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步青治疗中医哮病的临床经验撷萃

2022-12-22金佳瑞张娓琛高宏王步青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73期
关键词:哮病扶正正气

金佳瑞,张娓琛,高宏,王步青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太原 030024)

0 引言

哮病,于金元时期,朱丹溪首创病名,然哮病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有“阴争于内……使人喘鸣”的记载,并称其为“喘喝”“喘鸣”。现代医学研究,支气管哮喘属于本病范畴,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病,亦于本病相关。西医学研究看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气道高敏感的炎症性疾病,其呼吸道症状主要有咳嗽、喘息、胸闷、气短等,是由不同细胞参与的以呼吸道慢性炎症为特点的发作性的疾病,临床治疗上着重以抗炎、抗过敏,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调节免疫为主要治疗方案。然此病反复迁延不愈,且易受刺激后再发,长期用药后疗效逐渐减弱,疗效欠佳,故不少患者以中医治疗,并取得明显效果。王步青主任医师,师法全国名老中医朱进忠,是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关于各种肺系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咳嗽的诊疗有独特的见解和用药特色,在从肝论治、从风论治慢性咳嗽,以及调理肺脾、治疗哮喘疾病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 病因病机

中国古代医家对哮病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总体皆认为病根为“伏痰”“痰伏于肺,感邪而发”。从《黄帝内经》开始,历朝历代各医家从哮病发作特点、病因病机乃至治疗等多个方面对哮喘进行了描述与探究。早在《素问·阴阳别论》便已提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使人喘鸣”的观点;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里阐述到:“伏饮者,乃饮留膈上伏而不出…世俗所谓吼喘病也”。元代医家朱丹溪始创哮喘病名,并剖析哮病的病理因素主要乃是“痰”,并主张“未发时以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急”。由此可见,历代医家皆认为哮喘之所以发病,必有“痰饮伏肺”为夙根。当表里各种邪气引触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壅塞气道,肺失宣降,致喉中痰鸣如吼、呼吸喘促。哮病首分发作期与缓解期,曹恩祥教授[1]等人曾对哮病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分别从发作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进行论述。一些学者把气候对哮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张慧芳[2]则认为是过敏源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哮喘发作。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亦提出了哮喘其他相关阐释。周平安[3]认为哮病的发作是外风内风相互作用,致使肺络痉挛而导致。王步青主任在门诊治疗的哮喘大部分患者发病时间为秋、冬两季,多考虑为肺卫不固,感寒而发,主因患者正气不足,易受寒邪侵袭,引动伏痰,发为哮喘。也有一部分患者受环境污染影响较大而发作。其次,不少患者嗜食肥甘厚味,日久伤脾,脾虚则运化失司,蕴湿生痰;而久患哮喘的患者,往往日久咳嗽,伤及肝肾,气机失调,升降失常;肾为生气之根,加上久服西药,损伤肝肾,肝气犯肺,肾不纳气。上中下三焦,任一失衡,哮喘均可发作。其三,哮病日久,则痰邪深入,加之久病必有瘀,顽痰与血瘀相互胶结,则病邪更为难除。痰瘀日久,又会进一步损伤正气,以致哮喘发作更为频繁。总的来说,王步青主任认为,哮病发作,外在诱因错综复杂,主要以气候变化为著,内因主因本虚与痰瘀,大部分患者疾病发作皆有规律,只要把握发病原因,正本清源,调理气机,平衡寒热,化瘀祛痰则能减轻患者发病频率。

2 治则治法

关于哮病,已有不少医家已提出自己的治疗思路,王步青主任师承朱进忠全国名老中医,并推陈出新,在朱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哮病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了独到的思路与特色,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

