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人世间》的中国故事

2022-12-31高一可北京电影学院北京100088

名作欣赏 2022年35期
关键词:周秉昆周家人世间

⊙高一可[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00088]

电视剧《人世间》作为2022 年的开年大戏,是一部具有高质量,高水准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完美贯彻落实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文艺行为准则,开辟了美学新高度,为电视剧行业树立了优秀的标杆。作品聚焦普通中国“平凡人”的生活际遇以及精神世界,通过描写光字片周家三代人的命运以及同一时代各阶层的百姓群像,在酸甜苦辣的人生细节中,与中国近五十年的社会变迁环环相扣,既是一部百姓的“生活史”,又是一部社会变迁的“社会史”。电视剧在将人的命运与时代演化相统一时,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民间伦理为载体,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现代文化做了很好的结合。该剧既有秉持着现实主义原则对现实生活的“白描”展现,又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情抒发;既蕴含着家国情怀,又以无数细节。它昭示着属于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中国故事,从而将平凡的普通人与时代性英雄做了很好的统一,由此,也丰富了新时代的现实主义的内涵,或对现实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人世间》的这一精神和文化力量不容小觑,值得我们对此做多次的检视与深入的总结。

一、人的生活史与社会变迁的社会史的有机统一

文学是“人学”,文学又是反映时代、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人又是历史中的人,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现实主义电视剧《人世间》正是立足于真实,展现人的命运,彰显时代变迁。电视剧以中国东北的一户普通家庭为基点,将时代融入进了平凡百姓的人生兴衰中,用极度贴近历史真实的白描手法,深刻反映了时代的历史巨变,再现了半个世纪以来国人的生活与命运。这部电视剧作品对当时的事件、空间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真实复原,完美地再现了时代的整体风貌,将大到社会环境,小到周家自建房等场景的完美再现,让无数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或从未经历过的年轻观众,都能“沉浸式”地进入其中,从而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神经。而这一切,又是具体地通过背景真实、场景真实、内容人物真实、情感真实的有机统一来实现的。

先说背景真实。上山下乡、知青返城、三线建设、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下岗潮、下海潮、棚户区改造,等等,这些既书写着时代又与人民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时代“关键词”,在剧中得到了真实的呈现。每个真实的时代“档口”都被填满了人物群像,在尊崇历史真实的同时,融入了无比鲜活人的命运。值得一提的是,《人世间》采用几个尤为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作为影片的时间跨度标志,比如香港回归、申奥成功,等等,更加增加了时代的真实感。第二,场景真实。《人世间》整体采用较为怀旧的色调,将诸多具有历史感知的道具呈现在荧幕上,例如,绿皮火车、搪瓷脸盆、二八大杠自行车、胶鞋、粮票,等等,极力还原了特属于那个时代的真实。同时,几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场景也让这部作品更加贴近历史真实与人的日常生活,例如,青砖绿瓦的吉春火车站、光字片各种违建高低不平的平房棚户区、酱油厂车间、几家共用一个厨房和厕所的宿舍楼,等等,都直观地将那个时代与那一时代人的日常生活生动拉出。第三,内容人物的真实。《人世间》与其说主角是周家三代,不如说是人民群像,除了在作品中占据主要笔墨的底层人民,还有知识分子、政府官员以及下海商人,可以说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作品没有选择一味地讴歌底层人民的伟大,而是直面了真实的人性。比如,因为“不畏贫畏不均”,几次三番使出小心眼的德宝春燕一家、为了生存讨要房子的于虹、曾经是犯罪者后衣锦还乡的骆士宾、一直踏实本分却失手杀人的周秉昆。每一个人物都真实地犹如我们身边的人,纵使时代变迁,人性永远是复杂的,这里没有如著名的小说理论家佛斯特所说的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而全是真实而又复杂的“圆形人物”。最后,是情感的真实。这里特指人物的情感逻辑均合乎日常生活普通人的情感逻辑。“将心比心”的郑娟、“问心无愧”的周秉义、“真心真意”的周秉昆、“私心自用”的周蓉、“心直口快”的曲秀贞、“心明眼亮”的金月姬,等等,他们的情感逻辑全部有迹可循。郑娟因感恩生发感情,对周家始终一心一意;周秉义一清如水,绝不以权谋私,看似对家人不近人情,却是对党和人民最大的信义;周秉昆对身边所有人都真心真意,却仍管不住自己冲动的性格,几次三番惹出大祸。每个人物的情感,都和他们的性格、成长、人生经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纵使他们有缺点,可站在人物的角度出发,也全然能够理解。这就是情感的真实。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①在作品中将人的生活史与社会变迁的社会史给以有机的统一实现,离不开写作者作为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文艺与时代的命脉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又无一不是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文艺既沉淀着时代的历史文化,精神情怀,生动地体现着多彩多姿的时代风貌,又抒发着与时代一同脉动的文艺创作者的思想情怀。时代是文艺创作的源流和根蒂。能够和时代共振的创作者,一定是心怀整个时代,胸有大爱之人。想要创作出“关乎世情”的作品,要对时代有深潜的认识,胸怀对时代厚泽的情感,使自己的见地扎根于时代但卓绝于时代。只有这样的创作者,才能创作出既有人又有社会、时代的优秀作品。

