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碎片化”阅读:深层认识、探索与应对策略
2022-12-29孟荣祥
孟荣祥
20世纪8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在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进行研究时首先使用了“碎片化”一词。说起“碎片化”阅读,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我们都不陌生,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阅读相比,我们在“用”的同时应该不断剖析。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更多理性的认知与系统的实践,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理性认知:在比照、辨析中明晰
(一)传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的对照
“碎片化”阅读的出现,尤其是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能方便快捷地给读者提供低成本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源篇幅短小,角度多元,学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对阅读内容进行选择,阅读体验得到提升,这是传统阅读无法相比的。
传统阅读往往伴随着较长时间的深度学习过程,比如理解、记忆、联想等,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等一系列特点。和传统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的对象更多的是图片或少量的文字,所产生的阅读刺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长时间的“碎片化”阅读,会导致内容完整性、逻辑性的缺乏,其根本原因是认知碎片化,没有或不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极易形成知识的从众化倾向,久而久之无益于阅读者认知水平的提升、知识框架的构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二)“碎片化”阅读的“碎片”样态呈现
“碎片化”阅读的提法最早出现在传媒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诸多说法中,较多提及的关键内容有“零散的时间”“不固定的环境”“短小而不需要深入思考”“以移动客户端为媒介”,等等。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它在小学语文的视阈中具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呢?
教研组利用专题研修的契机,围绕主题全组教师进行头脑风暴,智慧碰撞,思维触发。经过梳理,认同度趋于一致的是: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专注力碎片化等原因导致阅读层次浅表化。
(三)小学语文“碎片化”阅读的显性特征
“碎片化”阅读是指小学生在语文阅读目标指导下,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投入较短时间,阅读某一具体内容的阅读方式。往往具有随意、零散、无序等特征,当然不排除也有可能是有计划的、有系统性的阅读,只是每次时间较短。
二、应对策略:在实践、运用中建构
(一)阅读内容从“碎片”走向整体
1.课内阅读,进行“逆碎片化”整体设计。“碎片化”阅读会让学生浮光掠影地快读,自然遮蔽了文本内在的深层机理与意义。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要走向深刻,首先应该在大单元主题的统领下确立学习主题,制订适合的学习目标。
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体现“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这一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一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达情感,二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在教学《父爱之舟》一文时,我拟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第一,借助信息化环境深入课文,品味细节描写语段,感受父亲对作者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第二,借助信息化环境进一步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父亲和“我”住店、带“我”逛庙会、背“我”上学、送“我”上学等事情)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第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感悟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为达成教学目标,尝试分四个板块展开教学。第一板块: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借助信息化资源通过前置性学习,打通课内外的界限,让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概念、方法有一定的基础性认知。第二板块:品味细节,感受父爱。在回顾文章七个具体场景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平台即时反馈功能,及时调整重组教学。第三板块:运用方法,品味父爱。请同学们在其他场景中找一找,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父爱。画出有关父亲的细节描写,写下自己的感受,并将学习成果拍照上传,汇报交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触摸细节背后的情感世界,唤醒自我认识,丰富生命体验。第四板块:写法迁移,刻画细节。这个大环节以“细节”为抓手,借助信息化手段由表及里,由读到写,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能大大降低“碎片化”现象的产生,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深入,切实提升课堂的效果与学生的素养。
2.课外阅读,逐步向整本书阅读进阶。整本书阅读,这种大规模的作品在结构方式上是现有教材的补充,具有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度思維含量,有助于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与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最终实现学习者从低阶阅读向高阶阅读的进阶。
在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目标的达成必须遵循规律,各学段逐步进行。如,第一学段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快乐地读书,主要引导学生实现从阅读图画到阅读文字的过渡。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设置的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符合该学段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及阅读水平。阅读内容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从图画书到优秀的儿歌,逐步过渡到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阅读的要求逐步提升,从体会读书的快乐,感受简单儿歌、童谣的旨趣,到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逐渐认识阅读是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阅读时间从“随意”趋向计划
阅读时间的碎片化是针对具体的阅读内容,小学生常常表现出随意、零散、无序等特征。我们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克服随意性,学会自主规划。
在起始阶段,规定内容进行计时。在一、二年级阶段,我们给定符合孩子们兴趣、年龄特点的内容,如一些篇幅短小的儿歌、童谣等,让小朋友们全身心投入其中进行沉浸式阅读。教师对阅读表现、阅读速度、领会程度等要素进行记录,与家长共享,与孩子日常居家的亲子共读、课余的闲适性阅读建立关联。
在向第二学段过渡的过程中,增加规定时间学内容的项目,与“阅读有一定速度”的要求相匹配。如在阅读《稻草人》一书时,就某一章节要求用略读的方法抓住文章大概。从第二学段开始,常常以主问题、情节线索等为导引,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批注,在较长时间内自主规划,完成较长篇幅的阅读,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阅读功能从“休闲”转向素养
小学语文“碎片化”阅读,是语文学科范畴内的阅读,如将其功能定位于日常“休闲”,是对目标的矮化、窄化。由“碎片化”阅读转向“非碎片化”阅读,从立足点到目标点始终是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即指向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在对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专注力碎片化三者进行独立分析以及对三者的关系进行审视时,不难发现阅读专注力碎片化最为关键。即使是读一首简单的儿歌,读一遍可能只需一两分钟,但它也有基本的主题和个性的表达形式,值得孩子们反复朗读、想象、领会与表达,只有这样深度阅读,多元思辨,才能领会其要义。
在“碎片化”阅读的大背景下,人们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信息的附庸,陷入“读而不思”的泥沼。基于这样的现状讨论小学语文“碎片化”阅读的本质、现状与发展,从“碎片化”阅读的视角找寻问题,寻求对策,推动学习者从浅层走向深入,从低阶阅读走向高阶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