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策略探究

2022-12-30王文华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阅读课文燕子课文

王文华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四个方面,而阅读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主动性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是推动学生阅读的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习惯的驱动下,主动参与阅读。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雨点儿》一课时,作为一篇科学童话,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展示了雨点从天空落到地下,滋润了花草,让大地变得生机勃勃。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用动画为学生展示雨点儿飘到地下后发生的变化,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

师:雨点儿飘到有花草的地方课文上是怎么说的?

生: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师:雨点儿看到自己让花儿变红了,小草变绿了,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开心。

这样,教师通过非常有趣的语言和动画,让课堂充满童趣,让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主动阅读,爱上阅读。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鲸》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鲸的特点,先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鲸的形态,从心底勾画出鲸的画面,想象鲸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了解鲸的种类,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鲸,它们都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想要了解鲸,激发阅读课文的兴趣。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初步阅读课文,认识鲸的形态,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鲸的进化、种类、生活习性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一篇说明文的结构和设计。课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与海洋生物相关的文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生物,热爱大自然,保护海洋。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收获快乐,获得有趣的阅读体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适时设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质疑是学习知识、探索问题的开始,只有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发现问题,才能主动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点的课堂内容,在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适时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燕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燕子的形态及特点,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教师在阅读中不能单纯地依靠阅读和讲解,而要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在父辈印象中的燕子是什么形态的?”“燕子的窝是用什么筑起来的?”“在北方,燕子什么时候来,又什么时间走?”等问题,学生在父辈的口中得知“燕子都有一身黑色的羽毛,都有剪刀式的尾巴”燕子的窝是用自己的唾液和泥巴筑起来的“北方的燕子春天来,冬天又飞走了”等知识点。在正式上课时,学生带着对这些问题的疑惑和思考,进一步阅读课文、精读课文,更加有兴致地学习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燕子和春天。学生经过认真阅读,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师:课文描绘出哪些美好的画面?

生1:二三月的春天微风吹拂着柳条,天空飘着细雨,草青花红,美丽而可爱。

生2:稻田里带着剪刀似尾巴的燕子,叽的一声从天空飞过,落到了高柳下。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勾勒出美好的画面,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从而实现阅读中激发学生主动意识的目的。

三、差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差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中国古典历史书籍,有的学生喜欢阅读科幻故事小说,有的学生喜欢阅读人物传记等。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尊重学生的这些爱好差异为前提开展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的故事后,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针对喜欢朗读的学生,教师让他们带领其他学生朗读;针对喜欢角色扮演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式的朗读。这样,学生发挥了自己所长,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提升了阅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加自信。在讲故事环节,教师没有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必须讲《牛郎织女》或者《猎人海力布》的故事,而是让学生讲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故事,这样学生才能将故事说得生动形象。一名学生讲了爷爷给他讲的家乡道姑的故事,他说:“家乡的一处山洞有一条黑龙,常常出来祸害人们,附近一座庙宇的道姑,是一个心地善良、道法高深的高人,为了惩处黑龙,她与黑龙斗法。”这个学生在讲述故事时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如果不是喜欢或者印象深刻他很难讲得生动。

通过差异化的阅读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学生心理得到了满足,自信心也得到提升。

四、延伸阅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输入,才能有“下笔如有神”的输出。阅读教学不能只是着眼于课文,而应该从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丰富其知识,提升其阅读能力。小学课本中有大量的古诗和文学名著,而这些作品代表着优秀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延伸阅读,了解这些古诗和文学名著的背景知识及相关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生主动阅读,爱上语文。

例如,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改编自司马迁《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讲这几个故事,也能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但若教师能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了解他为了完成《史记》而忍辱偷生的艰难经历,就能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课文讲述“将相和”的目的是突出“和”字,突出机智勇敢的文臣蔺相如和战功显赫的武将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类似“将相和”的例子,如“成侯卖田忌”将相不和,导致齐国痛失大将田忌,秦国魏冉和白起将相和堪称典范。这样学生不再是枯燥地学习课文、阅读课文,更从阅读课文中爱上原著,去主动阅读原著,从而拓展自己的文学和历史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若想要真正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要在教学中适时设疑,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思考。此外,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增加学生语文阅读量,拓展语文知识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阅读课文燕子课文
燕子
充分重视独立阅读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燕子
背课文
燕子一家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理解题的设计分析
自主阅读课文教学设计及其效能
自主阅读课文教学设计及其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