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士铎治疗血证之顺气归经法探析*

2022-12-28吴菊英李永亮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3期
关键词:荆芥虚火行气

吴菊英 李永亮 曹 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统称血证[1]。血证总的病机是血不归经[2],亦称血不循经。临床多见于因气虚、血虚、阴虚气逆、火热等原因引起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紫斑等[3]。清代医家陈士铎所编著的《石室秘录》共载治病方法一百二十八门,马弘儒称其“无法不备,无法不妙”“用药正大,立方神奇”;吕道人在序中称之为“无方不神,无论不异”之“青囊之术”[4]。其中有《血治法》一门,提出了“论治血宜顺性”之顺气归经法,现结合其在《辨证录》中记载之相关条文,分析如下。

1 血证的病因病机

《血治法》云“血治者,乃血病不肯归经,或上或下,或四肢皮毛,各处出血者是也”。指出各种非生理性出血,均由血不归经引起,“是周身无非血路,一不归经,自然各处妄行,有孔则钻,有洞则泄,甚则吐呕,标出于毛孔,流出于齿缝,渗出于腹脐,而不只大小便之出也”。与现代《中医内科学》所讲血证概念基本相同。

气为血帅,气能行血、统血、生血。《灵枢·决气》篇说“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更有“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5],认为血亦是气变化而来。故血不归经的原因是气不归经——气逆则血逆,气虚则统血无权,血道壅塞则气郁生火,皆可导致血不归经。

1.1 气逆则血逆

陈氏认为,血证“未有不本之火者也”。火盛则气机逆乱,血随气妄行而不归经。火有虚实:实火由外而入,或感受暑热毒邪,或因忧思恚怒而发,或过食辛辣厚味而起,实火为患,燔灼炎上,生风动血,火热伤络,气逆迫血妄行而引发血证,又最易耗气伤阴,最后难免导致阴伤而不足,虚实火夹杂;虚火自内而生,可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过耗肾精,或久病伤阴,亦可因热病出血过多,因实致虚。肾水不足,火无所藏,四处作乱,气随火逆,血妄行而不归经。火盛气逆是血证的主要病机[6]。

1.2 气虚不能摄血

气虚可由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伤气,或久病后正气耗损,气虚则固摄无权,血得热而妄行不能归经;又或火热气逆,迫血妄行,血大出而气随血脱,气脱不能固摄又加重出血。故气虚出血也有火热的因素。

1.3 气郁而血阻

气郁是指气血运行的经脉中有病理因素阻滞,如血证大家唐容川所云“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生机”[7]。或外寒入侵,稽留经脉;或痰湿阻络;或因血虚不运成瘀而气塞;或因情志不舒而气滞;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气郁易化火,血得火妄行,亦不能归经。无论虚实,血证的基本病机皆因气机不能顺畅运行而血不能归经所致,故顺气归经法贯穿在陈氏所有血证治疗的过程中。

2 顺气归经法内涵

《血治法》中提及治法“血宜顺其性而不宜拂”,当“顺其性而引其归经”,即顺气归经法。这里的“归经”是“循经”的意思。一味地止血,就如以石压草,虽一时止,而草必寻找空隙突破而出,终不能治本。篇中生动地将治血证比喻成“与强横之人同行”“少拂其意,便怀愠怒……必致斗殴,皮碎血流……若赞扬称颂,顺其性而与之饮食,则同群相得,转得其气力,以助我匮乏”,体现了中医以“和”为贵的思维。早在明代的缪希雍就认识到“宜行血,不宜止血”[8]。若一味地止血塞流,即使勉强止血,亦可能如张锡纯所言“经络瘀塞,血止之后,转成血痹虚劳之证”[9]。血之性当行而不能妄,当宁而不能滞。不行则滞,妄行则损。血得寒则凝,得热得行,故血过热者,当寒不能过寒,《素问·调经论》篇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10]。血寒者,当温而不能热,得热则妄行,只有“中”才能“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气行则血行,气妄则血妄。故《医贯·血症论》说“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

