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

2022-12-31黄光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会学习学会农村

文| 黄光辉

作为一名边远山区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乡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可是,在许多乡村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没有真正发生,思维倦怠越来越突出。农村地区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普遍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状,习惯于老的教学套路和旧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搬别人的教案,课堂上频繁提问成了教学的常态。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根据课文内容,逐句逐段地分析讲解,或者依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促使学生走完教学过程。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很多时候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学习。教学中没有扎实的语言训练,没有静心读书,没有潜心思考,是一种缺失了“学会学习”的教学。

这一现状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好“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或经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学会学习,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实践中,以下的过程目标需要重点落实。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学习的发动机,没有兴趣的学习,常常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习。

2.掌握学习的方法。方法是对材料的有效处理。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特点不同,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探求学习规律。规律是什么?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包括外显和内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探求学习过程中主体、媒介、客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揭示学习的本质规律。

4. 学习过程的调控和评估。过程体现方法和规律,有时比获得结论更为重要。教学中让学生对如何获得结论的过程要明晰于心,还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激励。

5.学习收获的积累。学习要有效果,要注重积累,所谓文化积淀、文化底蕴都要靠积累。由于知识、经验的储存逐渐增多,使学生很快能建立起结构化的知识技能,思考时多种知识汇聚,相互碰撞,彼此联系,从而在多重联系中获得新的结论。

6.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习惯在心理学上叫动力定型,即某种行为方式经多次强化后固定下来成为习惯。从小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养成坏习惯,耽误终身。这不仅是学校教育所必须,也是终身教育所必需。

二、在“学会学习”中“学会思考”

“思”即思考、思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阐述了学习过程中学与思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只有经过思考的学习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成为自己知识链条中的一环。

就当前农村教学现状看,频繁提问可谓是教学的常见病。多数教师用问题牵着学生走完教学过程,问题提完,课也就结束了。面对这样的提问,学生只能在点头和摇头之间取舍。由于这种指向,主要来自教师的主观设想,且过于琐碎、肤浅,既无知识价值,又无思维价值,浪费了宝贵时间,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可以说,这样的频繁提问还不如教师多讲,至少学生还可以多学一点知识。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正是在寻疑、猜疑、质疑、释疑中深化认知,促进理解的。所以要变教师提问为学生发问,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勇于回答问题。当学生不停留在对事实的描述上,而是去探索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现象的内在本质时,思维就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思维,避免思维的僵化。当前各种教学太过强调统一结论而忽视求异思维。强调统一,得到标准答案,而忽视个体差异,忽视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部分教师还要求统一情感。如:“请同学们以悲痛的心情朗读第3 自然段。”为此,强调活化思维以避免思维固化、僵化,要求学生敢于另辟蹊径,善于转换视角,变通思路,这也是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2.深化思维,避免思维肤浅化、表层化。在教学中,教师常采用演绎法,即从结论或概念出发,或从定律和法则出发,让学生推演出若干事实材料,以证明结论、法则是正确的。许多教师很困惑,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概括,在习作中又写不具体,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实质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不强。在阅读中不会概括,证明抽象逻辑思维不强,学生尚处于低阶思维水平。习作写不具体,说明学生观察能力差,不善于将生活素材提炼为习作题材,这不仅是具体形象思维能力不强,抽象概括能力也比较低。

3.拓展思维,避免思维狭窄化、闭锁化。拓展要有依托,即知识、经验、智慧。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借助经验和知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倡导奇思妙想,这不落俗套、不走捷径、不按套路出牌的行为,有可能是创新的萌芽。向何处拓展?向生活中拓展,获取鲜活的素材,找到源头活水;还要向心灵深处延伸,心灵世界广阔无边,丰富多彩,那里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积累、经验积累和智慧积累。由于心灵世界无边无际,拓展延伸也将是广阔无垠的。

4.整合思维,避免思维碎片化、凌乱化。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若干事实材料、现象中发现共性,找出相似性,有序梳理、分门别类进行整合,使之在教学中目标集中,内容简洁,要求明确,得以层层推进,步步落实。如:你面前有一棵树,你不是先看叶子,再看树枝和树干,而是先从整体认知,再仔细研究桂花树的生长条件……引申到教学,也应是从整体入手,再理解各个段落(部分),最后又回到整体。

三、在学习实践中落实“学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明了学习要付诸实践,经常练习。王阳明讲“格物致知”,毛泽东讲“实践出真知”,都强调了实践的价值。但是,任何实践都是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而且任何实践都应有思维的参加,尤其是指向学会学习的实践。

近年来,乡村教师也有条件观看名家的课堂实录和名师的现场授课了,这无疑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将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人格魅力,融入到更多教师的心中。特别是一些名师对学与思的教学示范,使一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对如何打破课堂教学“满堂灌”和教师“包办代替”的格局,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白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的指导。

学思结合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更要注重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做到“学、思、做”三合一,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这恰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相吻合。课堂上,要从机械的“师问生答”转变到学生主动提问,积极释疑,要珍视学生个性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加深理解,获得独特的感受。

我国教育改革的希望依然在广阔的田野上,而基础教育布局大部分在农村。因此,只有农村教育改革的全覆盖,农村基础教育的“精准扶贫”,我国教育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农村教学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轮的教学改革,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都应在农村教学中贯彻实施,特别要在“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寻求可行路径,使农村课程改革稳步进行。

猜你喜欢

学会学习学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学会分享
高中数学课堂“学会学习”目标的达成研究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困扰探讨
学会分享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学会尊重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