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新课程教学下的素养起点
2022-12-29林辉民顾佳慧
林辉民 顾佳慧
語文要素由语文运用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养成的良好习惯等内容组成。各个学段不同单元的语文要素以螺旋式上升的模式,前后照应,相互联系,呈现出“线”的形式,由浅入深,编织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张网。我们应以语文要素作为阅读教学的价值导向,以此为逻辑起点,展开任务群教学设计,在阶段教学任务和学习项目中有效落实和推进,切实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明确语文要素,树立目标意识
统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的提炼和编织,使不同维度的语文要素具有了一定的系统,让语文学习在时间上具有了目标的连贯性,在空间上具有了目标的多维性。明确语文要素,教师才能借助具体的学习任务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
以语文要素“想象”为例,在统编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线索。顺着线索追迹,不难发现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对于“想象”要素的定位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童话”这一文学体裁情节生动,想象奇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与故事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较好地在脑海中浮现相关画面。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布置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我”口述其所见,以“我”感知其所想。比如,读到“火炉熊熊燃烧,暖烘烘的”,学生能调动自己的感官,描绘出明亮而温暖之感;又如“冒着热气的烧鹅插着刀叉,一堆苹果和梅子”,结合图片,体会“鹅”竟似人般奔跑的画面,体会小女孩的饥饿……一词一句带来丰富的想象,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通过感受语言文字获得了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要素对于“想象”能力的训练始终前后贯通,从“初步感受”到“加深认知”再到“自然融合”,学生的想象从直观形象层层递进为再造想象,更好地联系了生活实际,从语文走向生活。可见,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性很明显,教师应以任务为路径,致力于学生语言训练的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二、立足语文要素,贯通单元整体
统编版教材中,单元页几乎都有着相同的组织结构,那就是语文要素的明确标注。以往教学,我们教师往往一课一教,学生一课一学,文与文、篇与篇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而统编教材要求我们建立单元整体教学观念,开展进阶式实践活动,注意整体性与连贯性,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
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编者明确提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的语文要素,侧重于学生阅读策略的能力提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主要让学生学而有疑,不羞于启齿;《蝙蝠和雷达》则要让学生学会发散质疑,多一层思考;《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让学生练习整理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有效问题;而最后一篇课文《蝴蝶的家》是对前面策略学习的检验和实践。《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总结了提问的方法和注意点,“日积月累”中用名言警句道明“提问”的意义。习作《小小“动物园”》,学生可以问自己:家人和哪个动物相似?什么地方相似?可以选择什么事例来写出相似之处?
在每个单元中,不同类型的课文以及交流平台、语文园地都有不同作用,它们就像一个团队,各有分工,互相协作,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从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到灵活运用方法阅读,再到自觉梳理提炼,总结内容,最后进行个性化创造写作,层层深入,不断推进;从建构语言知识框架到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实现学习内容到学习任务的有效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三、凸显语文要素,关注文本特质
入选统编版教材的文章都是非常经典、有特点的文学作品。我们教师应整合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自主活动,扎根到文字深处,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要求我们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什么是“思维过程”?“思维”大概是让人最捉摸不透的东西,因为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事物的自我判断。那么,思维过程就是大脑对外在事物进行综合整理并得出结果判断的意识过程。要了解这么深奥的人物思维过程,就必须借助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内容进行分析和揣摩。
以教学《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为例,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理解重点语句:“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阅读教学中,先提问:“你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楚人此刻的神态吗?”对应“弗能应”,不难猜出楚人的哑口无言。再追问:“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楚人是怎么想的呢?”从“神态”推进到“心理”“语言”,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碰撞,有理有据,个体的表达得到充分体现。言语表达生发思维火花,关注文本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还有效地训练了思维能力。
语文培养的不是答题机器,而是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有个性,乐于表达自我的人。教学中,学生透过言语形式,与文本、教材、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文字的特质中,理解语言,感受人物,以极具创造性的方式使用语言,从而获得发展。
四、研究语文要素,回归语文本真
阅读教学不是单纯的文本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语言魅力的过程。在真实的情境下,以语文实践为主线,学习体悟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美,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忽略学情实际,刻意下载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大段的文本解析,使得语文课堂陷入一潭死水,与“语文”背道而驰。
以一年级上册的《秋天》为例,教学中,大自然里的一片落叶即可使学生对“秋天”产生具体形象化的认识。因为落叶是自然的产物,代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学生通过观察便能引发语言的表达“这是一片落叶”。教师应创设真实情境“走进秋的世界”,相机展示一片落叶,继而是一左一右两片落叶。运用教学动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一片又一片落叶”。最后,将所有落叶抛向空中,树叶纷纷落下,不用有意引导学生便会争先恐后地表达“一片片落叶掉了下来”。从“一片”到“一片又一片”再到“一片片”,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这就是事物形象化的语文学习,这才是有趣的语文课堂。通过事物与词语建立联系,相信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处处可感语言的魅力。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学生的语言和认识事物紧密相关,不管是什么生活,都能获得美好的语文体验。从字到词,从词到形象,从形象到画面,语文要素巧妙地被安排在了语文实践活动中,激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带来的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的是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围绕语文要素这一核心概念,引发的是教者对课堂教学的调整,教学方式的重新选择的思考。语文要素牵动着课堂教学,语文要素决定着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认知世界,更好地训练思维,更好地积累语文学习方法,更好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向,安排连贯的学习任务活动,让读写实践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看似无痕,寻之无迹,却处处可见,臻至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
作者简介:林辉民,江苏省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顾佳慧,江苏省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