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提高拼音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2022-12-31文|李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韵母声母音节

文|李 鑫

如今,“双减”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实,简而言之,就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好地回归校园。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人生的一个大转折。无论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一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时都必须面对。汉语拼音的教学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虽然统编本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是作为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学生也要掌握扎实。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如何在减负不减质的“双减”政策下,更好地提高拼音教学的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做好示范,利用好“模仿”本能

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拼音知识的方式之一就是模仿。如教学第一个拼音字母“ɑ”的发音,教师要做好发音示范:嘴巴自然张大,舌头放平,中间微微隆起,声带颤动,也可以让学生触摸声带,感受它的颤动。教师反复进行发音示范,学生在反复模仿的过程中自然感受发音要领。教师的示范不仅表现在发音上,在书写教学上同样可以利用人类模仿的本能。如“ɑ”的书写,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学,第一笔落在哪里,先写什么,写的过程应注意什么,可以边示范边提示书写要领。经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反复模仿练习,学习就这样发生了,自然而然有了学习成果。

二、重视插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汉语拼音单元的每课都配有情景图,借助具体事物,提示拼音字母的音或形,帮助学生建立字母音和形的联系。每幅整合的情景图都包含一个故事,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看图说话,从中引出本课要学的字母和音节。复韵母的教学是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之一,如教学复韵母“ɑi”“ei”“ui”时,情景图中隐含着复韵母的读音,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说说图中有什么,在学生说到“挨、奶、白、戴、杯、水、围”等读音时,相机出示“ɑi”“ei”“ui”。图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提示本课复韵母的读音,如图中有3 个女“孩”、3 个男“孩”,他们都是“黑”色的头发,有的“背”着书包,也有的穿着“灰”色的衣服,图中小男孩的“腿”伸得直直的。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画面,说出更多与本课复韵母相关的音节。尤其是“ei”和“ie”、“ui”和“iu”这些相同字母组合的复韵母,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内容串联起来讲故事,这样就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学习拼音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三、动手实践,利用好身体资源

学习拼音知识,仅靠形象记忆显然是不行的,但是“双减”政策又明确规定一、二年级不得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如何让学生在课下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呢?课下,学生时间充分,教师可利用动脑想、动手做的方法,把机械的抄写巩固变成灵活的做一做。如教学了一个拼音字母,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它的形状,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便记住了拼音的音和形。再如声母中最容易混淆的“b”“d”“p”“q”,学生通过捏一捏、摆一摆的过程,可以动态地感受、观察、理解它们的区别。还有声母“f”的第一笔“弯竖”方向朝右,声母“t”的第一笔“竖弯”朝右弯,有的学生会写成相反方向,教师引导学生捏一捏、摆一摆,他们就会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加深对感性知识的观察、理解和记忆。另外,利用手指做字母手指操,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拼音字母的形状和读音。教学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用手指做出拼音字母的形状,同时给予引导和示范。这样做,既避免了抄抄写写这类枯燥的重复性作业,又让学生动起来,手脑眼并用,提高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利用儿歌,变抽象为具体

学生的认知是感性的、表象的,由于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较差,利用儿歌教学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儿歌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利用儿歌形式呈现出拼音教学的难点,可以把呆板的知识趣味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寓教于乐。如拼音单元的第二课《i u ü y w》,虽然可以紧跟着第一课的单韵母“ɑ o e”来教学单韵母“i u ü”,但是本课同时也出现了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第一次见到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学生心中会有好多疑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y”的后面明明是“u”,老师为什么说它是“ü”?为什么“i”“u”的前面是“y”,而“u”的前面是“w”?为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教师可以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单韵母i u ü,三个要出门。出门不认路,声母来帮助,大y 带i ü,大w 带小u,他们手拉手,一起向前走。”针对“‘y’的后面明明是‘u’,老师为什么说它是‘ü’”,同样可以用儿歌帮助学生解答:“小ü 见大y,脱帽行个礼,两点去掉还念ü。”

教学汉语拼音,还要教会学生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要想正确书写,就要认清每个拼音字母在四线格中的占位。因此认识四线格是书写正确的基础。怎样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四线格、在四线格里规范书写呢?也可以编成儿歌:“拼音格,四条线,拼音字母住里边,住上格的不顶线,住下格的不踩边,中格写满顶两边。”有了这首儿歌,每次书写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边说边写,这样规则和行动并存,学生写得自然而然规范了。

给音节标调也是拼音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学中,教师比喻给音节标调就像戴帽子,帽子必须戴在韵母头上。但是复韵母中两个单韵母同在,帽子到底戴在谁的头上?怎样让学生在标调时准确无误呢?还是用儿歌来帮忙,如:“有ɑ 在,给ɑ 戴,ɑ 不在,o e 戴,要是i u 一起来,谁在后面给谁戴。”有了这首标调歌,学生遇到给复韵母标调时就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了。

五、结合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认知水平是分不开的,声母与韵母相拼的音节,有的就在学生生活认知范围里。如声母“h”与韵母“e”相拼成音节的四个声调,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发这些音的事物,学生不难回答出“喝水的喝”“荷花的荷”“核桃的核”“禾苗的禾”“祝贺的贺”等,学习音节词也可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如,刚开始学习三拼音节的拼读练习,学生拼起来有难度,教师可以出示“苦瓜”“花褂”“火锅”等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图片,让他们先说一说这些事物的名称,借助名称拼一拼,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并且,教师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品读,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远比一遍一遍地拼读书本上的音节有趣得多,学生不至于感到乏味。

拼音教学,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就会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拼音教学要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让师生重拾教与学的乐趣、美感与快乐,课堂教学就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一些趣味和尊重,多一些灵动与生成,教育便可以重新找到美好,学生便可以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进而爱上学习。

猜你喜欢

韵母声母音节
声母韵母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拼拼 读读 写写
单韵母扛声调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看音节说句子
单韵母读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