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气与六经病发病关系探析

2022-12-31程荣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卫气厥阴少阴

程荣菲 马 千

(1.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江苏 泰州 225300;2.泰州市中医院老年病科,江苏 泰州 2253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给世界各国带来了重大的灾难,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身处抗疫一线的同道们在忙碌之余,也留下了很多运用六经辨证的珍贵资料。

然而笔者在仔细拜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表证用发汗药太过而伤津、伤阳,热证用凉药过寒而损伤脾胃、壅遏气机,寒证用热药过于温燥而伤阴、化热,虚证用补药过于滋腻而壅滞气机等,以至于出现不少变证、坏病,究其原因,莫过于在辨证论治中单一强调药物的作用,而忽视了人体自身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传变及预后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对人体正气和疾病发病机制的高度概括。正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还具有免疫作用[1]。包括脏腑、经络、精、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血、津液等[2,3]。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的,它是决定人体感受外邪侵袭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疾病传变、转归、预后、能否自愈的关键因素,因此顾护正气思想应贯穿辨证论治始终。

六经病实质是指人体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在邪气干扰下发生的病理反映[4]。其包括各经表证、经脉病变、脏腑病变以及气化功能异常[5-7]。该篇主要就正气与六经病发病关系进行探讨。

1 太阳病

太阳为六经藩篱,主统摄营卫,主卫外,有化气利水、作汗出尿之功。病理特点为营卫失司、经脉阻滞、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如风寒之邪侵袭,参与该阶段的正气主要有营气、卫气、六腑(膀胱)之气。卫气者,有肥腠理、温分肉、司开合、卫外固表、抵御外邪之功。此时卫气奋起抗邪,倘若卫气充实、邪气不盛,则外邪不能独伤人;倘若机体素虚,外邪侵袭、寒邪偏胜,则伤营,正邪交争、卫阳郁遏,则发热、脉浮紧,营阴内郁、经脉拘挛,则周身疼痛,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倘若卫气不足,风邪偏胜,卫阳抗邪而浮越于外,则温煦失职、腠理不固、营阴失守,故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此为伤寒中风表虚证。倘若表邪不解,同时机体素有太阳经气不足或膀胱气化不利(如临床常见的前列腺肥大患者使用含有麻黄碱药物易引起尿潴留),外邪则极易循经入里,影响水液气化,则水蓄膀胱;倘若表邪不解,化热循经入里,波及血分,或机体素有血热,外邪入里更易瘀热互结,而现膀胱蓄血证。

2 阳明病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机主合,以降为顺,主受纳水谷,传导糟粕。居中属土,其气出于胸膺。其病理特点主要为热盛逼津外泄,燥屎内结,但亦有表证。 参与阳明病的正气有气、血、津、液及六腑(胃、肠)之气等。阳明病可直接感受外邪而发,也可由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等传变而来。风寒之邪直中阳明,如胃肠之气充盛者,则抗邪于外不能发病。倘若胃肠之气不足者,受邪以风为主则头眩、咽痛但能食,受邪以寒为主者,胃中虚冷、不能食、小便不利。倘若胃肠之气不足,风寒之邪袭表,往往会两经合病即太阳阳明合病,卫气抗邪于表,可有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而正气不能顾护于里,里气不和则下利。随着阳明表邪化热入里或有他经之邪传入,如若机体气血津液及胃肠之气充盛者,则里热亢盛、熏蒸于肌肉,故高热、不恶寒,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如若机体素有气血不足、津液亏虚,或里热亢盛耗伤津液,燥热亢盛于胃肠,易与肠中糟粕相结,腑气不通,而成阳明腑实之证。

3 少阳病

少阳主半表半里,为表里开阖之枢,所属脏腑为三焦、胆。三焦主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内寄相火。病理特点为枢机不利,胆腑郁热,三焦阻滞。参与少阳病的正气有元气、气血津液、三焦与胆腑之气。三焦内通脏腑,外连腠理[8],表里寒热虚实皆具,故少阳病理比较广泛。如风寒之邪袭表,营卫之气不足,不能祛邪外出,但尚能抗邪,故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机体气血不足,外邪则兼入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故心下支结、微呕,此为太阳少阳并病。正邪交争日久,倘若气血不足较甚,则腠理不固,外邪可完全入少阳,正邪交争,可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胆木郁结,无以疏利胃土,故见嘿嘿不欲饮食、呕吐等。此时如果脾胃、胆腑之气充足,易郁而化火,兼里气壅实、胆腑郁热,故胸胁苦满发展为心下急,心烦而变为郁郁微烦,可予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清里热。

