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女一曲,家国兴亡
——时代的悲歌《泊秦淮》

2022-12-31丁利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316000

名作欣赏 2022年35期
关键词:亡国杜牧商人

⊙丁利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00]

晚唐,一个在泥泞中挣扎的王朝。生不逢时的杜牧虽有满腹治世之才和济世补天的远大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看到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忧国忧民的他于悲愤之时写下千古绝句《泊秦淮》,塑造了经典的“商女”形象,“后庭花”也被定格为亡国之音的符号。

一、“商女”意象

古代诗人表达心中的不满时往往会借助其他事物进行暗讽,《泊秦淮》也不例外,杜牧借“商女”之名来暗讽那些不顾国家危难、只顾自己享乐的当朝权贵。古往今来,将国家灭亡归咎于女性的人不在少数,但是问题真的出在这些女性人物身上吗?当然不是。商女一曲,家国兴亡,是文人志士的无奈,更是时代的悲歌。

(一)“商女”释义

学界认为“商女”有“歌女”和“商人女眷”两种释义,但是细分的话,“歌女”又分为了“民间歌姬”和“宫廷音声人”;“商人女眷”也含有“商人妻”和“商人女儿”两种含义。

1.歌女。《泊秦淮》自问世以来,“商女”似乎就被打上了“民间歌姬”的烙印,在多数学者的考究中,《泊秦淮》中的“商女”就是唱歌、唱曲的“民间歌姬”。

汉代崇尚儒家思想,儒家经典《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将五音中的“商”音与五季中的“秋”对应,伤感悲凄的商调与秋天凄清冷寂的气氛相结合,于是便有了“商秋”这一说法。而古代的歌姬都是乱世下家破人亡,为了生存而沦为可怜人,她们吟唱乐曲之时自然就会给人一种悲凉之感,久之,人们就会把唱出靡靡之音的歌姬称为“商女”。

多数学者都对《泊秦淮》中“商女”作“民间歌姬”的释义进行了比较严密的论证。刘振先生在其文章 《探析“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内在因素》中提到,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商人出门经商一般不会带着家眷。①多数学者认为古代诗文中出现的“商女”都与乐曲弹奏有关,而其地点也都是民间享乐之地。从古人诗文来看“商女诗”中所描写的地点往往与宴会、娼馆等风月场所有关,而“商女”也都是在进行乐曲弹奏,“商女”一般都可供召唤,可在其馆内设宴娱宾并陪宿,以上种种都说明“商女”便是“民间歌姬”。而此观点在《也谈杜牧诗中的“商女”》一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与阐述。文中列举出几句诗文来证明这一观点,如“何须唤商女,白雪想遗音”“置酒商女馆,送目浙江浔”“不愁商女行相妒,长恨离人去未还”。②唐朝诗人为歌妓写诗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尤其杜牧生活的时代恰逢牛李党争,内忧外患,唐王朝摇摇欲坠,诗人在仕途上遭遇挫折,报国无门,命运不受自己控制,便与寄人篱下的歌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由此看来,杜牧与歌姬常有往来也属正常,他笔下的“商女”解释为“民间歌姬”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对于“商女”有“音声人”的内涵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初诗人张说的《安乐郡主花烛行》一诗,“商女香车珠结网,天人宝马玉繁缨”,这里的天人指的是安乐郡主,描写的是其花烛之行,花烛之行作为大规模的典礼仪式是需要配乐的。③而此处的“商女”不可能是指“商人女眷”,当然也不是指民间歌姬,而是专指宫廷中的“音声人”,即唐朝乐官的一种官职。“音声人”与“民间歌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她们的职责都是进行乐曲演奏、歌曲演唱等,更与歌姬一样是时代下的可怜人。虽然“商女”有“音声人”之义,但如果文人骚客的诗歌不是专写宫妓,也不会被解释为“音声人”。在笔者看来,杜牧既然是在讽刺官僚权贵,那么“商女”也有可能是指权贵们养在府中的“官姬”。

2.商人女眷。学界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泊秦淮》中的“商女”是“商人女眷”的意思。在唐代,歌女通称为“秋娘”,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将歌女与商人妇的形象进行了叠加,曾经的歌女如今嫁为了商人之妻。虽然此处用的是“商人妇”而非“商女”二字,但是这种情况在唐代也很常见,即在唐诗中出现的“商人妇”“商妇”“商人女”等都有可能与“商女”含义相同。

