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关联的小说阅读备考策略
——从《伍子胥·江上》说起

2022-12-28谢中谋

中学语文 2022年31期
关键词:伍子胥渔夫关联

谢中谋

“三新”(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立足新课标和新高考模式,有意凸显教材关联。2022 年高考小说试题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而传统小说阅读备考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师对教材的重视不足,二是学生答题依赖模板套路。近年高考命题已呈现明显反“套路化”“模式化”的特点,可以预见,2023 年高考试题必将着意关联教材,创新命题形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通过对2022 年高考试题《伍子胥·江上》(以下简称《江上》)与统编教材的关联探究,笔者认为小说阅读备考一要立足显性关联,在教材梳理中落实文学阅读的必备知识;二要挖掘潜在关联,在整合探究中提高文学阅读的关键能力。

一、《伍子胥·江上》的教材关联

1.文体风格的相似性

从题材上看,冯至的《江上》属于改编的历史小说,但在写法上则是诗化小说。小说淡化叙事情节,通过主人公的思绪流动推动故事发展,更接近诗歌的表现方式。伍子胥的一路漂泊,于危难中抉择,于停留中坚持,于陨落中克服的高峰体验尽情倾泻。这是诗,是诗的小说。《江上》与教材《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等诗化小说存在诸多关联,都具有语言诗化、情节淡化和意境深远等特点。

(1)如诗似画的语言

阅读高考文本《江上》,首先会被其诗化的语言所感染。冯至大量运用诗歌语言,让小说读起来音韵和谐,节奏跳动,呈现出一种音乐美感;另外,他多处引用古诗来渲染诗化的氛围。如叙述伍子胥听到渔夫歌声:“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教材《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等小说的语言同样如诗似画。如《荷花淀》写水生嫂:“她像坐在一片洁白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里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学生如果平时注重细读教材,则不难感受诗化小说的语言之美。

(2)形散神聚的结构

诗化小说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淡化情节冲突,结构形散而神聚。《江上》主要通过场景描写、思绪流动及人物对话来组织小说,开头先写江边村落的场景、接着写伍子胥的思绪流动,最后以对话结束。与传统小说不同,《江上》在叙述上放弃叙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而是围绕“复仇”“孤独”“人性”等命题,通过环境烘托和人物对比突出伍子胥的内心冲突,形成一种形散神聚的结构。统编教材中《百合花》《哦,香雪》《边城》都有着相似的风格,不以情节取胜,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抒情性强,语言优美,在看似散漫的叙述和描写中,自然而然地塑造人物。

(3)寄寓深远的意境

《江上》将浓郁的诗情与哲理观念融合在一起,营造了寄寓深远的意境。小说中有两个鲜明的意象:秋夜和江水。在古典诗词中,秋夜流水都蕴含着悲凉凄冷的色彩。《江上》与《百合花》《荷花淀》都把“月夜”作为重要意象来营造意境。如《江上》写“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接着写渔夫的歌声,描绘了一幅优美、惆怅、诗意的画卷。《百合花》描写故乡风物,绿雾竹海、盘旋山道,在残酷的战争中描绘中秋月明之夜。《荷花淀》中水生嫂在月夜编席的场景,仿若一幅饱含着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2.主题意蕴的相关性

不少学生读完《江上》,仍觉其主题缥缈,不知所云。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教材没有进行自觉的迁移理解。《江上》主要表达了“复仇的使命冲突”“个体生命的孤独”“人性的纯洁美好”等复杂主题,而这些主题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1)复仇的使命冲突

《江上》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复仇”主题在教材中最典型的是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两者在主题上具有相关性。钱理群认为,冯至文本中的伍子胥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为同一原型。面对被仇恨改变的人生,在复仇问题上哈姆雷特和伍子胥存在同样的内心冲突。哈姆雷特作为“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王子,不得不背负复仇的重任,却一直迟迟无法行动,他的复仇就是自我冲突和成长的过程;而《江上》的伍子胥为复仇的使命所驱使,复仇成了他生命存在的唯一意义。于是他一路漂泊逃亡,直到在江上与渔夫相遇,他才意识到自我被仇恨淹没,产生了深沉的内心冲突。但为了完成伟大的使命,他必须把“云水之乡”放下,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种种的遭遇启示着他,他人、他物也是他自己生命内部的一部分,他领受着启示,并观照自己,强化、坚持、发展着自己。在复仇的使命冲突中,他们蜕变成长。

