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大班幼儿语言故事编构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022-12-30张一凡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幼儿过程能力

张一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幼儿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幼儿园的故事教学活动一般都将重点放在幼儿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以及复述上,幼儿的学习主要依靠模仿,缺乏创新性,幼儿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难以得到较好的发展。而故事编构则能有效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首先,故事编构可以凸显幼儿的个性,让幼儿在编构过程中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其次,故事编构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丰富幼儿的经验。最后,故事编构还能激发幼儿对文学的热爱,增强幼儿的学习动力。

对于幼儿来说,故事编构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上,以幼儿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在编构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内心可以得到巨大的喜悦和满足,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以及对文学阅读的热爱。那么,幼儿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语言故事的编构能力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幼儿故事编构意识

要想增强大班幼儿的故事编构能力,幼儿教师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故事编构的意识。相关研究证明发现,如果经常对幼儿进行阅读指导,能有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效率也会相对提升。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故事编构的过程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结合,抓住身边每一个教育时机。

例如,在看图书、绘本以及师幼对话、散步、游戏时,教师都可以将故事编构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故事编构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之间的运动、谈话来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表达,教师可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轻松、愉快的交往环境,鼓励幼儿之间积极进行言语交往,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幼儿在沟通交流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帮助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不论是哪一个环节,语言都是必备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要让幼儿明白沟通、表达、倾听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要注重家园共育的作用,与家长在幼儿故事编构能力发展上统一观念。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向家长传达故事编构的内容以及意义,并且提出相应的指导方法,共同促进幼儿编构能力的提升。

二、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加强教师对故事的理解

一般来说,幼儿故事都是以幼儿为主,因此教师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也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从他们的角度来体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掌握故事的中心。

例如,绘本故事《抱抱》中提到不同的小动物,它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象,如何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什么是爱?爱体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如果幼儿对故事还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编,加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于一些不肯说、不愿意说的幼儿,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帮助,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让其敢于开口说,能大方地向小伙伴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来说,故事编构的特点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已经学会很多华丽的词语,教师就可以根据故事片段让幼儿续编完整的故事。因此,在故事编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定符合幼儿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支持,启发幼儿编构

在编构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注意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

例如,教学《鸟窝里的树》时,教师在阅读前提问:“鸟窝里长出了小树苗,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呢?为什么?”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发挥,他们想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开放性问题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思考,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要引导幼儿从听众逐渐转换为参与者,并最终转换为故事的编构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放”中有“扶”,“扶”中有“放”。“放”在幼儿的思维上,“扶”在编构的方法中。当可放可不放时“放”,当可扶可不扶时“不扶”,实现“放”的最大值,“扶”的最小值。在“放”的方面,教师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引导他们发散性思维。在“扶”的方面,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编构故事的相关方法,让幼儿知道故事的主要元素和模式,如故事的角色,他们在做什么,有什么想法,各角色间会有什么样的对话等,并注意引导幼儿围绕一定的主题编构故事。在“扶”与“放”之间,凡幼儿能编得出来的,应让他们自己编,凡是幼儿自己想的,应让他们自己想,教师不要太在意幼儿编构的结果,应多强调其编构的过程,给幼儿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表现自己。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幼儿编构能力

幼儿在编构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开展某些活动必须依靠教师的引导才能有序进行。因此,在幼儿编构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故事编构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故事编构的能力。

1“.故事新编”法。“故”指过去的,陈旧的。“新”包含革新、创新的意思。即老故事,新编法。如,教师可引导幼儿重编《小兔和大灰狼》《三只小猪》《狼来了》等老故事,在《小兔与大灰狼》的故事编构中,一名幼儿编了这样的情节:“小兔知道大灰狼来了,就拿起电话拨打110。”幼儿在老故事上发挥了想象,让“故事”多了几分时代的气息。故事新编法将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2“.置换”法。很多故事,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只要幼儿的想象是合理的,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主人公、不同的故事情节,完全可以相互置换,教师也可引导幼儿把不同故事中的情节组合在一起,让幼儿置换故事中的背景、角色或情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幼儿编构。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故事构成的要素,掌握故事的结构。

3“.假设”法。教师引导幼儿置身于故事的角色、情节、环境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思考,启发幼儿想象。如,教师提问:“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小女孩,在找不到妈妈时,你会怎么办?”由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想象。

4“.求异”法。教师可鼓励幼儿将同一幅图,同一个故事开头,编出多个不一样的故事,编得越多越好,尽量启发幼儿广开思路,培养其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幼儿故事编构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意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应积极拓展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更好地提高故事编构表达能力,有效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幼儿过程能力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