但是在解读《泊秦淮》中“商女”乃是“商人女眷”之义的同时,学界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个观点是认为此处的“商女”是商人的随妾。在古代,未出嫁的女性不能随意抛头露面,所以更多例证就指向了商人妻子,但是在古代社会商人一般不会带正妻出行,而妾是可以随其出行的。

也有学者把《泊秦淮》中的“商女”解释为商人的女儿。在古代,“女”与“妇”有着比较清楚的区别,未嫁人称为“女”,已嫁人称为“妇”。在泛指“女性”时可能会将“女”与“妇”混淆,但是不会用“女”来代指已嫁女子,即不会将已经嫁为人妻的女性称为“某女”,所以有学者指出“商女”绝无可能是“商人之妇”的代称,《泊秦淮》中的“商女”就自然被解释为商人的女儿。其次,唐诗中另有“商妇”一词。如元稹《生春二十首》:“数宗船载足,商妇两眉丛。”白居易《盐商妇》:“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④由此看来,在唐诗中既然有专门的“商妇”一词来表示商人妻子,而“商女”与“商妇”并不相同,因此“商女”是用来指代商人的女儿也就说得通了。

《泊秦淮》中“商女”的释义在学术界是有些争议的,但无论何种释义,“商女”的身份代表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女性,没有任何权力,甚至被社会边缘化。商女一曲,家国兴亡,更是无稽之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诗人杜牧对晚唐统治者荒淫堕落的讽刺,更是对唐王朝大厦将倾的悲叹。

(二)“商女”形象的深层解读

诗人将自己的悲愤灌注于“商女”的形象中以此来抒发自己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历史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层思考。诗人笔下曾创造出众多的女性形象,在很多作品中对女性遭遇都是持同情的态度。在笔者看来《泊秦淮》中的“商女”在乱世中“犹唱后庭花”,本身就是那个时代下女性的悲剧。杜牧用“商女”意象来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映射着自己对底层女性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者昏庸的愤慨。

1.诗人与女性形象的共鸣。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对女性限制较少。商品经济发达,以女性为主的服务业也较为盛行。尤其晚唐时期,权贵们的生活奢靡无度,狎妓之风盛行。社会风气导致许多文人骚客、风流浪子与风尘女子的关系十分密切,由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以女性为题材的诗歌。晚唐时期,许多文人志士在政治上失意,于是试图在女性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达到心理的平衡。出身显赫的杜牧当然也是抱有远大治国理想的,然而满怀才情的他却并不被重用,牛李党争使其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爱国之志与雄才大略得不到施展,这种被排挤、又寄人篱下的境遇与不能控制自己命运的女子有几分相似,由此杜牧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女性题材的诗歌。不管是感叹女性悲惨的命运,还是借女性来讽刺时局,实则都是诗人面对报国无门、统治者荒淫无度、国家危亡而发出的悲叹之音。

2.借“商女”讽权贵。残酷的现实与诗人满腔的治世理想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这让身处晚唐时期的杜牧深感悲愤与绝望,于是便将这一腔悲愤寄托在诗歌创作中。国家处于危急时刻,当权者却沉迷奢靡、颓废之音,纵情声乐,置国家危难于不顾。忧国忧民的杜牧深感唐王朝危机四伏,挥笔写下情感沉重的《泊秦淮》。思虑万千的夜晚泊船至秦淮河却听到“商女”在歌唱亡国淫乐,怎能叫人不产生愁思?商女身处社会底层,并不关心国家存亡,但诗人却如此深恶痛绝,那么诗人真的是在批判浅唱低吟、不知亡国之恨的“商女”吗?其实“商女”何时唱曲、所唱何曲是完全由听曲者的爱好所决定的,诗人表面上是在批判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实则是对当朝达官显贵纵情声色、荒废朝政的批判和讽刺。诗人愤慨当权者醉生梦死的荒唐行径,以“后庭花”借古喻今,产生了一种极致的张力,充满了强烈的讽刺色彩。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层表象之下,隐含着诗人对唐王朝必然走向衰亡命运的深深悲哀与无奈。