4 太阴病

太阴统摄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肺主气、脾藏营。病理特点:三阴受邪,太阴首先受之,正虚为先(素有脾胃之气虚弱,三阳经病误下所致),虚多实少,多从湿化,易困阳气。参与太阴病的正气有“营卫之气(气营之源)、脾胃之气等。如风湿之邪袭表,同气相求,易首犯太阴,虽然营卫之气乏源,但倘若尚能抗邪,正气来复,则有祛邪外出之机,可以通过诊脉,由浮微沉涩之脉转为长脉可知;倘若正气虚甚,不能抗邪于外,则风湿相搏,阻其经脉,显现于四肢,故四肢烦疼,卫气抗邪于外,故脉浮,此为太阴表证,此时可予以桂枝汤弥补营卫乏源之内因,从而助正气祛邪外出。如表证失治、误治,外邪入里,倘若脾气尚能抗邪者,则可出现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入里的寒湿腐秽之邪自可祛除而自愈;倘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小便不利,可导致寒湿郁滞而发黄;倘若脾气亏虚日久,脾阳亦虚,寒湿内盛,运化升降失司,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5 少阴病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心属火,主血脉,主神明。肾属水,主藏精,内寓真阴真阳。病理特点以全身性的阴阳虚衰为主:心肾阳虚或伤阳,从阴寒化;心肾阴虚或伤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参与少阴病的正气有肾精、元气、肾阴、肾阳、心阴、心阳。寒化证:外邪袭表,因素体阳虚,则邪气直入少阴,元气化生的脏腑之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发热,因素体阳虚,故脉位偏沉,外邪阻滞经脉,加之阳虚温煦作用减弱,故身体、骨节疼痛,手足、背恶寒,此为少阴表证。倘若失治、误治,寒邪直中少阴之里,则恶寒蜷卧,四肢厥冷、拘急,神疲欲寐,呕吐,下利清谷。如阳虚甚、元气大虚,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可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反不恶寒、面色赤等。热化证:外邪侵袭,素体阴虚,可从阳化热,因少阴心经从心系上挟咽,故易发咽痛。肾阴亏虚,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故心中烦,不得卧。

6 厥阴病

厥阴为阴极阳生,由阴出阳之经,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厥阴禀风木之气,而少阳三焦内寄相火,厥阴病往往是正邪交争的相持阶段,也是疾病转归的重要节点,故病情变化多端,易寒热错杂。另外病情变化也易趋于极端,据此厥阴病可分为寒热错杂证、单纯热证、单纯寒证。参与厥阴病的正气有气(脏腑之气)、血、津、液、阴、阳等。如外寒侵袭,机体素有气血不足,血虚不能充盈脉管,则脉细欲绝,血虚感寒,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为血虚寒厥之证,此为厥阴表证[7]。如外邪袭表,本当先解表,而用峻下之法,则正气受损,外邪内陷,此时正气尚有祛邪外出之意,但力不足,正邪交争处于相持阶段,阳气受损,郁于内而不得外达,故手足厥冷。下之后阴阳两伤,阴伤易生内热,故咽喉不利,唾脓血。脾阳受损,则泄利不止,此为厥阴寒陷,上热下寒证。如寒邪内犯厥阴,浊阴之气与痰涎随风木之气上逆,故干呕、吐涎沫;足厥阴肝经上行巅顶,阴寒之气上冲,故头痛。如湿热之邪内犯厥阴肝经,可下迫大肠,伤及血分,故下利便脓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疾病的本质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正气与邪气交争过程的反应。由于正气参与疾病的始终,故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要重视正气的作用,要顺着正邪交争的趋势,采用顾护正气、协同正气抗邪的理念选方用药,而不是强调单一的药物抗邪,这才是伤寒论中辨证论治思想的精髓。

猜你喜欢

卫气厥阴少阴
梁宏正教授从“开阖枢”论治肾病的经验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伤寒论》“灸厥阴”探析
“太阳-阳明-少阴”传变分期下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机要探析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从“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论治经前期综合征探析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马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从少阴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