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秦州卫考略

2022-12-16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秦州

陈 龙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秦州位于甘肃省东部,是关陇地区的重镇。“州当关、陇之会,介雍、梁之间,屹为重镇。……盖关中要会常在秦州,争秦州则陇以东皆震矣!”[1]2833因位置的重要性,秦州自古以来就是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更是关中的屏障。明朝推翻了北元在西北的统治后,设立了众多府县卫所,秦州隶属于巩昌府管辖,由于秦州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在此地置卫,是为秦州卫。秦州卫是明代西北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北诸卫一起防御“番虏”,巩固明王朝在西北的统治。

明初在西北设立大量的实土卫所和非实土卫所,如甘肃镇、宁夏镇所辖大量的实土卫所,而明代陕西地区存在数量很多的非实土卫所,秦州卫就是其中之一。学界目前对于西北诸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关西七卫和西番诸卫,还有其他少数卫所,如兰州卫、靖虏卫、庆阳卫,而秦州卫尚无人深入研究。秦州卫作为陇右地区连接关中、汉中、巴蜀的重要卫所,不同于西番诸卫、关西七卫这样带有羁縻性质的实土卫所,也与兰州、靖虏、庆阳这些边地卫所有所区别,是明代西北诸卫中特殊的存在。本文通过对秦州卫的置废和管辖范围、边防地位、军队调度、屯田、卫城和“番族”等研究,进一步探究秦州卫的特殊性所在和其在西北边防中的重要地位,以期对明代秦州卫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秦州卫的置废和管辖范围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八月,徐达率军攻下大都,元顺帝北遁大漠。在西北地区,元朝残余势力依旧有相当的力量,徐达等统兵继续对西北用兵。洪武二年(1369)攻破潼关,随即席卷整个陕甘地区。是年四月,徐达带军进入秦州,并进行了人事上的安排,“以鹰扬卫百户李德春权守秦州,参随陈忠署州事”。[2]817为了更好地用兵西北地区,徐达对各将也做了具体安排,其中,“张规鲁将兵千人守秦州”。[2]817后来在沈尔峪一战中,徐达击败元将王保保,至此北元在关陇基本再无反击之力。

明王朝虽然击败了北元,控制了陕甘大部,但四川的明夏政权蠢蠢欲动,妄图北上,与明政府争夺陕甘,秦州成为其首要攻打的目标。洪武四年(1371),明夏政权的丞相丁世真率军攻打秦州,潘指挥使坚守秦州五十天,明军援军赶到,明夏军败走[2]1261-1262,秦州之围遂解。也就是这一年十月,明廷在秦州设立守御千户所,“置秦州守御千户所,以千户成辉等守之”。[2]1283《明太祖实录》中没有明确记载秦州卫建立的时间,但载有洪武十二年(1379)“以秦州卫指挥佥事赵隆,为宁夏卫指挥佥事”[2]2021,而宁夏卫的建立是在洪武九年(1376)[3]10,洪武十二年出现秦州卫也是在情理之中。《大明一统志》的记载时间为洪武十五年(1382)最为合理可信,“秦州卫在州城内,洪武十五年建,辖千户所五”。[4]614总之,秦州卫的设立不迟于洪武十五年。

秦州卫设立后,终明一朝始终存在。到了清朝,开始大规模裁撤卫所,秦州卫也在所难免。顺治十二年(1655),秦州卫所属的后所被裁革[5]707,到顺治十六年(1659),秦州卫被正式裁撤,“戊子,裁陕西西安左右中前后、汉中、宁羌、兰州、河州、临洮、巩昌、秦州等卫”。[5]968秦州卫被裁之后,清廷意识到秦州重要的位置和战时的需要,在康熙初年,陕西提督一度前往秦州驻防,并设游击将军驻守。秦州卫从洪武十五年设立到顺治十六年罢革,先后存在时长达277年。

明代秦州卫是陇东南地区的主要卫所,同时还管理着礼店千户所,以及在明嘉靖中期之前还辖有阶州千户所。成书于天顺时期的《大明一统志》记载:“礼店守御前千户所,在秦州西南二百二十里,洪武中建。阶州守御右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四年建,俱隶秦州卫。”[4]614秦州卫在明前中期辖有今陇南的大部分区域。