二、“后庭花”意象

《玉树后庭花》一曲本是陈朝末代皇帝陈后主为赞美他的两位爱妃所作,隋军攻城,亡国将至,他却依然沉迷淫乐,细讴他的《玉树后庭花》,直至亡国。陈后主被隋军俘虏,其宠妃也被斩首,作为陈后主淫乐代表作的《玉树后庭花》也就作为亡国之音的代名词而入诗入史。

(一)亡国之音

“音乐亡国”论自夏商以来便有记载,吴杨文宇先生将“亡国之音”分为三类,分别是夏商时期的“淫乐”、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卫之音”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而杜牧《泊秦淮》中的《后庭花》便属于清商乐中的“吴声”。⑤在中国历史上被冠以“亡国之音”的乐曲绝不只一首《后庭花》,它之所以成为“亡国之音”的象征,与其作曲者有着密切联系。极致昏庸的陈后主整日沉迷于声色肉林、穷奢纵欲,面对隋军攻城,他带着两位宠妃躲进枯井,成为世人耻笑的对象。国家被灭,陈后主成为亡国之君,其曲作《玉树后庭花》也被冠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虽是轻荡绮艳的“淫乐”,但还不至于担起亡国之责,称它为“亡国之音”并不是因为它预示了国家的灭亡或者造成了国家的灭亡,而是因为它让人们看到了陈后主的荒淫享乐、不顾民生、纵情纵欲的昏庸行径,真正使国家灭亡的是将它当作享乐工具的统治阶级。杜牧《泊秦淮》的闻名更是加深了《后庭花》乃“亡国之音”的烙印,使其成为亡国的象征。

(二)亡国之因

音乐作为一种娱乐的形式,其本身并不能干扰朝政,更不会使国家灭亡,无论是“商女”,还是乐曲《玉树后庭花》都不足以去动摇一个国家的根基。如果君主圣明、权贵官僚关心国家政治,那么即使听上一些奢靡之音也不会影响国家存亡。在有着“贞观之治”的唐朝盛世中,哪怕由君王奏响那些所谓的前朝亡国乐曲,也是不会出现政息国亡的景象的。国家的强盛衰亡取决于统治者,而不是音乐能够左右的。“亡国之音”“音乐亡国”背后真正讽刺、批判的还是只顾贪享淫乐、不理朝政、荒淫无度的统治者。“音乐亡国”只不过是一种托词,一个国家的灭亡并非一首靡靡之音所致,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本质所决定,要从朝政的得失上去寻找原因,音乐只不过是反映时代风貌、社会好恶的工具,为政者才是国家兴亡的关键。

三、结语

杜牧以一首《泊秦淮》深刻地揭露了晚唐时期社会的腐朽黑暗和掌权者的荒淫无能。“商女”在秦淮河畔吟唱《后庭花》一曲,无论何种身份、何种心情,她们终究也只是唐朝末世“摇摇欲坠”背景下的可怜人。晚唐女性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不在少数,进入风花雪月的场所,沦为别人的玩物,无论是歌唱《后庭花》,还是其他乐曲,对她们而言都只是谋生的手段。亡国之恨或许感受不到,但是家破人亡却可能是亲身经历。诗人巧妙地把陈后主的亡国历史和唐晚期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借古讽今,尖锐地讽刺着晚唐统治者的荒唐颓废,表达着对报国无门的强烈不满,嘲弄着这个朝代的必然灭亡。

①刘振:《探析唐代“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内在因素》,《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第114—117页。

② 曲凤荣,富金壁:《也谈杜牧诗中的“商女”》,《学术交流》2012年第9期,第179—182。

③王晶晶:《也谈〈泊秦淮〉中的“商女”意象》,《语文建设》2018年第32期,第37—39页。

④ 刘亮:《也谈“商女”的问题》,《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9—20页。

⑤ 吴杨文宇:《中国古代早期三种“亡国之音”的内在联系》,《艺术科技》2020年第3期,第90—92页。

猜你喜欢

亡国杜牧商人
言而无信的商人
“亡国”与“亡天下”的金石学
威尼斯商人
陈后主亡国
山行
遣怀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性格决定命运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