(2)个体生命的孤独

个体生命的孤独是《江上》另一重要主题。伍子胥流亡的路上,孤独始终如影随形。听到老人和年轻人谈及“季礼挂剑”,伍子胥感伤“我永久只是一个人”。渔夫的歌声让伍子胥产生心灵的共鸣,因为歌声唱出了他的孤独。伍子胥认为“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恩人”,因为渔夫给了他伟大的友谊、博大的恩惠。对于失去至亲、漂泊流亡的伍子胥,渔夫的普通行为给了他心灵的温暖。个体生命的孤独也是《老人与海》《变形记》的重要主题。海明威写老人与鲨鱼搏斗,运用了大量的心理独白,在老人的自言自语中充分体现了其孤独的抗争;卡夫卡的《变形记》则写出了现代人在“异化”世界的孤独。

(3)人性的纯洁美好

《江上》与教材《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等小说还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抒发人性的纯洁美好。历史上的渔夫具有传奇性和符号化的特点,而《江上》将渔夫改成普通人,褪去了历史故事中的神秘色彩,让渔夫身上多了几分温情和真实,也凸显了普通人恩惠的博大,抒发了人性的纯洁美好。《百合花》的小媳妇、《哦,香雪》的香雪及《荷花淀》的水生嫂都是普通的女性,却都拥有同样美好纯洁的心灵。

3.阅读任务的相通性

《江上》的命题设问与统编教材中阅读任务具有相通性。“梳理与探究”是统编教材小说单元重要的学习活动任务,《江上》的命题也重点考查这两种能力。

(1)对“梳理”的考查

《江上》的第一道主观题“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文中相关的片段实际上是意识流写法,主要考查学生的梳理和概括能力。意识流写法在《变形记》和《老人与海》中都有体现,学生需要梳理才能准确把握小说的内容。《变形记》写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时灵活运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如果学生不加以梳理概括,则难以读懂格里高尔的痛苦;阅读《老人与海》,需要梳理圣地亚哥与鲨鱼五次搏斗期间的内心独白,才能更好地把握老人的抗争精神。

(2)对“比较”的探究

《江上》第二道主观题“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本题既考查学生对文学效果的理解,又考查其比较分析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比较“渔夫拒剑”改写前后的差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回归教材,《百合花》中也有相似的阅读任务:《百合花》作为战争小说,但没有直接正面去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而是选择侧面写中秋月夜的场景及一个小通讯员和两个普通女性(“我”和新媳妇)新媳妇的情感关系。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背后的命题逻辑,实际上也是对“比较”的探究。任务提示也与高考答案相似:①以象征团圆的中秋月夜,与残酷的战争构成对比;②以女性的情怀写残酷的战争,更显出普通人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③放弃描述惊险的战争,转向表现人类美好纯洁的情感;④改变模式化的战争叙事,增强小说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二、基于教材关联的小说阅读备考策略

高考命题中的教材关联主要分为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显性关联是指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相关联;潜在关联是指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联。在备考中,一要立足显性关联,主要是梳理教材小说的必备知识,如小说的文体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等文学审美知识;二要挖掘潜在关联,对教材小说涉及的主题意向进行拓展迁移,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等复杂因素进行分析探究。

1.立足显性关联,在教材梳理中落实文学阅读的必备知识

(1)以文体基本特征为抓手,梳理教材不同风格的小说

首先,以文体基本特征为抓手,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对不同文体构成规律和特点的认识。金振邦教授认为,文体意识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当前学生普遍缺乏文体意识,对不同文体模式的理解、把握和感受还比较粗浅。而文体特征和文体意识的重要性已在近年高考逐渐凸显。如2022 年全国甲卷围绕革命先驱“治理伤口”这一核心事件,分别选用了小说和纪实作品,要求学生分析二者的文体特征。学生需要理解小说的典型特征是虚构,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指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而纪实作品的特征是真实,语言平实简洁。统编教材对文体意识也有明确的要求。如统编教材选必中册第二单元所选的课文有《记念刘和珍君》《包身工》《党费》等,既有纪实性较强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也有虚构为主的小说,单元研习任务要求分析不同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艺术特点。在复习中,可将教材中报告文学《包身工》和小说《党费》进行比较阅读,设置如下任务:①《党费》通过不断打破虚构与真实的界限来打动人心,分析小说的“真实”与“虚构”。②将《党费》与《包身工》进行比较,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其次,在把握小说基本特征和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和鉴赏教材中不同风格类型的小说,做到全面备考。除了诗化小说外,教材还涵盖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纪实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散文化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风格,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梳理不同小说风格的典型特征。

表1:不同小说风格及其典型特征

(2)以小说艺术手法为载体,进行深入的专题研习

对于小说艺术手法,学生往往只是掌握了一些符号化的术语,但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效果。复习中可对教材小说中涉及的艺术手法进行专题研习。

一方面,关注教材“单元学(研)习任务”中有关手法的任务。如有关“突发事件”的研习任务:《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出现一系列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在文中有何作用?又如有关叙事手法的研习任务:《变形记》中采用叙事双重视角,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同时穿插采用插格里高尔的视角,这产生了怎样艺术效果?

