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

2022-12-30岳影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树人小明立德

岳影

培养有德行、有涵养、有能力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落实德育的主要载体,道德与法治课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同时探索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教学策略。本文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际,对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意义及其不足展开讨论,同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意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养正遗规》说明了培养人“德”的重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成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此背景下,立德树人被顺应提出。其中,立德指的是以德育为先,使用积极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树人指的是坚持以人为本,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培养人才。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主要有以下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立德树人指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的重要性,关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和谐统一,旨在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文化学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有助于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

立德树人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不再只关注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而是放宽了教学视野,将课外知识、生活资料引入课堂,满足了核心素养对该学科的教学要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立德树人的不足

1.立德树人观念不足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多数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应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思想的教育,德育落实程度不够。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立德树人的理解不够充分。比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解考点,忽略了对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学生心理需求的探索,导致部分学生纪律意识淡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2.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较多概念、定义,以往教师在教学时多使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机械背诵,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所学内容,自然也无法感悟知识隐藏的深刻含义,其思想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然而,一些教师并未意识到现阶段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弊端,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质量始终无法提升,影响了立德树人的落实效果。

3.教学评价机制片面

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正面导向作用。最近几年,不少初中学校积极响应立德树人的号召,在各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然而,由于教学评价过于片面,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无法认识到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间接阻碍了立德树人的落实。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1.树立教学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观念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满足立德树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求,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培养。对此,教师应转变过去“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先”的教学观念,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作为主要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以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交友的智慧》一课教学为例。这节课主要围绕“友谊”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对七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加以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较多社会阅历,不能正确辨别益友、诤友和损友,也缺乏建立友谊、呵护友谊的能力。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为该课教学奠定基调。其次,教师设计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即教会学生掌握建立友谊、呵护友谊的知识;(2)能力目标,即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朋友之间冲突的能力;(3)情感目标,即为学生树立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交友观念。通过设计三维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问题。最后,具体知识点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交友困惑分享出来,如“我该怎样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和朋友发生冲突后,我该如何处理?”等,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并在此过程中渗透相关德育知识,培养学生以诚待人、平等待人的交友品质。

教师充分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德育学习体验,使学生确定自己的成长方向,促进其更好地个性化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培养道德法治素养

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高效、趣味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师要积极学习,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此加强学生对立德树人相关内容的吸收,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

方法一:使用微课展示案例,树立正确价值观念。针对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叛逆心理的初中生,单纯的说教会引起学生对德育学习的逆反情绪,继而影响立德树人的落实效果。微课教学具有直观性强、代入感强的特点,使用微课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拥有更丰富的课程学习体验,加深学生的学习感悟。教师可使用微课展示案例资料、案例图片、案例视频,并针对案例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展开辩论,使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明确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以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美好集体有我在》一课教学为例。教师使用微课播放“小明的故事”:小明是七年二班一个内向的男生,总喜欢一个人待在班级的角落,看起来有些孤僻。小明的家庭比较困难,他的父母常年卧病在床,他的生活基本由自己打理,因此小明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班级里的一些学生不喜欢和小明玩,还有一些学生给小明起了“臭蛋”“小脏”等绰号。这时,教师针对视频内容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明,大家这样对待你,你会怎样想?小明班级的其他学生做得对吗?”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联想小明的境况,使学生初步形成对正确、错误的价值认知。教师继续追问:“如果你是班主任教师,你该怎样做?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该怎样做?”学生纷纷表示:“我可以把我的干净衣服分给小明。”“我可以和小明一起玩游戏。”“我可以号召大家为小明捐款。”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正确的集体相处方式,什么是错误的集体相处方式,认识到在集体中与人友善相待、相互关心的重要性。

选取贴近真实生活的案例进行微课教学,在学生观看案例、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方法二:布置小组劳动任务,培养良好道德素养。立德树人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如果仅仅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教学,很难使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而使学生停留在浅层学习的状态。只有让德育脱离书本,走入现实,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育人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道德感的良好青年。对此,教师可将任务教学法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借助劳动任务让学生走入实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的教学为例。该课主要围绕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与责任感展开教学,教师可在德育渗透教学中布置小组劳动任务。首先,教师可将班级平均分为不同的清扫区,各小组承担一块清扫区,在15分钟之内完成清扫区的清洁工作。然后,由教师与班委会成员检查清扫情况。在任务驱动下,各小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即擦桌子的责任、扫地的责任、拖地的责任、摆放桌椅的责任等,还有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即个人未完成任务会影响小组的评分。劳动任务教学后,教师再引入拓展教学资料,如环卫工人承担清扫责任使城市更加整洁;医生护士承担救治责任使患者免于病痛,消防人员承担灭火责任,保护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时,学生对责任的含义、来源,承担责任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同时认识到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树立起感恩意识,主动帮助他人、主动服务他人的意识也明显增强。

“劳动最大的益处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通过布置劳动任务,学生懂得了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学会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道德素养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方法三:开办学生模拟法庭,培养良好法律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法律概念,却无法得心应手应用法律知识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僵化的学习思维,难以得心应手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显然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教学初衷。教师应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形式加以创新,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活跃学生的法律思维,使学生养成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法律学习习惯。在课上组织模拟法庭,可使班级学生充分参与到法律学习当中,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

以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建设法治中国》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展示阅读材料:2022年5月1日,王先生驾驶奥迪轿车,沿京沈高速公路由东向西行驶至298km+800m处,与胡先生驾驶的因前方雾天封路而在另一条车道内停车排队待行的半挂货车尾部相撞,两车均有不同程度损伤。相关部门要求王先生赔偿胡先生所有损失,王先生不服决定上诉。根据材料教师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原告王先生、被告胡先生、法官、书记员等。同时,为了增加活动的真实性,教师可将法院的开庭纪录、《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条款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综合多方面资源完善模拟法庭。模拟法庭进行时,教师可充当引导者,帮助学生改正模拟过程中的错误,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法庭辩论。

通过开办模拟法庭,学生学会结合实际情况应用相关法律条例,其法律学习、法律探究、法律应用意识得以增强。

四、优化教学评价,培养勤学修德品质

良好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使用批判的、负面的评价语言很容易挫伤其自信心与自尊心,使其产生德育学习的负面情绪,而使用积极的、正面的评价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教师应改变过去“唯成绩至上”的评价观念,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在日积月累的评价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少年的担当》一课教学为例。在“走向世界大舞台”这一节的教学中,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乐观心态为育人目标;在“少年当自强”这一节的教学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时代精神为育人目标。综合各课程目标,教师设计评价标准,如:学生是否能够辨别外来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学生是否拥有多元化发展的意识?学生是否能列举中国公民为世界做贡献的实例?学生是否树立了个人的理想?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地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评价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如学习意识强、爱国意识强等,要多表扬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战胜不足,使学生在接受评价、反思评价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将立德树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当中,对学生个人成长与教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充分把握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内涵,突破过去教学思维定式的掣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在微课教学、任务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实现对学生良好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树人小明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小明照相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