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寓言故事,培植思维智慧
2022-12-29姜群
姜群
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却蕴藏深刻的道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借助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从角色特点、人物想法、作者写法、结尾深邃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会、辨别、感悟,就能助力学生思维智慧的形成。
一、发现角色特点,培养观察力
寓言故事中有很多的角色,不管是哪一类,都代表了生活中的某一类人,再现了某一类事,传递了某一种信息,揭示了某一类哲理。在指导学生阅读寓言故事时,如果老师能够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角色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寓言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就能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助力其提高思维品质。
比如在学习了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课文《守株待兔》和《陶罐和铁罐》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两则寓言故事中角色的不同。学生发现《守株待兔》中描写的角色是人物,《陶罐和铁罐》中写的是两个罐子,是事物。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回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大家发现主人公都是人物。再读《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浪花和礁石》三则寓言,学生发现寓言故事既能够以人物、动物为描写对象,也可以以各类物品作为描写对象。在老师进一步的提示下,学生懂得了寓言故事中的角色都能说话,都可以表达想法,告诉读者某个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的特点。老师还出示了《伊索寓言》这本书,告诉学生书里的主人公大多是动物,但表达了人类世界的道理。
用一篇寓言故事,既勾连了学过的寓言,又拓展了课外寓言,还推荐了国内外不同寓言故事书,让学生发现不同点,寻找相通点,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力,提高思维的广度。
二、感受人物内心,提高理解力
寓言故事内容简短,在描写人物或动物时,往往只从语言、动作这些外显的方面着手,对于他们的内心描写则极其简略甚至毫无提及。而对这些人物内心想法的揣摩恰恰是需要老师大力关注的。“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提醒我们。
学习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这篇寓言,学到“农夫看着田里的禾苗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十分焦急。后来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时,我就让学生来扮演这个农夫,说一说自己的心理活动。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如“多撒肥料、拔掉一些杂草、稍微加点水”。我再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粮食生长的知识比一比、说一说这个农夫的想法是否正确,他的想法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判断农夫的想法不对,如果他这样做了,禾苗会死去。我再让学生把寓言故事读出来,大家发现农夫果然把禾苗害死了,说明他的想法真的是错误的。由此来判断农夫不按生长规律种庄稼,只能害了庄稼。趁热打铁,我让学生抓住“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这个寓言的结尾,再一次进行人物内心体验:“如果你们就是这个农夫的儿子,会对父亲说什么呢?”这下孩子们有话可说了,有的说:“父亲,禾苗本来就该慢慢长的,不可能一天就长高很多的,你把它拔高了,反而害死了它。”有的说:“父亲,你太心急了,害了禾苗。”还有的说:“父亲,禾苗被你害死了,我们快点去补种吧,不然到了秋天我们要饿死了。人要学会亡羊补牢。”这个孩子的发言让大家笑了起来,却又给了大家一个新的思路。
抓住寓言故事中对人物描写着墨不多的地方,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说一说、辩一辩等思维外显的行为方式,进行角色探究,体会内心想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不着痕迹地助力学生加大思维深度。
三、甄别作者写法,提高判断力
不同作者在写作寓言故事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写作手法。有的是正面描写,有的是侧面描写;有的是以小见大,有的是从大处入手;有的是对话描写,有的是动作描写;有的是情节突出,有的是过程完整;有的是作者在故事结尾处揭示道理,有的是让读者读完故事自己琢磨道理。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寓言故事时,要带领学生注意甄别不同作者的写法,体悟不同的表达效果,提高阅读判断能力。
学习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当读到宋国那个农夫“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这个情节时,老师就设计了三个小环节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法。首先是理解句意。通过阅读注释加上观察插图,让学生试着说出意思。这样,学生对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关联有了一个初浅的认知。其次,让学生看着插图,进行想象说话。鼓励学生从不同人物角度进行语言、神态、心理构想与描述,丰富寓言故事的情节,为理解蕴含的深刻哲理做好铺垫工作。最后,让学生谈谈对农夫行为的看法。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农夫行为的可笑、愚蠢,有的认为他把难得遇到一次的事当成天天都能发生的事情来等,太傻了;有的认为农夫应该继续好好种地,这样才能保证有收获,不要整天想着有兔子撞死被捡到;有的认为路过的人应该劝说农夫,而不是笑话他。但是寓言故事却没写到这一点,只写了“而身为宋国笑”,学生的判断力在这三个环节中得到逐渐提升。
学习寓言故事,关注作者的写法,从重点描写处说开去,想象,表述,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灵活思维,拓展思维深度;从简略描写处生发出去,补充,辩论,延展,可以帮助学生丰厚言語,灵动表达,拓宽思维广度,从而指向整体提高思维判断力。
四、尝试创编情节,激活运用力
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会发现有的寓言故事描述生动,但结尾却是戛然而止,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像这一类的寓言故事,老师就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尝试创编新的寓言,让学生把学习所得用文字表达出来。
三年级的《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结尾是: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老师就引导学生进行创编:如果命运之神让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模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方式来写下自己的故事,可以在结尾处写出道理。有的学生写的是陶罐兴高采烈地说:“铁罐兄弟你好呀,我们还能相见,真是太好了。”铁罐满面羞愧地说:“陶罐兄弟,我不应该看不起你,你虽然容易碎,但是不容易被氧化,可以保存好久好久。不像我,都有点生锈了。”“不要紧,铁罐兄弟,你涂上菜油就不会生锈了。”陶罐告诉铁罐,铁罐非常感谢陶罐的妙方。从此它们成为了好朋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看到对方的优点,不要用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去比较。
学习寓言故事,除了读它,悟它,记它,还可以编它。抓住原有寓言的留白之处,激励学生把自己读懂的含义、悟出的道理、明白的做法放到自己编创的寓言故事情节中,就能激发出学生思维运用力。
总之,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反射着语言文字和思维方法的灼灼光彩。我们语文老师要细心发掘寓言故事隐含的教学价值,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