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而时“习”之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策略

2022-12-28余志平

中学语文 2022年31期
关键词:中心精神语文

张 敏 余志平

一、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高效课堂解读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必须是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整体衡量的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尖子生,也不能只关注后进生,而是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主动“学习”起来,才可能达到课堂高效的目标。高效课堂的实质,就是在教师“教了”与学生“会了”之间,架设一座“习得”的桥梁,让学生即学即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具体情境中的“说”和“做”,建立以核心素养为纲,整合多种要素设计成“项目式学习”的语文活动,落实课程目标。而高效课堂“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的基本特征,与语文学科讲究以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要求不谋而合。

强调学习必须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追求学生学习行为的频度和效度的语文高效课堂,不是依靠教师大量的“讲”和“问”,而是注重学生大量的“自学”和“自习”。教师的主要职能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欲和渔”。作为学生学习激情的点燃者,学习活动的策划师,学习方法的示范者,学习资源的供给者,学习过程的导航员,指引学生行进到无处不在的广阔语文实践中,主动探究习得素养,找到自己的“赛道”。

二、“学而时习”之“习”: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

《论语》开篇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万圣师表孔子告诉我们: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可见,“习”就是“学”的主要方式,“习”本身就是最好的“学”。

高效的语文课堂,就是以“习”为中心的课堂。此时的“习”,可以理解为预习、研习、温习;也可以延伸为演习、诵习、习作、习惯等。“习题”的类别既有口头形式的朗读、背诵、答题、演讲等,也有书面表达的课后思考、作业练习、阅读写作等。

以“习”为中心的课堂,力求将“习”贯穿课堂始末,把课堂主权、课堂时间、课堂表达还给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搭建各种“做中学”的“支架”,保障大部分学生有效完成口头与书面的大部分实践与演练,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课堂。

以“习”为中心的课堂,关注生成比预设更多,能实现深度学习的自然发生。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题、找方法、寻结论,培养他们的感知力、思维力、创新力;促进学习时空、学习方式、学习工具走向多元化,使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消费者,也是课堂学习的贡献者。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关注学情落实“以学定教”,面向全体学生要质量的高效率课堂。

以“习”为中心的课堂,还是内化规则、培养习惯的课堂。例如预习朗读的习惯、研读批注的习惯、思维表达的习惯、课堂笔记的习惯、整理温习的习惯、纠偏反思的习惯、作文修改的习惯等等,我们都可以在以“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上,将这些自主学习的流程方法内化为平时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不正是在践行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就是为了不教”的至臻理念吗?

以“习”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更是注重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课堂。当我们在语文课堂上,通过组织开展“读书分享会”“课前自由秀”“过把教师瘾”等序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这些项目化、情景化的任务驱动,让“呈现”倒逼学生去“发现”、去“输入”,完成从‘想学’到‘学好’的内化过程,保障了学生良好技能的习得,同时思维品质也得以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核心素养的全能型人才。

三、以“习”为中心的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根本素养。构建“学而时习之”的高效语文课堂,须贯彻“学生主体、因材施教、教师助推”的十二字方针,从备课重心的翻转、课堂模式的翻转、评价方式的翻转三个维度着手。

1.备课重心的翻转

以往的备课,我们通常把重心专注在备“教材”上,通过文本解读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再设计出突重点、破难点的教学过程,实现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然而,以“习”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强调备课时重心放在备“练习”上。

叶圣陶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夸美纽斯也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而6+1 高效课堂模式,显然就这样的“教育方法”。所谓的6+1,指的是课堂环节的六个步骤:导、思、议、展、评、检,另外的1,则是“用”,或者说“拓展实践”。具体的课堂实操要求,鲜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严格控制在15 分钟之内,也就是说课堂三分之二时间都属于学生自主学习。而这种高效课堂操作的前提,就是教师课前精心的编写“导学案”,将老师的“讲义”变成学生的“学案”。

因此编写高质、实用的导学案,是我们构建以“习”为中心的高效课堂的备课重点。编写高质、实用的导学案,一是要研读单元教学目标、课前预习提示、课文旁批、课后思考题等,通过这些“动感地带”的问题为导向,把握这一课或这一单元的知识重难点;二是研读课后思考题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哪些思考题是为解决教学重点,实现“一课一得”;哪些问题是为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哪些习题是为强调学以致用的技能迁移;哪些习题是拓展延伸,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三是通过研究习题,清楚哪些属于“先习后学”题,哪些属于“先学后习”题,哪些属于“合作探究”题,哪些属于“教后能习”题。备清了习题的难易度,也就备明了学生的学情,只有这样有的放矢的课堂,才称得上高效的课堂。

这张人手一份的“导学案”,就相当于我们外出参观时,门票上附带的自助“景点导游地图”。“导学案”中,既有根据具体学情,老师们精心设计的“一课一得”的精准学习目标,又有备课组众筹智慧为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提供的学习“资料包”和练习“脚手架”。无论是以个人“自思”为主的独学,还是以小组合作的“议、展”互学,都表现为以“问题为导向”的“习”。

