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单在教学中的作用与设计路径
2022-12-31文|李燕
文|李 燕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预习的过程是学习的准备阶段,是学生建立知识前后联系的桥梁。由于学生年龄特点与学习能力的现实使然,学生一般缺乏有效的预习路径。借助预习单,就是给学生预习的“拐杖”,让学生在新授课之前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学习行为的发生,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
一、预习单是现实学习的需要
当下,不注重课前预习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语文素养的形成。设计预习单,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需求。
1.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从中不难发现,预习是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唤醒学生主动性的关键步骤。教师需要创设适合的预习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站在课堂的中央。
2.是当前教学现状的需要
当下的课堂,在落实预习任务时呈现出简单化、机械化、浅表化等现象。一是将“读读写写”作为预习单的主要内容。教学是离不开读与写的,但如果把预习异化为读与写,则违背了言语发展的规律。语文素养发展需要经历内化的过程,预习是一个复杂的知识联系过程,教师不能将预习仅仅变得简单,而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二是预习单没有根据双线组元的编排结构进行预习的安排,没有形成一课一得。教师在设计预习单时常常千篇一律,使语文要素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三是预习的浅表化。在预习单中,学生只是停留在读几遍课文,抄几遍生字,念几遍拼音的层次,没有实现基于言意共生的言语思维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失去预习的兴趣,也无法从预习当中汲取知识。
3.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设计好预习单,是阅读“保底工程”的需要,对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置行为,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勾连起新旧知识,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同时,通过预习单还能发现文本的重点与疑难之处,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二、课前预习是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
纵观各种学习理论,都明确指出了预习的作用。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内涵丰富,板块明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文本阅读的预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不同智能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在设置预习单时,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安排各具特色的预习内容。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时,预习单的落脚点应在培养学生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在预习中可以安排不同的预习内容。第一层次是对文本内容的初步了解,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第二层次是找出课文中细致观察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将细致观察表述出来的;第三层次是细致观察后画一画,根据文本的描述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画一画“满墙的叶子”。这样的预习过程,各种思考相互碰撞,通过课堂的学习交流,能够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语文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主动建构,离不开知识的相互联系。在预习的环节中,将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建构,指向新知识的获取,就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如在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的预习中,边读边想象画面是预习的主要目标,想象画面是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根据情节想象画面等能力,边读边想象画面就指向了阅读过程中的言意共生。因此,在设计预习单的时候,就需要上联下挂,“上联”就是联系学生已有的想象画面的经验,“下挂”就是为将来要教学的“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提供基础。
3.认知主义理论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本体进行支配的过程,知识习得需要源自于内在的需求。教材是学习的材料,预习单则是学习的支架,借助支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思考,有助于发现言语规律,提升语文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预习单的设计过程中,要从激发学生学习需要出发,要设计指向学生兴趣发展的内容,让预习内容成为学习的载体,让学习形式成为预习的支架。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预习中,对于《稚子弄冰》一诗中的“玉磬”“银钲”发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但对这样的内容又充满兴趣,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预习单的内容之一。再如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暮江吟》一诗中“瑟瑟”是怎样的景象,作为生活在江北平原的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教师就可以在预习单中出示图片,作为学生进行前置学习的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准确研判学情,让预习真正落到实处。
三、预习单的设计路径
当厘清预习单的设计原理后,在制订预习单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关注文本内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教材体系出发,从言语学习规律出发,设计出指向学生发展的预习内容。
1.基于文体特点
教材中有很多单元以文体作为单元编排主线,如寓言单元、童话单元、神话单元、诗歌单元、小说单元等。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这些单元的文体特征,借助预习单,让学生从单元的文体特征出发,通过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这些课文的文体特点。如在诗歌单元的预习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是如何进行言意转换的,关注从“言”到“意”的过程,其中要明确的是“象”,关注物象、事象、景象、人象。在设计诗歌单元的预习单时,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诗性角度入手,了解学生读过了哪些儿童诗,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儿童诗,了解学生是怎样去读儿童诗的。在了解的基础上,要充分组织学生在课前进行自读与欣赏。从自读的角度,根据文体特征,从读正确、读流畅、读出节奏出发,从读出画面入手,将诗歌的“言”转换为具体的“象”,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再进一步由“象”入“意”,实现言意共生。
2.基于语文要素
教材通过双线组元的结构,提出了明确的单元语文要素,在进行预习单设计的时候,教师要关注语文要素。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预习单设计过程中,教师就要关注要素内容,厘清要素的上位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准要素的下位知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因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女娲补天》一课,编者基于这样的下位知识进行了改动。在预习单的设计中,就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维度去阅读,找到三者之间的联系,建构起“把握文章内容”的另一个方法。
3.基于思维发展
语文学习需要指向学生思维的发展,“言”和“意”的路径是思维,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本身也是思维发生的过程。在预习单的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预习题。如设计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的预习单,从内容角度可以读一读“神奇的地方”,从言语的形式角度可以读一读对应的句子,从故事的本身属性角度还可以读一读世界各地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
总之,预习单的设计,需要明确预习的作用与目的,精心设计预习内容与形式,还需要在具体教学中进一步清晰预习与教学的关系,实现预习有效服务于语文课堂的学习,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