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以陇南师专为例
2022-12-16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一、问题教学法概述
问题教学法主要是指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相应的问题,促进学生跟随问题探索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思维活动,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培养其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共同参与的探索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在整个问题提出、解决等流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促使形成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活动氛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知识内容、掌握相应技能,促使其形成思考、创造等相应思维,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形成知识结构内容[1]。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点,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问题的融入,形成对知识和问题的感受与理解,通过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等形式,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原则及意义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原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需要转变教学思维,即从传统的“文本本位”“单向灌输”的形式转变为“问题本位”“互动交流”的形式,并形成相应的教学原则。具体如下:第一,针对核心问题,形成导向式教学原则。核心问题是从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从核心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出思考性强又有趣味性的问题内容且问题设置一定要具有明显的目标性。在“纲要”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每一个历史时期提出一两个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深入分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逻辑,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感悟能力。第二,“以学生为主体”相关原则。问题教学法同样是以学生作为核心,关键问题在于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展示机会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教学法即引导的方式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自主解决问题,既激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索的欲望,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度;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问题教学法同样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尤其是“纲要”课程,需要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问题与理论相结合。在分析典型案例的过程中,与中国近现代发生的重大问题及历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融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尤其要与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现存的问题相结合。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解答学生思想困惑,提高学生科学分析和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2]。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运用问题教学法,以核心问题作为出发点,可以形成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多层次结构体系,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第一,优化教学内容。梳理“纲要”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多层次的覆盖教材内容的问题形式,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对相关事件进行说明,实现整理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内容之目的。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递进式的问题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探索问题并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问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启发思维,产生学习欲望及探索欲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进而形成创新思维。第三,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问题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问题查找资料、获取答案,并在与同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进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提高其阅读、科研、探索、实践、思维等相关能力,形成综合能力。
三、问题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一)开展问题教学法的基础
将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以各组针对问题讨论发表意见的形式开展教学。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以开展“纲要”教学的所有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总数为610名。通过组别的形式进行组内讨论并且在各组当中推选出小组代表,小组代表并不一定回答问题,也可以通过讨论或自荐的形式由小组内其他成员回答问题,教师针对课上各组开展学习、讨论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定。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共计18周,每周2个学时,共计36学时。课前教师确定教学时间表、课堂活动评估标准以及课程考核评估标准等,在第一课时将相关标准和时间安排等进行公布,具体见表1、表2、图1。
在第一次教学时,教师下发评估成绩表,班长进行分组,每组学生数量等额分配。在每次参加活动时,根据各组的综合情况进行评定,并根据组内每个学生参与度以及表现情况进行评分,最终形成总评分数。如表3所示。
表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时间表
表2 问题教学法课堂评估标准
表3 问题教学法课堂评估成绩表
(二)问题教学法在“纲要”教学中的设计
1.问题教学法的设计步骤
第一,提出问题并形成相应的情境。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纽带,结合教学目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至关重要。问题教学法并不是将直接的知识进行传授,而是通过问题的引导传授知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问题教学法并不是以教师单方面回答问题或针对问题进行解答,而是通过师生双方共同讨论,形成新的思路和问题意识并形成创新模式。第二,分析问题内容并形成相应的假设。情境假设过程中针对问题环节,在探究时学生需要深入分析并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探索[4]。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推进,引入现实事件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在互相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授相关概念、过程及理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兴趣。第三,根据问题形成结论并反思。学生在对问题解答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结论,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答案,并进一步对问题和答案进行重新反思,这种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探究的过程中针对涉及的问题以及论证进行评价,形成综合性学习效果。
2.问题教学法在“纲要”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纲要”教学内容与其他历史课程不同,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综合知识。在“纲要”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对国史和国情进行分析讲解、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选择”进行明确,还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开放进行分析,最终才能实现科学选择问题、明确提出问题,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实践可将“纲要”教学内容分为1840年—1919年、1919年—1949年、1949年至今三个时间段,形成三个主题并进行细化,分为10个专题开展问题教学。具体教学主题见表4。
表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主题内容
针对不同的专题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多个专题形成问题联合的形式,设计各历史阶段的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讨。各个问题及对应专题内容如表5所示。
在教学开始前,学生根据问题查阅资料。问题设置完成后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按照参考文献收集相关问题的答案,对组内形成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资料范围,包括历史文献、专业书籍、期刊论文等,在资料准备完毕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在组内对不同的资料内容针对同一问题进行解答,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的答案。教师可以通过旁听的形式,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发言。之后经过集体讨论,对各组的答案和资料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对集体讨论的观点及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确定分数。教师的点评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答问题,有效补充问题回答中所欠缺的部分。
表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任务单内容
(三)教学效果分析
1.课程学习成绩统计
对学生在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统计学生的成绩。综合评定结果如下:0—60分15人,61—70分100人,71—80分268人,81—90分168人,91分以上59人,及格率达97.54%。如图2所示,在整体成绩分布中,占比最多的是71—80分,其次是81—90分,这两个区间人数相对较多,综合成绩相对较好。成绩真实地体现出将问题教学法运用到“纲要”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学生满意度调查
针对学生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及时反馈调查结果。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分值为1—10分,其中,1分为非常不好,6分为一般,10分为非常好。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满意度调查结果反馈表
从表6可以看出,92%的学生认同并认为教学安排比较合理,能够对自己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掌握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在自主学习方面,91%的学生认为查资料、思考、讨论、总结、发言等自主学习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95%的学生认为问题教学法对自己很有帮助,使自己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起到开阔眼界、拓展知识的作用。
研究数据表明,将问题教学法运用于“纲要”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自主探索意识,还能促使学生根据问题不断进行思考、扩充知识内容、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通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同步学习到相应的教材知识及拓展知识[5]。
四、反思与总结
在“纲要”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明确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运用问题教学法,以一个个问题的设计形成问题系列,推动教学的有效开展。问题教学法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应用此方法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找出相应的答案。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学生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探索能力。
第二,在问题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收集资料和解答问题,同时也需要形成逻辑思维及逻辑表达;小组交流、讨论、发言,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相融合,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