而且整堂课中,“习”的样态也是极其丰富,既有浅层次的“视、练、听、议”,更有高阶思维的“思、评、检、用”。当然也考虑到学有余力的学生附加的“选做题”。这份实用、优质的导学案,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方案”,确保了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做中学”。

2.课堂模式的翻转

《教育社会学》告诉我们:全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一条——减少讲授,走向合作。最好的学习就是分享,助人!落实以“习”为中心的课堂重构,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课辅作业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当堂完成,解放他们自由身心的健康成长。不一定“好看”,但学生一定“喜闻乐见”。

以“习”为中心的6+1 高效课堂,有不少于30分钟的课堂自主时间,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忙”起来:忙着认清“目的地”、忙着自主阅读、忙着自学笔记、忙着质疑解惑、忙着自我检测;忙着识记背诵、忙着搜集整理、忙着策划表达、忙着展示交流;忙着小组呈现、忙着互学互助,忙着辩论探究、忙着学以致用……

以“习”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学生“闲”在了课后,放学回家可以全身心的放松:放心参加社团活动、放心看课外书籍、放心玩挂记的游戏、放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以“习”为中心的6+1 高效课堂,最大限度的让老师“闲”下来:闲着“高高在上”观全貌,闲着“瞻前顾后”串课堂;闲着“运筹帷幄”谋布局,闲着“排忧解难”做替补;闲着“颐指气使”来指挥,闲着“微笑点赞”多鼓励……

以“习”为中心的翻转课堂,老师“忙”在了课前:忙着研究教材,忙着了解学情;忙着分解目标,忙着找寻“切点”;忙着策划项目驱动,忙着设计活动流程;忙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包(有效的学习资源)、工具箱(为学生差异性、个性化学习和不同学习方式提供的学习工具如:思维导图、技法点拨等),还忙着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晋升的“脚手架”(根据知识点为学生思维发展,研发的铺垫、联结、引桥、延伸、统合的学习支架)。

总之,以“习”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旨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去教师主导化,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实现“因材施教”,让教师从学生的主宰走向协助,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学习”的兴趣。围绕“习为中心”,贯彻“学生主体、因材施教、教师助推”的十二字方针,不仅是高效课堂建设的标准,也是检验学生主体课堂的标准。

3.评价方式的翻转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高效课堂由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由过去的专制走向民主。师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成为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

以“习”为中心的课堂目标,不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层次进行科学的设计,还需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学生也心中有数。

以“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讲了多少精彩的问题,而是学生发现和解决了多少精彩的问题。能从学生的特点兴趣出发,善于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空、充分展示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以“习”为中心的课堂效果,越是“占据”课堂,孜孜不倦“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越“不称职”;越是“闲”得住的老师,越评价高。学生当天的课辅作业能够完成80%以上的课堂,是学生最喜欢、最开心的课堂;也是学生学习最高效,最受益的课堂;更是学生最向往、最需要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凸显“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

四、“6+1”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例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精神》写作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讨论单元课文,明确写人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会选择典型的事例细节、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并以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3.提炼出写人物精神的方法,运用到作文实践中去。

教学过程

1.导:(3 分钟)

(1)课前自由秀:以“猜猜他是谁”为话题展开人物推介。

——请同学围绕着“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细节表现”两个方面进行点评。

(2)出示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写出人物精神》。

2.思:(10 分钟)

学习任务一:忆课文,典型细节见精神。

表1:

学习任务二:析写法,对比烘托显精神。

(1)《邓稼先》第三个小标题中,作者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放在一起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孙权劝学》鲁肃的出现及对话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学习任务三:品金句,抒情议论赞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下列语句,思考这些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选自《邓稼先》)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选自《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3.议:(10 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可以选择站起来,克服久坐弊病,改坐为站,有利于提升精气神),共同完成三项探究任务。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交流讨论。

4.展:(12 分钟)

小组派代表发言,依次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任务,组间可以互相补充、质疑。最后集体讨论出学习清单的参考答案。

学习任务一:忆课文,典型细节见精神。(PPT显示)

学习任务二:析写法,对比烘托显精神。(PPT显示)

(1)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能更好的将邓稼先忠厚朴实的气质和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鲜明表现出来。

(2)《孙权劝学》作者借用鲁肃的言行: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并“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表现出吕蒙前后变化之大,从侧面烘托了孙权的劝学非常成功。

学习任务三:品金句,抒情议论赞精神。(PPT显示)

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对邓稼先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进行了点睛式的概括,同时也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5.评:(5 分钟)

教师评价学生代表的回答,也可请学生相互评价。

师生提炼写人物技法(PPT 显示):

典型细节见精神,对比烘托显精神,抒情议论赞精神。

6.检:(5 分钟)

修改“猜猜他是谁”的分享稿,写300 字左右的片段。要求:

(1)能结合具体事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

(2)运用贴切的写作手法,并在结尾处写一句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

表2:

7.用:

课后写作实践(二选一)见教材P24。

学而不习,能力难以提升;习而不学,缺乏理论支撑;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不断提升。一切能力源于练习,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猜你喜欢

中心精神语文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虎虎生威见精神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