明代秦州下属三个县,即秦安县、清水县和礼县(成化置)。明朝秦州卫所辖的区域与秦州管理的区域不同,这也说明明代行政与军事两者的分离。综合史料记载来看,清水县当时属于秦州卫管辖,康熙《清水县志》记载:“前朝设秦州卫,有指挥使、同知、佥事、镇抚千户、百户等官,清水其东路也,时遣一人以巡之。”[6]43但秦安县却不在秦州卫所辖区域,《直隶秦州新志》记载:“秦安县,分巩昌卫,无所,共二十一百户,又分洮州卫二旗、岷州卫九旗、西固所十旗。”[7]103不见秦州卫屯军。这样看来,明代秦安县军事防务主要是由巩昌卫负责。另外,根据《全陕政要》记载,秦州卫还摘拨指挥一员,领军二百名防守关山[8]840,关山位于今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表明张家川一带也是秦州卫所辖的区域。

由此看来,秦州卫的管辖范围主要是陇东南地区,在明初管辖了巩昌府所属的秦州、阶州两散州中的大部分地区,也就是今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陇南市的大部分。到了嘉靖中期,原来属于秦州卫管辖的阶州千户所独立出去,由陕西都司直接管辖。《明世宗实录》记载:“改陕西阶州千户所为阶州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先是,所隶秦州卫相距千四百余里,文移迂滞,有言其不便者,兵部议覆改之。”[9]5418嘉靖二十二年(1543),由于阶州距离秦州太远,改由陕西都司直接管辖。秦州卫所辖的区域变小,但是依然下辖秦州卫和礼店千户所,管理今天水市南部与东部地区以及陇南市礼县地区,是明代西北地区主要的卫所之一。

二、秦州卫的边防地位

秦州向东直达关中,向西可以通往河西,北行到达宁夏,向南俯瞰巴蜀。明朝的秦州卫是当时陇东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卫所。有明一代,边防甚重,秦州卫作为西北边卫之一,在防备“番虏”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洪武初,秦州设立茶马司来驾驭“番族”,至洪武三十年(1397),在耿炳文的建议下,将秦州茶马司迁往西宁。[2]3641虽然秦州不再有茶马司,但是其抵御“番族”的责任依然存在。宣德中,兵部侍郎王骥建议:“肃州、镇番、西宁、秦州,皆临极边,当自为守,亦分戍他。”[10]2061兵部认为“秦州卫奏地临极边,数被番贼为害”[10]2186,提出将秦州卫戍守甘州的五百军队调回防御“番族”。明朝前期,秦州卫直面陇南地区“番族”的侵扰,一度成为与肃州、西宁一样的极边卫所,承担着预防“番族”侵掠的重任。

明中叶之后,随着蒙古势力的再度崛起,尤其是蒙古人进入河套地区以后,给明朝西北边防造成了巨大压力。成化时期,蒙古人就时常南下侵扰,兵锋甚至到达了秦州,“(满都鲁、孛罗忽、癿加思兰)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诸州县”。[11]4572-4573在今兰州至天水一线,时常遭到蒙古军队的侵扰:

(成化八年)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王哲奏虏寇久据河套,出没无时,自去冬至今年夏,凡三入巩昌等府、会宁等县境内,杀掠人畜。近于六月间,益肆深入,南至通渭、秦安等县,西至金县等境杀虏尤多,窃恐此虏得利而归,复图再举,南必至秦州,西必至兰县,倘兰县有警,则甘州西路梗塞,秦州戒严则凤翔、西安动摇。[12]2106

秦州西通洮岷、河西地区,北达固原、宁夏两镇,但就陕西三边来说,秦州已经是腹里地方,蒙古军队既已深入秦州,足以见当时明朝边防的衰败。成化皇帝起用王越等人,先后击败入侵的蒙古军队,使其不敢轻易南下侵扰,余子俊等人开始在延绥、宁夏一带修筑边墙,西北边防得以巩固,“虏患”渐轻。

弘治后期,蒙古人再次入居河套,对整个延绥、宁夏、固原一带的边防造成了很大威胁,秦州卫的兵力部分防守固原等地,抵御河套蒙古。由于秦州的重要位置,明政府的巩昌兵备道、陇右分巡道就设立在秦州。陇右道所辖“秦、巩二卫并礼店千户所”。[13]1441当然,明代秦州和礼店都是巩昌府所管辖的地方。《大明会典》记载:“巩昌兵备道一员,整饬巩昌府等处抚按兵备,兼分巡陇右道,巡禁茶马,代理屯粮,分督巩昌府卫并秦州及清、礼十县。”[14]300巩昌兵备道兼任陇右分巡道,管理茶马、屯田粮食,督查这一带的卫所等事务。《皇明九边考》记载:

