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教育,让幼儿融入与自然
2022-12-30王蓉
王蓉
随着教学改革理念在各级教育机构不断推进,教师和家长对于素质教育都有了更全面、直观的认识。幼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继承者与落实者,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加强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的深入落实之下,教师和家长不像以往那样只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而是对幼儿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予以关注。其中审美教育和自然教育是两项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幼儿美学素养和自然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如何在审美教育中加强落实自然教育的因素,如何做好审美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及如何全面提升幼儿的美学素养和自然素养,这些都需要教师展开积极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
一、审美教育的意义
1.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幼儿正处于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其可塑能力也较强,此时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在审美教育中融入自然教育的相关因素,能够进一步提高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通过学习与探索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幼儿阶段就树立起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2.审美教育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对幼儿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近些年来更成为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通过在审美教育中深化自然教育,让幼儿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培养幼儿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幼儿客观、正确地认识并对待生命。
基于审美教育,加强幼儿与自然的接触,不仅仅在环保意识和生命教育这两个方面发挥作用,还能够更好地挖掘幼儿的潜力和优点,这样,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仅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幼儿各方面的素质也都得到训练与培养。
二、现状分析
1.学前教育机构缺乏足够重视。近些年来,素质教育在学前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种艺术课、手工课、实践课等都被纳入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课堂。然而,相较于审美教育而言,自然教育的比重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学前教育机构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自然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相对其他教育来说,自然教育本身就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学前教育机构具备更多的场地和资源,才能为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在审美教育中融入自然教育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各种条件的限制之下,教师不能带领幼儿深入自然环境,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学前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就在审美教育中融入自然因素的教学活动而言,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滞后性,也没有充足的教学经验。部分教师也没有认识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教学专业性与经验的不足使自然教育难以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基于审美教育,让幼儿融入自然的策略
1.提高对自然教育的认识。在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开展审美艺术课程,自然课程却设置较少的现实背景之下,想要依托审美教育,加强幼儿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首要任务就是要加深学前教育机构对于自然教育的重视,让学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员和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定期组织领导人员和教师共同进行审美教育、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学习,更深刻地认识到自然教育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审美教育与自然教育的融合工作,在审美教育中有机地融入自然因素。其次,学前教育机构也可以利用好机构内部的宣传栏和互联网信息平台等,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宣传工作,让自然教育的理念不仅深入到审美教育中,还要深入到全体教师和职工的内心。这样,从领导人员到普通教师都会对自然教育提升认识,也更有助于在审美教育中融入相关因素,促进幼儿审美能力与自然素养的全面提高。
2.采取措施克服教学中的局限性。自然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一定的资源和场地,在审美教育中融入自然教育的因素也同样如此。因此,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地采取措施克服教学中的局限性,在审美教育中渗透自然教育,让幼儿更直观、真切地面对自然,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一方面,教师应当在条件允许、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策划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带领幼儿到自然中进行认真的观察、探讨与思考,让幼儿发现自然界的美好与魅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督促幼儿将自己掌握的审美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让幼儿能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掌握更多的自然知识,为日后的发展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3.转换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效果的优劣方面都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只有教师真正认可在审美教育中渗透自然因素,真正认识到这一教学的重要价值,才能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产生更好的效果。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帮助教师加深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为幼儿打造更加优质的课堂。
首先,教师应当时刻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认真探究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等基本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审美教育与自然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层次的把握,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教师应当加强与同行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学习会和分享会等,学习其他教师在开展相关课程时的经验和方法。这样,教师就能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与进步,有效提升审美教育和自然教育的质量。
4.创设多样化学习情境。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带领幼儿学习课本知识,并要求幼儿自己进行相应的创作。这一过程相对而言较为枯燥,幼儿在教学开展之初可能会抱有一定兴趣,但长期下去无法真正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更无法让幼儿真正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对自然知识的了解。
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课堂中的知识内容以情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这一方式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带领幼儿观看简单易懂的动画片等,让幼儿在感受不同形象、不同色彩、不同图案魅力的同时,学习自然知识。
在新时期教育形势下,回归自然、拥抱自然,是幼儿教育应当全面关注的发展要点。但是结合教育实情来看,当前幼儿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与自然的结合较为缺乏,没有足够的融合。这就导致幼儿与自然之间缺乏联系,产生脱节。基于此,教师需要以审美教育为基础,融入自然因素,让幼儿在审美过程中,回归自然、拥抱自然,提高幼儿的自然意识,并在其中形成相关的素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