另一方面,可以围绕一种手法进行专题研讨。如心理描写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具体包括动作暗示、神态暗示、语言暗示、环境烘托、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在复习中可以“心理描写”为专题,阅读课内小说并通过表格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

表2:心理描写手法专题复习

2.挖掘潜在关联,在整合探究中提高文学阅读的关键能力

文学性阅读的关键能力内涵广泛,既包括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涵的领悟,也包括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挖掘教材与命题的潜在关联,对教材文本的主题意蕴、文本建构等复杂因素进行深入的研习。通过对教材的整合探究和拓展研习,学生面对陌生的小说能迅速调动已有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评价。

(1)梳理教材小说的主题意向、思想意蕴,理解作品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高考选题的小说题材虽广,但总有一定的主题意向,并与教材发生关联。在复习中如果能够全面梳理教材中小说的主题意向,理解作品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那么在考试中则能发现其中的潜在关联,胸有成竹地应对考试。梳理中既要关注宏观的主题意向,又要关注微观的思想意蕴。统编教材小说主要包括“青春激扬”“观察与批判”“时代镜像”“苦难与新生”和“多样文化”等宏观主题。如“青春激扬”包括《百合花》《哦,香雪》等小说,但“青春激扬”并不是《百合花》主题的全部,在复习中还要挖掘文本微观的思想意蕴。另外,要关注热点主题。复习中应特别关注“苦难与新生”专题及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研习任务群,引导学生感受党的精神财富。近年高考小说选材并不回避热点。如2022 年全国甲卷选材文本《支队政委(节选)》和教材小说《党费》的作者都是王愿坚,都表现了共产党人在革命中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又如2022 年全国乙卷考查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2021 年新高考Ⅰ卷考查了卞之琳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保家卫国决心的《石门阵》。

(2)整合教材小说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等复杂因素,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相比艺术手法,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是小说阅读中更复杂的因素,也更能考查考生阅读素养,拉开区分度。近年来高考命题往往“因文设题”,紧扣文本建构的突出特征进行命题设问。如2022 年高考《江上》文本建构的突出特点一是淡化情节,以意识流表现内在冲突,因此命题要求梳理伍子胥的思绪变化;二是将复仇故事诗化,因此命题要求分析其改写的文学效果。又如2021 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考查“故事套故事”的结构,2020 年高考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考查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2019 年高考《理水》考查“故事”与“新编”的文本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整合探究课内小说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等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如探究海明威《老人与海》有关“冰山理论”的语言形式及欣赏角度,理解鲁迅《祝福》在“我”回乡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双重故事模式及“看/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分析《阿Q 正传》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带来的阅读体验,比较《边城》和《阿Q 正传》的语言形式及欣赏角度,探究《党费》“真实”与“虚构”相互交织的特点及评价标准,探讨《变形记》荒诞、变形和写实中蕴含的作者倾向和意图等等。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合教材小说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等复杂因素,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文学阅读的关键能力。

关注教育的“教之本者”。“教之本者”是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是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它是指教育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今天讲教育的“教之本者”,就是要“立德树人”,研究新时代的育人育才规律。关注教育的“教之本者”,一是要研究教育如何使人成为“人”、成为“中国人”、成为“新时代的中国人”。二是要探究教育“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就是要持续探寻时代所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三是要回归教育的“本然”,把“诗意的生活”作为教育的理想,让学生回归良性的生活样态。四是要研究教育的“本色”,即教育真谛的问题,它要求承载教育根脉和血液的教师,通过知识生成、心灵碰撞、情感交流、课程体验等去影响学生,不断开辟教育的美好未来。

——南钢,《中国教育报》2022 年10 月27 日07版

猜你喜欢

伍子胥渔夫关联
“千金”的由来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东周列国志(10)
渔夫和小猫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千金小姐
渔夫之利
奇趣搭配
伍子胥出昭关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