整饬巩昌兵备一员,驻札秦州,不坐名,敕书。责任:专在秦州驻扎居平,就近抚安军民,禁捕盗贼,仍兼分巡陇西道地方,如巩昌府属关山、胡店等沟与各州县地方。但有盗贼生发,俱听调度,各该卫所有司官军兵、快人等设法剿抚。及阶州、西固城守备,如果地方贼情重大,方许调取,依听前来,不许推托误事。[15]424

朝廷将巩昌兵备道设立在秦州,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管理巩昌府所辖府县卫所,另一方面也是对秦州战略位置的重视。而秦州卫作为巩昌兵备道直属卫,也便于其直接督查管控。

就当时巩昌府所辖卫所,李新贵认为:“洮州卫、岷州卫、西固城千户所、阶州千户所、文县千户所所构成的弧形防线,用于防制此线以南的番族;而靖虏卫等则用以抵抗松山之虏,秦州卫、巩昌卫、礼店千户所等居中呼应南北。”[16]124秦州卫与巩昌卫以及礼店千户所的作用主要是居中呼应。实际上由于明代周边少数民族势力的此消彼长,秦州卫在明前期主要任务是控遏“番族”。成化以来,“北虏”势力更盛,秦州卫主要策应陕西三边预防“虏患”。当然,一旦阶州、岷州等地方有事,秦州卫也能有效支援。总之,秦州卫是防御“番族”和“北虏”的关键卫所,有效巩固了明代西北边防。

三、秦州卫军队的调度

明朝推翻了北元在西北的统治之后,这一区域需要军队守御,除了当地的卫所驻军外,还有班军。“班军是指以卫所军户为主体的旗军离开自己所隶属的卫所,周期性地到指定的、相对固定的地点或地区,从事以军事戍守为主的活动。”[17]14明代的班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前往京师的班军,另一种是前往边地的班军。在西北,班军主要前往甘州、肃州、宁夏等极边地区守御,而秦州卫作为西北诸卫之一,它的军队主要前往甘州一带,“宁羌、兰州、秦州、临洮、巩昌、山丹、永昌、凉州、庄浪及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官军戍甘州”。[10]2061宣德时期,前往甘州的秦州卫班军出现了逃避备操的行为:

总兵官都督佥事刘广,奏秦州卫指挥于谅等宣德三年调甘州操备,至兰县逃归,促之。三年到庄浪复逃归,请治其罪。[10]1925

秦州卫指挥带头逃归,影响极其恶劣,总兵官刘广为此上奏朝廷请求治其罪。

当然,明朝前期秦州卫所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陇南地区的“番族”。宣德七年(1432),由于秦州卫地临极边,数次被“番人”侵犯,本卫守备不足,兵部一度下令将秦州卫戍守甘州的五百名军士调回防守。[10]2186另外,秦州卫的军队还要到京师备操。但在宣德十年(1435),由于边地形势严峻,大臣商议:“陕西西北俱临边境,而绥德、延安、庆阳、平凉、秦州五卫尤为切近,宜即遣还,各守分地。”[18]36朝廷下令将秦州卫在内的五卫军队遣回防御“番虏”。当然,明前期秦州卫不论是前往甘州的边班,还是前往京师的京班,这都是常态化的调遣。一旦遇到边情紧急,朝廷会临时下令让这些班军返回,以加强地方的防守能力。宣德末,陕西的京操班军撤出京师[17]159,秦州卫军队也就不再前往京师备操。成化时,秦州卫的军队主要前往甘肃镇戍防,“甘肃总兵官王玺……以秦州等卫指挥使吴锺、路昭分番总领秦、平二卫戍兵”。[12]3886秦州卫备操甘肃镇已是定制,“临、巩、秦州等卫所官军每年赴甘、凉备御”。[19]3393弘治后期,边患愈加严重,“三边总制”秦纮认为秦州等卫的军队不必再去备操,“其临、巩、秦州等卫操备甘、凉,及甘、凉等处操备临、巩官军,俱令各还本处”。[19]3393但这属于临时性的安排,秦州卫军队备御甘肃镇一直存在。万历初期,隶属甘肃镇庄浪卫备操的官军不足数,还从秦州卫摘拨军士二百二十名。[20]卷7