2.1 用药对

药对是中医药几千年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璀璨瑰宝,应充分发挥,药物的相互配合得当,其疗效非常显著。王步青主任善用药对,在结合前人的思路上,总结出自己多年行医经验,对“紫菀、白前”“黄芩、甘草”“杏仁、桔梗”“麻黄、杏仁”“胆南星、半夏”“僵蚕、地龙”“茯苓、白术”“陈皮、百部”“升麻、柿蒂”“木香,砂仁”等药进行运用与加减,并通过组合药对,结合升降浮沉理论,调节气机,降低哮病的发作频率。杜欣[4]采用大鼠实验发现,各治疗组肺部病理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提示麻黄、杏仁等药物能促进肺部组织损伤修复。刘超武[5]等人也通过研究发现炙杏仁、黄芩等中药组成的方药,对哮喘的炎症控制有明确的疗效。此外,各治疗组的肺部LYM、NEU、气道壁EOS计数较模型组均下降,同时肺部EOS凋亡指数升高。在药对的使用中,王步青主任尤擅使用引经药物,“桔梗、杏仁”为重中之重,桔梗载药上行,直达肺所,提壶揭盖,宣发肺气,杏仁微温,降气平喘,通宣肺气,二者相伍,一宣一降,为哮病治疗之首药;“茯苓、白术”皆化痰湿之要药,白术健脾,以助脾之运化,敦阜之土,补脾而不燥烈,茯苓利湿,以防聚湿生痰,痰湿去则脾气通畅。

2.2 治标本

《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哮病发作,因正气不足,伏痰受外邪引发所致。王步青主任在治疗上,病、证、症结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分别调理上、中、下三焦气机。对于哮病发作期,以治标为主,兼以扶正。虽为发作期,看似邪实,仍为本虚,正气虚则无力抗邪,故痰邪受引动而发病。所以不可一味治标,在治标的基础上扶正,则疗效更为显著。在缓解期的治疗上以扶正为主,仍兼以治标,治疗由伏痰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及相关并发症,不因缓解期便忽略其标。治本兼以治标,则能减轻诱发因素对哮病的影响,于发病之前,便已有预防性用药。王步青主任尤其注意寒热用药以及药量大小与调节患者体质,师承朱进忠朱老,一脉相承,结合患者体质与病邪轻重程度,进行配伍,以期达到治邪而不伤正,化痰而不留瘀。其次则是注意用量大小,王步青主任认为,哮喘患者,大多久服西药,其副作用多会损伤人体正气,故在中药调治时,应注意用量大小,平衡方剂整体寒热温凉,而不仅仅只注意个别药物的药性,方剂的寒热温凉、升降浮沉更为重要。

2.3 化痰瘀

中医认为,久病必有瘀。哮病日久,亦会生瘀,加之痰邪不去,痰瘀互结,则病邪更难去除。王步青主任立足于历代医家及现代研究的基础上,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调畅气机,平衡寒热,扶助正气,消除伏痰来对哮病久咳进行治疗,指出伏痰与寒热、气机、瘀血的关系,认为伏痰阻滞气机,对肺脾肾有着深远的影响,伏痰阻肺,上焦气机不畅则肺气上逆,呼吸困难,卒感寒热,立时即发;中焦气机不调,则升降失司,脾不健运,痰湿不化,日久则脾虚痰积;下焦肾气不纳则气不归元,发为喘促。其次,久病多瘀,哮病日久,痰瘀互结,以致顽痰不化,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王步青主任在基于“久病多瘀”的理论上,注重痰瘀同治,以解决顽痰不化的问题,引入“丹参、姜黄、威灵仙、穿山龙”等药的运用,解决患者久病而致痰瘀互结的问题,俞兴群[6]亦用川芎、地龙等药治疗淤血痰浊导致的肺系疾病,并取得满意疗效。朱金凤[7]通过临床研究也发现中医化痰祛瘀对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重塑有明显疗效。