二、民间伦理与现代伦理的有机统一

《人世间》给观众的一个最大的观感,是作品中的人都是“好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善为美的民族,“好人”则是“善”最形象最具体的实现。这里的“好”与“善”,指的都是建立普通人的日常生存的价值标准,是历史久远的民间伦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时代,虽然在经济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从经济基础这一根本处改变着现代人的价值观,但也正因此,现代人更加怀念传统的民间伦理。将传统的民间伦理在新时代转化为现代伦理,是时代性的价值召唤,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人世间》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实现,这也是这部电视剧受到民众普遍性欢迎的重要原因。

在剧作中我们看到,周家父母虽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和家庭妇女,却始终教诲三个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这句家训始终穿插在周家三个孩子中,甚至由他们带给了新的下一代年轻人。“德行”二字不断指引着周家人,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之中,不忘初心,真情待人。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生活中遭遇怎样的变故,周家三兄妹都能坚定自己内心的这一信念——周秉义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自己的原则,清如水,明如镜,一心为公。他做官不为名利,只为人民,他想着为百姓和社会做实事,做好事,在生命之灯即将枯萎的胃癌晚期,即使被人误解,也坚持改造光字片,使人动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能够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待。在周蓉的心里,她没有一刻抛下心中的理想主义的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她勇敢,无畏,始终不渝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爱情,即使在贵州大山中过着清苦的日子,她仍感到精神上的充盈。最后,她回到大山深处,将自己的毕生所学还给大山,帮助贵州的孩子们走出山区,成了人人尊重和敬佩的老师。周秉昆一心一意,始终是一个有德行的“好人”,他总是善意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最为平凡,却最是温暖。他是为父母尽孝的好儿子,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朋友,是和妻子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好丈夫。哪怕过尽韶华光阴,他依旧留存着自己的至纯、至性、至情。德性,以周家三代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一言一行为典范,贯穿于全剧的始终,并以此将对国家的忠对家庭的孝相统一,将传统的民间伦理转化为现代社会的现代性伦理。这样的人物性格人物言行,也体现在剧作中的其他的人物身上。这部作品真正做到了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三、守正创新,现实主义美学新高度

现实主义原本是源自于西方的一个文学概念,是西方自推崇贵族式英雄的古典主义之后,以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画展为开端,以法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流,将揭示、尊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主旨。其后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历史发展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革命现实主义,在革命过程中揭示、尊重下层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命运变迁时,又着重于描写那些立足于群众基础上的作为群众领路人带头人的英雄形象。在重世俗生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地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精神始终流淌于其间,“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②,可以说,现实主义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主要传统,中国文艺的许多精品力作都灌注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③扎根现实,扎根人民,扎根时代。这与讲好中国故事,以人民为创作中心,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指导方针是一脉相承的。