虽然秦州卫军士前往甘肃镇备操为定制,但是如果其他地方有事,秦州卫军队也会被遣往他处。弘治年间,蒙古人进入河套,延绥镇边患严重,秦州卫部分军队开始前往延绥一带防守,“调泰(秦)州卫指挥郭遡领土达兵一千暂守宁塞营”。[19]3125正德时期,“命秦州卫指挥佥事黄宰守备岷州地方”。[21]3237嘉靖中叶,秦州卫指挥尹谟在宁夏一带修理边墙。[22]卷4万历初期,由于陇南地区局势紧张,秦州卫的军队一度前往阶州防御。但当时的陕西巡抚认为岷州距离阶州更近,又熟悉“番情”,而秦州、礼店的军队南北人不相习,又将他们调回本卫所,改用岷州备御凉州的班军前往。[13]145总之,秦州卫军士备御甘肃镇是主要任务,而前往他处只是暂时的,没有形成定制。

四、秦州卫的屯田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秦州卫的屯田比较集中,只位于当时的秦州,其中不包括明代秦州所属的秦安县、清水县。以秦安县为例,根据道光《秦安县志》记载,原额接收的卫所屯地有西固所、岷州卫、归(固)原卫、洮州卫、巩昌卫[23]26,唯独没有秦州卫,按理说秦安距离秦州最近,并在明代属于秦州管辖,但是秦安县没有秦州卫的屯田。清水县,本属于秦州卫的防区,但也没有明确的资料表明清水县有秦州卫的屯田。所以,秦州卫的屯田应该仅限于明代秦州直辖区域,也就是现在的秦州区和麦积区。由此得出,秦州卫屯田的集中性正好表明秦州本地屯地充足和秦州位置的关键。相比较巩昌卫,巩昌卫的屯地就分布于巩昌府所辖的各个州县,就连秦州卫所在的秦州,都有巩昌卫的屯田。[24]367

根据史料记载,秦州卫的屯田大致保持在二千二百余顷到两千四百余顷之间。嘉靖《陕西通志》记载:“秦州有屯地二千四百六十二顷九十九亩八厘。”[25]1869这与同一时期《全陕政要》的记载一致。[8]840《万历会计录》记载:“秦州卫屯地二千三百六拾五顷一十三亩八分零。”[26]1246成书于万历中期的《巩昌分属图说》之《秦州并卫图说》记载有屯田二千二百四十余顷,还有荒田共一百八十顷七十五亩[16]120,也就是两千四百余顷,这与康熙初年所统计的数字大约相同。康熙《巩昌府志》记载:“(秦州)接收秦州卫原额屯地二千四百九十四顷八十三亩九分二厘六毫二丝一忽七微。”[24]360清初,陆续将卫所的屯地归并到州县,原来属于秦州卫的屯地也被州县所接收。

明代秦州卫的屯田比较集中,且长期保持在二千二百余顷到两千四百余顷,屯地基本没有被兼并,这可能与巩昌兵备道与陇右分巡道位于秦州,方便经营有关。而秦州卫的屯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秦州区与麦积区,这一带渭河流经,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便于屯田,并且远离边境,免受“番虏”的侵掠,是西北边镇粮草供给的主要地方之一。

五、秦州卫城

“陇以西为州者五,惟秦为最钜。官之所涖,为卫城,环郛而为城者,东西有四,睥睨相属如联珠。”[27]清初宋琬看到的秦州是当时陇山以西最大的城池,并且已经形成四城相连的格局。刘雁翔考证,在明末已经形成了五城,即卫城、州城、子城、西郭城、伏羲城。而关于秦州卫城,他依据胡缵宗《重修秦州卫城楼记》中的记载:“国朝稽古建制,为秦州,为秦州卫,有城隶于卫,卫者,卫也。州曰牧内也,卫曰御外也。”他认为明朝前期秦州有两城,一曰秦州城,一曰秦州卫城。前者主政,后者主军。[28]7明代的秦州存在着行政体制秦州与军事体制秦州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秦州州衙与秦州卫分属两城。顾诚先生指出:“卫、所有的与府、州、县同城分治,但相当数量的卫所是在自己管辖的地面上择地另筑城堡。这种城被称为‘卫城’、‘所城’或‘堡’”。[29]14所以就存在州卫同城或者是不同城的情况。李新贵引用《巩昌分属图说》之《秦州并卫图说》:“秦州城分为五个部分,由东向西依次为东关、秦州秦州卫、中城、西关、伏羲城。”[30]23秦州就是“州卫同城型”,即秦州州衙所在地与秦州卫卫指挥使司所在地属于同一城。那么,在明代秦州四城或者五城相连的格局中,东关(东郭)也就不是秦州卫城。

根据嘉靖《陕西通志》秦州城图1所示,也能说明秦州与秦州卫同属一城,图中秦州卫确实在州城东部,也可以说是州城北部。

图1 嘉靖《陕西通志》中的秦州城图[25]376

万历初期,三边总督石茂华在《毅庵总督陕西奏议》中明确指出“秦州与秦州卫同居一城”。[20]卷2并且根据顺治《秦州志》记载:

