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2-12-19马红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3期
关键词:组间障碍急性

马红梅

(丹东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脑卒中心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患病率一直呈递增趋势。脑卒中发病机制主要是脑部血管突发破裂所致的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损伤,急性脑卒中患者有肢体突然无力、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表现[1]。临床工作中发现,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成功后仍有明显的吞咽功能障碍并发症问题,吞咽功能损伤患者进食或饮水功能时患者几乎不可避免出现误吸或呛咳,可能引发窒息、肺内感染、营养不良等,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也会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临床工作中发现,有效的救治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助于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3]。基于此,本文就我院患者为例,评价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均MRI、CT等检查确诊,时间选自2019年至 2020年,总计94例。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47例。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2~80岁,平均(59.50±6.60)岁;脑梗死患者30例,脑出血患者17例。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3~81岁,平均(59.70±7.50)岁;脑梗死患者32例,脑出血患者15例。受试患者组间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4]:①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②伦理委员会批准。③基线资料完整。④患者意识清楚,具有配合能力。

1.2.2 排除标准[5]:①深度昏迷患者。②严重脑梗死患者。③其他并发症患者。④精神疾病丧失配合能力患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患者遵医嘱用药、辅助检查、生命体征与病情监测、异常情况对症处理等常规护理。

1.3.2 观察组 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1.3.2.1 心理干预 吞咽障碍情况下患者负面心理明显,影响患者的依从性。护理人员需综合患者的心理特点,引导患者客观看待、接受疾病,稳定患者心理,建立患者治疗信心[6]。

1.3.2.2 吞咽功能正确评估 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选择进食方案,进食期间指导患者坐直,合理抬高床头、头稍前屈,护理人员于患者健侧喂食预防鼻腔反流、误吸等问题。饮食选择上侧重不易松散、残留食物,尽量保证食物色、香、味俱全,以提高患者的进食参与性[7]。

1.3.2.3 并发症处理 以营养支持纠正患者的脱水情况、改善吞咽功能,每日维持口腔卫生清洁预防口腔炎、口腔溃疡。

1.3.2.4 吞咽训练 指导并演练舌头向外伸进行不同方向的重复旋转,无法单独完成者需辅助完成。另外,加强患者的面部肌肉训练,引导抬下颌做咀嚼、磨牙动作[8]。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情绪评分状况。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情绪,评分越高,不良情绪越重。以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观察指标与对应评分呈正比关系[9-11]。

1.5 效果评价 显效: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消失,饮水试验1级,吞咽评分>9分。有效: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改善,饮水试验2级,吞咽评分介于3~8分。无效:以上效果未达到[12]。护理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6 数据统计学分析 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效率、护理满意度计数型指标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SAS、SDS、SF-36评分计量型指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描述,组间对应检验值分别为χ2、t。使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计算,P值小于0.05表示指标数据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计数型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效率、护理满意度情况见表1。组间护理效率(95.74%vs.78.72%)、护理满意度(93.62%vs.76.60%)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组间计数型指标分析

2.2 两组计量型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SAS、SDS、SF-36评分情况见表2。组间各项指标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组间计量型指标评分对比(分,)

表2 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组间计量型指标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反射神经,降低生活质量[13]。国内外许多研究均指出,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吞咽障碍者整体发病率约47%,根本原因在于吞咽迷走及舌下神经出现损伤,或核下性损伤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及双侧大脑皮质干束受损诱发假性延髓麻痹,临床表现为舌运动时间增加,与吞咽功能有关联的肌肉出现灵活性及协调性下降等[14-16]。临床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初期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并未完全受损,适当的康复训练等可以促进病灶周围组织重组、代偿以及部分神经元再生,诱发吞咽反射[17-19]。考虑到早期阶段患者的吞咽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特点,予以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后遗症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患者康复效果理想[20]。早期康复护理中,通过予以患者心理干预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了患者的临床遵医行为,通过吞咽功能正确评估以及患者饮食、体位等干预有效规避了喂食预防鼻腔反流、误吸等问题,通过并发症预防处理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通过吞咽演练舌、面部肌肉训练等提高了患者的饮食能力、促进患者吞咽功能康复[21-23]。国外有研究指出,吞咽功能损伤是脑卒中后引发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护理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膳食,减少因饮食摄入而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降低坠积性肺炎等发生率,最理想的饮食方式仍为经口进食。通过饮食锻炼,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使患者饮食分阶段改善,显著降低误吸,并保障患者正常的营养需求[24]。华小倩等研究指出,针对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并发症情况患者,运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助于快速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具有推行实施价值[25]。

本文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率、护理满意度、SAS评分、SDS评分、躯体功能评分、角色功能评分、情绪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文结果与刘君君等的研究结果有一致性[26]。分析原因考虑主要为以下几点。①进食动作的顺利完成有赖于患者对口腔细致感觉的反馈,而规范化吞咽练习能够刺激神经元恢复感受能力,完成再塑,可以有效增加咽部肌肉的灵活性,避免出现萎缩,并有利于改善咽壁感觉功能并降低腺体分泌量。②冰刺激有助于强化咽反射,提升患者吞咽功能。③电刺激可作用于吞咽肌群,帮助吞咽肌肉恢复正常收缩能力,增强肌肉的整体协调性,改善吞咽能力,重建并恢复大脑皮质对吞咽反射功能的控制能力。④在有效干预避免误吸基础上,通过直接进食的吞咽功能锻炼,可帮助患者实现自主吞咽,避免出现误吸,降低坠积性肺炎发病率。脑卒中疾病因发病急,后遗症重,许多患者对将来会产生悲观情绪,护理人员在纠正误吸、指导饮食同时应关心患者心理状态,必要时给予合适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还可邀请患者亲人朋友一并加入到康复训练中,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大脑出现损伤后,早期患者运动功能有一定自我恢复能力;如日常正常语言交流及吞咽动作等均对吞咽恢复有一定积极影响,这也是对照组同样存在部分患者出现吞咽功能改善的原因。但是实践证明,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确实可以加快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过程。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吞咽障碍改善,患者满意度高。

猜你喜欢

组间障碍急性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急性心包炎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高龄孕妇临床妊娠常见状况分析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体育特长生训练方法浅议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