2.1 治血当理气,气顺血自和

针对出血之机为火旺气逆者,清其火则气顺;气虚不摄血者,补其气则血归经;气郁而血阻者,则当于行气的同时,清除经脉中的气滞、痰湿、瘀血等病理因素,使气血能在经脉中畅顺运行。血证在行气顺气的同时,亦当止血敛血。如果过用寒凉止血,血得寒则凝滞不行,难以归经;但如果一味地行气活血,则又恐加速出血之症。必须敛中有行,行中有止,顺其性,引血归经,从而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才能气顺血和。

2.2 治气当治火,火消气自顺

无论气虚、气逆还是气郁,血证皆本于火。故欲治气,先须降火。然火有虚有实,实火可泻,而不可久泻;虚火宜引,引火归原。陈氏认为,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居肾水中,藏真火,火非水不藏,亦非水不生,“水与火盖两相生而两相藏也”。故“火之过旺,水之过衰也。水衰不能济火,则火无所制,必焚沸于十二经。不受益而受损矣”。(《外经微言·命门真火篇》)“虚火宜引,而引火之药,多是辛热之味,恐反有助逆之虑,不若壮水以镇阳火之为得也”。虚火旺的原因是水少不能制火,补水则火得所藏,火静而气自顺。“火得水而消,气得水而降”,气顺血自止。

3 顺气归经法应用

在《辨证录·血症门》及《辨证录·妇人科》中,陈氏针对各血证不同病因病机如气逆、气虚、气郁等采用相应方法,如清热降气、补水消火、补气、补血消瘀、化痰湿、解郁等方法顺气归经。具体分析如下。

3.1 气逆火旺出血

3.1.1 实火气逆出血 实热火盛由外而来,起病多急,出血量大,色鲜红,多伴有口渴、发热、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等症状。治疗当清热泻火,顺气归经。清泻实火需辨清具体脏腑而针对性地用寒凉药清火,如清心火用黄连、栀子,清胃火用石膏、大黄,清肺火用黄芩、石膏,清肝火用黄芩、栀子、牡丹皮,清肾火用生地、黄柏等。而火热出血一般来势凶猛,出血量大,故容易导致血脱津伤而引发虚火,在治疗时常虚实兼治。如治疗肾中实火挟心包相火上冲引发的“吐黑血者”,因肾火不可泻,转泻其子肝,方用“两泻汤”,用白芍、玄参养肝血补肾水而消火,用炒黑的栀子清泻实火止血,用地骨皮、牡丹皮既可滋肾阴清虚火,又敛浮游之火归原,引血归经以宁血。又如治疗暑邪犯胃而狂呕血块者,用石膏、大黄、青蒿清暑热,再用麦冬、玄参、当归养阴清热,加黑荆芥引血归经。火消气自顺,气顺而血归经。需要注意的是苦寒泄热药只可暂用,久用则脾胃受损,病易寒变。

3.1.2 虚火气逆出血 虚火主要指肾水不足,肾火无所藏而上越为患。一般起病较缓,常反复出血,日轻夜甚,常伴有头晕、耳鸣、颧红、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症状。治疗当视火之所及脏腑补水消火,顺气归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言“热淫于内,平以咸寒,佐以苦甘”。《神农本草经读》中亦有“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咸能入肾,性寒能清热凉血泻火,味甘能补,故治虚火、补水、消火的药物多为性味甘寒之药,如能入心、肺、肝、肾经的生地黄;能入肺、心、胃经的麦冬;入肺、胃、肾经的玄参;入肝、肾经的墨旱莲等。

如因久吐血而伤肝肾者,龙雷之火克脾胃,挟血而逆冲于肺,随口而出。治疗用肾肝肺同补的“三台救命汤”,其中“熟地补肾以滋肝、麦冬清肺胃之火以平肝、丹皮去肝中浮游之火,又能引上焦之火下归于肾脏,使血归经也”。又如咯血痰中有血丝者,其人日微夜甚,咳不能眠,此为心肾之火犯肺,水中兼有火气,故痰中见血丝,方用肺、肾、心同治的化丝汤,其中熟地黄、玄参滋肾水退肾火,麦冬、沙参滋心肺之阴退心肺之火,贝母、茯苓、苏子降气化痰,地骨皮降浮火入肾中,黑荆芥引血归经。水足火自藏,火消则气顺血和。

