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联动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2022-12-17魏智华广东广州市荔湾区合兴苑小学
◇魏智华(广东:广州市荔湾区合兴苑小学)
◇李 娜(甘肃:会宁县侯家川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未来学校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发生的学校系统性变革成果,是基于未来人才培养需求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创新而形成的处于持续动态发展进程中的新形态育人场域。广州市荔湾区合兴苑小学旨在建设一所以“文苑文化”为基础,以“合和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将“合和共生,人人出彩”作为办学理念的“图书馆里的学校”。通过聚合优势、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实现生命和谐成长,促进资源的整合和效力的最大化,实现1+1+1>3效果。基于此出发点,合兴苑小学于2022年9月正式上线了“合兴合力”家校共育平台(2.0版),以促进家校共育,增强“线上+线下”双联动,紧跟“云课堂”的现代化“潮流”,加速促进“文苑式”校园的成型。学者马忠虎在关于家校共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中提出:“家校共育就是整合对孩子成长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家庭和学校这两大主体力量,在教育活动中起到相互支撑、共同教育的目的。”此项研究表明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地位上的平等性以及在教育促进上的互补性,打破了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固化认识,强调了家校关系的相互性,以更好地调动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从而凝聚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一、搭建家校共育平台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国家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目标
2018年2月1日,人民网教育频道在《中国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浅析》一文中提到:“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在相关技术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将实现精确化的个体学情分析以及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送。”由此不难看出,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是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趋势的做法,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
家长群体中的资源涉及面很广,其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专业权威人士。另外,社区能够很好地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特别是提供更多了解世界、参与各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家校合作其中的一个困惑点就是优质家长资源随着学生毕业流失,怎样才能持续性地保留优质资源?互联网背景下最好的方式就是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资源空间,保证家校共育的长效性。
(三)有利于满足学生终身学习与个性化学习需求
从学生成长发展特点而言,学生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对人生价值进行探索和思考,在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形成指导方面有极大的需求。另外,从当前教育背景分析,学生要多多了解学业以外的实践知识,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并开始探索学习。大规模个性化教育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有了可能,教育者借助家校共育平台可更好地了解学生特点,从而为其推送个性化资源。校本资源与学生实际情况越贴近,其内容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家校共育平台应用分析
(一)家长参与度不高
一方面,部分家长在受教育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知识更新不及时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掌握良好的子女教育方法,也很少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甚至惯于做“甩手掌柜”;有些家长连学校召开的家长会都很少参加,更不会主动通过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年轻父母都忙于工作,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成长,大部分都是家长长辈隔代教育孩子。所以家校共育平台应用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家校共育主体缺位,学校基本承担了所有教育、看护内容。缺乏家长参与的教育是片面的,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校共育基础不牢
家长方面普遍认为,孩子成为学生后,就该由学校全权负责其学习、生活和安全,家长给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需求即可。这种过度依赖学校管理而很少参与家校共育活动的意识和行为,导致学校和家长之间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教师方面有部分人认为,家长观念不同步和教育意识薄弱是阻碍学校教育工作最大的困难,另外因为存在家校共育属班主任工作内容的错误认识,所以他们不同程度地抵触家校共育工作。而学校方面考虑到教学质量要求与教学任务,关注点偏向于各科成绩与升学情况。家校之间互动、信任和理解的缺失就是家校共育基础薄弱的表现。
(三)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以往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都习惯用成绩来定性学生,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没有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公平体现,进而导致家校共育方向出现偏差,难以发挥家校共育平台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作用。
(四)家校共育地位不平等
若家长一方无法与班主任及各科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单靠评价孩子在家的表现是不能全面掌握其学习成长情况的。教师在日常管理中往往会出现“两头”关注的现象,即对表现最好和最差的学生更为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家长与教师互动最为频繁。这就导致教师处于学生管理的支配地位,长此以往家校共育就会往形式化方向发展,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如果不注重加强管理,未能对PPP投资型项目资金使用、施工材料等作出科学合理安排,不仅可能导致延误工期现象发生,还会延误工期,甚至出现不必要索赔,影响项目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PPP投资型项目管理,能实现对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设备等的科学合理安排,确保现场秩序良好,有利于推动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三、家校共育平台应用策略
(一)学校制定配套政策,推动家校共育
要顺利推动家校合作,增加家校沟通,需要学校方面成立一个领导挂帅的指导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基本能力要求就是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为“合兴合力”家校共育平台顺利应用做好准备工作。此外,学校要制定配套政策,确保成员分工明确,比如A老师负责整理家长意见,B老师负责把学校下达的指令传达出去,C老师负责整合其他资料等。与此同时,以提升教师对家校平台推广应用的参与度为目的,可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二)建立校园微信公众号,辅助家校共育平台应用
就家校共育平台的应用而言,校园公众号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双向了解的渠道,教师在班级群里引导家长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以此了解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各学科教师全都参与到学生管理中,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以评价其日常表现并设置对应的分数,以此强化家校联系。另外,家长通过“成长树”家校共育技术平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使用专属账号登录就能随时随地参与线上家长课程的学习,解决了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家长不能进校等现实困境。
(三)合理利用平台资源,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在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因为教育方式不合理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这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可以利用家校共育平台渠道和资源化解该问题。学校可组织开展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激励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并不断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学校可根据家长参与平台共享的情况进行评分,每学期都进行优秀家长评选,表彰积极参与学生学习与成长管理的家长,并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优化家校共育方式
顺利进行家校共育的基础是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促进家校关系、亲子关系为目的,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比如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观烈士纪念馆、专题博物馆等;或者邀请退伍老兵到学校分享英雄事迹,组织红色歌曲比赛,开展英雄故事演讲竞赛等。每次活动结束后,学校可通过家校共育平台分享活动总结与纪实,家长也能从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再结合微信群收集整理家长对活动的反馈意见,了解家长方面的教育建议,为今后组织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四、将建构性对话作为深化家校共育的主要路径
(一)形成专注于知识建构的学习共同体
家校共育里建构性对话的核心在于学习,第一步是形成家庭学习共同体。对家长而言,追求进一步优化教育观念和想法,基于现有教育问题展开共同学习,目的在于增进教育知识、融合教育观念和改进教育方法,在此过程中探索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第二步是形成教师与家长的知识建构共同体。要在尊重每个家庭独特性的前提下,围绕孩子学习成长中的具体问题,实现关于孩子发展的信息共享、关于教育知识的对话,以此通过平台应用形成个性化家校共育路径。
(二)建构多元主体意愿表达的对话文化
除了学习,建构性对话的另一个核心要义就是促进多元主体意愿表达,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家长与孩子都是对话的主体,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每个主体的意见都能被倾听、被尊重,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家校共育里的建构性对话也一样,家长不可因为相比于教师,自身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待改进而怯于与教师沟通。而教师则需绝对尊重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认真聆听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认识以及对教育的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对话讨论,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学习更为先进的理念、更为广泛的原则、更高层次的观念,用平等的对话形成和谐的家校共育文化。
(三)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建构性对话渠道
总而言之,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广泛应用中给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很多便利,学校可以合理利用家校共育平台探索让家长参与学生学习成长管理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未来学校的构建过程中,学校要基于全新的沟通模式进一步强化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师自身能力与素质进一步提升,改进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价值,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