2.4 慎滋阴

王师慎用滋阴药,并且认为,滋阴药在在治疗哮喘发作期时,应尽量少用。王师吸收不少扶阳派医家经验,并切合实际进行运用,哮病久咳者,皆因伏痰不化,而伏痰难化,则是因为阳气不运。王师对滋阴药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一者,滋阴之药,滋腻碍脾,尤其是脾虚不运的患者尤其慎用,以防滋腻生痰;二者,滋阴之药,多属寒凉,易伤脾肾之阳气,阳气伤则抗邪无力,更易受外邪侵犯,引发哮喘。故王师指导,治疗哮病久咳应慎用滋阴药。对于久咳伤阴之人,王师护阴,师法仲景,以“芍药、甘草”为佐,酸甘化阴而不滋腻[8],且有止痉之功,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以达平喘之效。

3 病案举隅

病案:患者,男,65岁,2020年10月25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性咳嗽伴胸闷气短11年,加重1月”。既往有哮喘病史11年,每于春季发作。现症见:咳嗽,胸闷,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平卧加重,痰多色白,纳差,二便尚可,食冷易便稀。舌淡红苔腻,脉沉滑。院外发作时常用β2受体激动剂福莫特罗,发作时控制尚可,但病情反复,疗效欠佳,查肺部CT示:双肺间质性改变,气管内痰栓,右肺中叶索条影。中医诊断:哮病,证属肺脾气虚,痰湿阻滞。处方:黄芩12g,姜半夏9g,胆南星9g,杏仁12g,干姜9g,白术15g,橘红15g,紫菀12g,白前12g,木香12g,砂仁10g(后下),党参10g,黄芪10g,柴胡6g,甘草6g。

二诊:症状明显减轻,痰量减少,夜间发作少,原方去柴胡、橘红,黄芩减量,加陈皮、茯苓、姜黄、石膏,党参、黄芪加量,继服14剂,两个月后随访,诉偶尔咳嗽,无明显不适。

2021年3月复诊,调理体质,偶尔咳嗽咳痰,痰少,微黄,利,主要晨起咳嗽咳痰,余无不适。嘱患者每年入冬前及春季发病前,于门诊健脾补肺,改善体质,以保证生活质量,调理三次后随访,患者体质改善,偶尔咳嗽,发作频率显著降低,后嘱患者应适当锻炼改善体质,每年复查CT、肺功能,并于门诊适当调理。

按语:王步青主任认为,此患者久患哮喘,病情深重,发作时尤其明显,初诊时尤以痰多为主,当以化痰、理气、平喘为主,然患者病史十余年,其本必虚,故辅之以补气、健脾之品,祛邪而不伤正气,二诊时患者症状减轻,则需扶正以抗邪气,故以补肺脾之气为主,并少佐寒凉之品,以防气有余而化火,总体上以平为期,而无损伤肺阴之虑,一来通过化痰止喘之药调理,以祛邪而治标,二者补益肺脾则痰邪自化,以扶正而平治本,一清一补,以达化痰止哮之功。后期应适当调理,因肺属金,其气应秋,故秋时补肺,其疗效最佳,春季生发之气旺盛,病邪亦易复发,故初春之时仍需注重调养,以固本培元,祛邪定喘。五脏之气合于四时,不可不察,诸法合用以奏其功,取得满意疗效。

4 总结

哮病是肺系疾病中较为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其特点是夙根“伏痰”受邪引发,在治疗哮病过程中应注重祛邪与扶正并举,在临证之时,务必判断病邪轻重程度与正气虚弱程度,初治以祛痰为主,病情稳定,则以扶正气,化痰瘀为主,调节处方总体上的寒热温凉,在处方用药时达到一个平衡。在治疗过程中,抓住主因,从痰瘀入手,谨守病机,虚实并重,合理用药,化痰除瘀,效果显著。并且嘱患者减少西医使用,中药调理为主,以防其副作用对机体的损伤以及形成药物依赖。再顺应四时之气,避风寒,调节体质,固本培元,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哮病扶正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正气方天祥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疗效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肺系疾病临床经验
治哮病从痰论药
画说中医
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