作,认真研究古今重要战例,形成了自己的游击战术,为抗日游击战争服务。他认为“战术上凡诱敌、分敌、欺敌、埋伏均必须要灵活运用,那些战术,中国古语称为声东击西”。[12]可见赵尚志游击战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了解日军的战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对抗联的“讨伐”,采取“狗蝇子”战法,越区追赶,也采用游击战术,组织了一些游击小部队追剿、袭击、夜击等。在当时日军随身携带《阵中要务令》《战斗纲要》《业务指针》等口袋书,抗联比较容易获得。赵尚志亲任校长的抗联政治军事学校教材里有日本军事著作《步兵八法》。
●总结游击战争的实践
战争的一切理论法则依赖于实践法则。东北抗日战场是抗日战争中开辟最早的战场,也是坚持时间最长的战场,赵尚志将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导演战争。他认为游击队的战术原则,“都是我们从长期的经验中学得的”[12]。他还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并任校长,不但设立“政治研究委员”,还设立“战术研究委员”,为抗联部队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在抗联第三军蔚然成风。抗联第三军将领侯启刚用“大鼓词”“对联”方式概括抗联的游击十个原则问题。[13]刘海涛化名张富民撰写《论抗联游击战术》多达数万字。赵尚志用游击战术理论推动实践,用实践修正或创新游击战术。
四、彰显抗日游击战术开拓性的意义
毛泽东曾赞誉赵尚志等抗联将领是“有名的义勇军领袖”,其“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苏联人民把赵尚志与苏联红军传奇式英雄夏伯阳相比,称他为“中国的夏伯阳”。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和英雄壮举,令敌人为之胆寒,日本侵略者不断发出哀鸣:“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赵尚志游击战术具有实践和理论的特殊价值。
●推动北满抗日游击战争
赵尚志领导抗日武装把“游”和“击”游击战术的两个基本战斗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彰显其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决胜性和流动性。先是领导巴彦游击队在哈北地区开展游击活动。珠河反日游击队成立后,在珠河道南、道北开辟游击区,而后游击区扩大到哈东地区珠河、方正、延寿、五常、双城、阿城、宾县等地。他联合北满抗联各部在松花江两岸、小兴安岭山麓40余县广大区域内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他领导创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是北满地区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赵尚志所率抗日部队与敌人展开上千次战斗,仅敌人防守严密的县城就打过巴彦、东兴、宾县、方正、五常、木兰、佛山(今嘉荫)等,沉重打击了日伪政权的反动统治。据统计,1933年至1937年7月,北满游击区,歼灭日军7.3万人。[14]赵尚志游击战术的巨大作用,已经载入东北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
●创造抗日游击经典战例
袭击是抗联最基本的游击战术,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具体应用则是千变万化。赵尚志亲自部署开展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袭扰战和夜战、近战,有时用一个战术,有时几个战术兼用,有时几个战术连环使用,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历史活剧。日伪不得不在北满提出“专打赵尚志,不打反日军”。日军高额悬赏捉拿赵尚志,并派出特务周光亚搞暗杀活动。在日伪报纸上赵尚志的名字频频出现,日伪当局称赵尚志是“北满治安之癌”。他亲自指挥的“肖田地突围”,主动进攻、先机制敌,日军头目曾慨叹“此战必有名将指挥”,并惊奇地称:“肖田地突围,是德国联军式的退却!”他亲自指挥的“冰趟子大捷”,巧妙设伏、以少胜多,日伪军死伤300多人,威震敌胆,堪称传奇。“肖田地突围”“冰趟子大捷”也成为东北抗联史乃至我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丰富中国共产党抗日游击理论
赵尚志把马克思主义建军原则、中国共产党军事思想和黄埔军校学到的军事理论知识,成功运用于东北地区游击战争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游击战术。他所撰写的《东北义勇军与其战略》和《关于布置和建立东北游击队的报告》是两篇重要军事理论文献。他对抗日游击战术的论述,与贯彻群众路线、开辟游击区、加强根据地建设和作战能力建设、分化和瓦解敌军等密切关联。他强调游击战是全民性的武装斗争,必须把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斗争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全民斗争的威力,给敌人以全面的打击。他对抗日游击战术全面性、宽领域、系统化的思考,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