由于阴虚多由久病所致,而肾水易耗难生,故陈氏在《本草新编·茜草》中言“但既引入于各经,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血安而不再沸。否则,血证未尝有不再发者也”。强调了引血归经之后还要继以补阴之药,肾水足则火藏,血自安宁。麦味地黄汤是陈氏“补水以消火”治疗血证的代表方,亦是血证后期用以养阴宁血的常用方。

3.2 气虚火旺出血

气虚出血多由实火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而来,也可由久病气损而致。常病程缓慢而迁延,反复出血,并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治疗当补气摄血生血,引血归经。陈氏常活用“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摄血,加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在《神农本草经》中,人参也是“味甘微寒”。只有微寒,血才能止,人参亦是陈氏治血证常用之药。而气虚易致血瘀,故常用黑荆芥、三七根等敛血行血,活血化瘀以引血归经。

如“一时狂吐血”者,因一时血出太过,气随血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急用当归补血汤固气、补气、生血加黑荆芥引血归经治疗。在治疗因气虚不摄血,而血热妄行,散走九窍的九窍流血患者时还是用当归补血汤加人参、白术补气固血,加生地凉血止血,再加黑荆芥引血归经。而皮毛中出血者(又称肌衄、紫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紫癜),为肾水亏而肺气不固,火乘隙而外越所致,治疗以补肺气、益肾水,肺气固则皮毛坚,肾水益则肾火安。方用肺肾两益汤:用人参或黄芪补肺气,麦冬益肺金,熟地填肾水,金水相资,用三七根因其气微寒善止血,又味甘辛似人参而具补性,味辛能散能行,可补气行气以生血行血,能补能通,能止能行,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称,陈氏称之为“止血神药也”。气顺水足血自宁。

3.3 气郁生火出血

气郁易生火,引起出血,常色暗、黏稠。外寒客经者常伴有恶寒怕冷、拘急疼痛、舌淡苔白、脉沉弦等症;肝郁气滞者常伴有抑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咽干等症;痰阻气郁者常伴有乏力、咽有异物感、苔白脉滑等症,血虚气郁者常伴血瘀、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等症[11];血瘀气郁者一般伴有心烦易怒、局部刺痛、舌紫暗、脉弦涩等症。治疗当视引起气郁的病因:外寒入侵经脉者当用附子、艾叶等温阳散寒行气;肝郁气滞者常用柴胡、郁金、香附舒肝解郁;痰湿阻络者当用半夏、芥子等化痰去湿;血虚者当用“四物汤”等养血[11];瘀血阻络者当用三七、茜草、黑荆芥等行气活血化瘀。经脉通畅,气顺而血自归经。

如在《辨证录·妇人科》中陈氏治疗妇人经水过多症时云其病机“不知血归于经,虽旺而经亦不多;血不归经,虽衰必过多”。故治法“宜大补,引血归经”,方用四物汤加味。其中除四物汤之外,加白术、荆芥,补中有利;加山茱萸、续断,止中有行,则“血足,经归而血净”。此症因血虚肝失所养而气郁生火,血得郁火而不归经;血虚不运又易生瘀,瘀血阻滞经脉,气机不畅更添郁火,治疗当补血化瘀行气。方中白术可健脾益气去湿,利腰脐之气,疏通水火通行之道,黑荆芥黑可止血,性温味辛能散寒行气,并入血“通血脉,逐邪气,化瘀血,除湿痹,破结聚”,为陈氏常用之引血归经专药。

4 结论

顺气归经法是陈氏治血证时常用的基本方法。针对血证火盛的病机常用补水消火法,加用引血归经之法,顺气和血,疗效显著,即使对于一些危急重症,常常能快速取效,可惜各代医家对此法论述较少,其用药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并验之临床。现代医学中的因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都有衄血或内脏出血症状,以及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等慢性疾病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胃出血”“脑出血”“尿血”等内脏出血也可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荆芥虚火行气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入冬这把“火”多是虚的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荆芥香里夏日爽
吃饭咬舌头或是体内有火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各地收紧政策为楼市去“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