秦州卫指挥使司,在州东,洪武初,置守御千户所,廿五年建立卫。中为堂,偏左为经历司;后为后堂,东西为吏舍;前为仪门、为门。镇抚司在中所西,有狱;左所,在卫东;中所,在卫西。咸有厅,有舍门,景泰五年,指挥王达建。七年,指挥吴钟修军器局,在卫西南。[27]442-443

顺治《秦州志》所记载的镇抚司、左所、军器局的位置与嘉靖《陕西通志》秦州城图示基本一致,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秦州与秦州卫同属一城。

其实,胡缵宗《重修秦州卫城楼记》在后面写到当秦州卫城楼修成后,“郡之人佥曰:‘美哉,奂哉,视昔丽哉’。卫之人佥曰:‘美哉,轮哉,视今壮哉’”。[7]348很显然,这次城楼的修建,不仅受到“卫人”赞赏,还受到了“郡人”称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秦州百姓与秦州卫军民同居一城。根据张萍对《重修秦州卫城楼记》的解读,秦州作为州卫同城的城镇,它的城池是“隶于卫”,也就是归秦州卫管理,城池的修建也由卫所的官员负责[31]110,这是可以确定的。总体而言,明代的秦州虽然四城或五城相连,但秦州与秦州卫同属一城,秦州卫位于主城东部。

六、秦州卫的“番族”

秦州卫地处西北,辖境内有大量“番族”。唐宝应年间(762~763),秦州被吐蕃占领,直到唐宣宗时期才得以收复,在沦陷的八十余年里,这一带有大量的“番人”迁入。北宋建立初期,名将曹玮经略秦州,着力解决“番族”问题。明朝建立后,朝廷设立秦州卫,移民戍边,“番族”比重逐渐减少。秦州卫在明前期拥有与岷州卫、洮州卫等“西番诸卫”一样管理“番族”的职责,秦州茶马司的设立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直到成化时期,巡抚都御史马文升依然看到“秦州地僻,番汉杂处,犷悍难治”[11],说明“番族”在这一地区依然有相当势力。而在《中国藏族部落》一书中就记载有明代“秦州卫三十九族”。[32]634-635

实际上,秦州卫的“番族”,基本上源于明代的阶州,包括阶州守御千户所和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其中文县“番族”占了很大部分,而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隶属于陕西都司[4]651,阶州守御千户所在嘉靖中期之后也归陕西都司管辖,所谓的“秦州卫三十九族”事实上大部分不属于秦州卫管理。并且在成化之后,《明实录》中不再见有秦州卫“番族”的记载。

明前期为了笼络“番人”,给予他们很大的优惠,一些“番僧”、土官还被准许来朝进贡,马匹则是最主要的贡物,此外还有“方物”、佛像等。明王朝为了彰显大国威望,会赏赐他们彩币、绢、钞等。隶属于秦州卫的“番僧”、土官也前来朝贡,集中在永乐到成化时期。《明实录》中明确记载有秦州卫“番人”“番僧”、土官前来朝贡的情况(见表1)。

表1 《明实录》中记载秦州卫“番人”“番僧”、土官朝贡表

成书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边政考》记载,“番族”分为甘肃(包括西宁、河州)、洮岷阶文(包括归德)和西固城这三个地区[34]462,不见秦州卫的“番族”。这说明了嘉靖中叶秦州卫所直辖的地区“番族”已经构不成势力,也可能是这些“番族”已经融入当地或迁往别处。

七、结语

洪武十五年设立的秦州卫,管辖着今天水南部与东部、陇南部分地区,而其核心管控区域仍然是今天水市的秦州区和麦积区。并且在今秦州区、麦积区形成了秦州卫家族,如胡氏家族与坚氏家族,胡氏家族先祖是从征的军户,留屯于秦州卫,世居马跑泉,明清以来胡氏家族涌现出众多人才。秦州卫坚氏家族作为归附的蒙古人,世袭秦州卫千户,后来融入当地[35]20,现在天水有坚家河、坚家山等地名。秦州卫家族见证了明代以来当地的发展,并对区域社会文化产生较大影响。秦州卫作为明代西北边卫之一,连接着关中与陇右两大区域,在制约“番虏”、调兵戍边、屯田供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秦州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两个张三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杜甫秦州咏物诗
秦州是姜堰高新区 “四通八助”奏响企业发展最强音
浅论杜甫辞官西走之原因
天水秦州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杜甫秦州行踪简述
秦州仕女图
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