《人世间》本着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原则,用不同于前人作品中的角度和“温情”的主题情愫讲述了一个现实主义平凡人的史诗故事。它不仅凸显了人民“好”的人性光辉和“暖”的人间温情,同时也展现了在历史和时代发生巨变之时,面对时代的巨变社会的复杂,普通人超越苦难超越诱惑的生命力的坚韧、挣扎、不屈、向阳、向暖。将英雄的品质元素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品行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从而守正创新,力图标明、达到、实现现实主义美学的新高度。

譬如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哥周秉义,这看似是一个传统的清官形象,但在这一形象身上,作者却赋予了其许多的普通人的品质。譬如他对地位悬殊的自家与妻子家两家关系的理解与协调上,譬如他对家人对亲友既坚持原则又饱含亲情,譬如他的一言一行,都来自于他自身成长的具体的情境,都有根可据,有源可溯,从而让这一形象可亲可敬更可信。与之相似的,还有作为高官的其岳父岳母,有与平民百姓如一家的曲书记夫妇,有作为高知的周蓉,等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者把主要的笔墨放在了留守在城市,浸于生活底层,最为平凡的周秉昆身上。他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只能懵懂地跟随着大家的步调一起——工作、照顾母亲、娶妻生子,过着貌似最无色彩、最没有言说之处的油盐酱醋的平凡生活,但他却让观众印象至深。周秉昆善良、正直,也胆怯、冲动,他充满了世俗感和烟火气息,他的一生貌似平凡实为精彩。《人世间》带来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美学价值观念——平凡即美。与世俗中充溢的“追名逐利”“蔑视平凡”价值观形成了激烈的对抗,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的美学思维模式,让大家认同平凡、世俗的美好,认定通俗人生也有意义,将最为浅显的芸芸众生放置于审美的美学主体之中。因此,在现实主义的发展中,《人世间》在守正的同时,适应新的时代的价值召唤,以实践性的创新,达到的新的美学高度。将心比心的互帮互助、平凡人的英雄主义,是《人世间》不断传递给观众的美学情致。

同时,《人世间》中的“平凡英雄主义”打破了英雄注定不凡的既定逻辑,带来了新的思考。周秉昆并不优秀,他冲动,胆怯,固执。对比与剧中的其他成功人物,他显得太过普通、迟钝、卑微。但他善良,向阳,敢于对抗世俗的偏见和父亲的权威,娶郑娟为妻;有担当,将楠楠认定是自己的孩子,撑起一个小家;孝顺,一直努力成为让父母骄傲的儿子;仗义,自己的朋友有困难一定出手相助,不求回报;无私,总是像主心骨,有好的事情一定先想着别人;等等。他身上的所有优秀品质,无不让他看起来像是个英雄一般,可仔细想来,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不又都有着周秉昆的影子吗?

在文艺作品普遍边缘化的今天,《人世间》之所以能够受到社会大众的持久的欢迎,正是因其这一现实主义美学的新高度。“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④,正所谓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人世间》以新的现实主义美学韵味,打击了其他在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背景下生产的浮于表面,流水线式的文化产品所带来的文艺界的不良时风,在文艺界风气倡导上,确实值得我们给以大力的张扬。

四、结语

《人世间》以将人的命运与时代发展相融合,以将民间伦理转化为现代性伦理的创作实践,讲述了具有现实主义美学新高度的中国故事,带来了不容小觑的中国故事的力量与讲述中国故事的可贵经验。

①〔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见杨明照等:《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42页。

② 〔元〕郑思肖:《心史·总后叙》,见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③薛晋文:《现实主义应是电视剧守正创新的主流》,《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第119页。

④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见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猜你喜欢

周秉昆周家人世间
岁月救赎——《人世间》中的自我生命叙事
周秉昆: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
周家栋作品欣赏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人世间
看《人世间》,学与子女好好说话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看《人世间》学与子女好好相处
周家生
周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