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全程式训练模式探索
2022-12-22杨小敏王睿颖
杨小敏,张 琳,王睿颖
(天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OBE指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OBE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采用反向设计原则,以学生完成该课程时应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为了提升培养质量,使大学历史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符合当代社会的人才素养需求,尤其是切合新形势下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能力素养的诸多新要求,教学实践全程式训练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实践集中于在校学习收尾期的惯例和过度依赖“教育实习”的状况,将教学实践贯穿于大学四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性改进”的先进教育理念,以培养“入职即教师”的优秀毕业生。这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
一、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全程式训练模式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重要性
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教师队伍质量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基础教育事关国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中小学教师质量关乎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1]是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紧迫性
适应时代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指出,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年6月23日)指出:“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3]“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3]显然,这些意见对专门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高校提出了高标准。宋永成老师在《大胆创新迎接挑战——免费师范生和卓越教师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刍议》中讲到,从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看,当前国内正在推行的中学新课改对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学课改也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4]101-102而现实是,高校的师范生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学教育的要求,需要在多方面改进。
二、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全程式训练模式的特点和开展条件
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全程式训练模式的特点,概括起来是三个方面:一是全学段,即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中,教师每学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试讲、讨论,进行教学实践;二是课内外,即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备课试讲。三是校内外,即学生在学校和实习基地都可以进行试讲实践和教育实习。做到这三方面,学生毕业入职后,就可以很快成长为一名能够教书育人的合格教师。
教学实践是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阶段。教学实践全程式训练模式将教学实践环节在大学教育的各年级展开,不仅增加了学生教学实践课时,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在进入教育实习环节后,通过检验再提高,从而适应新时代中学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历史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主要来源,历史教育专业实行教学实践全程式训练模式,是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的必然选择,也适应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教育实践环节所面临的新挑战。
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全程式训练模式的开展,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需要在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处理好夯实历史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关系的基础上展开,需要专业课和教学法任课教师有意识地主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践,将其作为常规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还需要学生课内外积极配合实践活动。
(一)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合理的课程设置
历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有明确的预期。如天水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国家和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立足陇东南、服务甘肃、辐射全国,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富有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中学课程改革需求,在中学及教育培训机构从事历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骨干师资。对毕业生教学能力的具体要求是:针对中学生学科认知特点,准确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点,把握学情,分析教材,初步掌握重难点教学策略,独立设计教学,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知识组织教学,适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变革,具有较好的历史教学和教研能力。该方案针对培养目标体现了对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对于历史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多面,因此,历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夯实历史知识和完成教学实践两方面。以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在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和教学实践课设置分别占培养方案总课时的44%和30%。其中与教学实践相关的课程有历史教育类课程,如中学历史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课例评析、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学历史名师名课评介等;有教育理论类的教育学、心理学;有教育技能训练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三字一话”基本功训练;有学科教育类的历史教学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技能训练,有教育实践的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这些课程设置在第三、第四、第五各学期,与历史专业课程大体同时进行。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基本涉及了教学实践类课程,所以在历史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教学时,适当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是可行的。教育实践安排在第六学期,占9个学分,144个学时,属于巩固提升阶段。
(二)教师的主动组织和学生的积极配合
不论是历史教育专业课任课教师还是教学法任课教师,都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专业课任课教师,要意识到教学实践和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是教学法老师的事,而且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提早安排好教学,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试讲,学生要及早备课,准备充足。为了不影响教师上课进度并给更多学生试讲机会,学生试讲尽量安排微课形式,以15~20分钟为宜。
教学实践除了教师的主动组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职业综合性要求极高,学生及早进入教学实践,能较为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极大不同,感受和适应这种氛围,对学生成长极为重要。绝大多数学生第一次讲课都会紧张,甚至大脑一片空白,要么平铺直叙,没有重点;要么语速越来越快,一节课的内容半节课就讲完;要么备的课内容太多讲不完,或者多媒体课件页数太多,不断翻课件、念课件,听课的人看不清、听不懂。甚至出现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备课,或者投机取巧,直接用别人的课件。这些现象对于初登讲台的教师是在所难免的。所以,通过训练打磨使学生尽早经历这个阶段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多次的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能够使学生尽快适应教师角色,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把控上课时间和节奏,在备课过程中充分思考教材内容的组合、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难点的策略。而且在备课讲课的不断重复和改进中,学生讲课效果会越来越好,教态会越来越自然,自信心自然不断提高。本人在中国古代史多年教学实践中,多次组织学生试讲,有些学生通过试讲脱颖而出,表现优异,不仅在学校教学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而且参加西北地区教学大赛获奖。近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一段时间采取线上授课,但仍然有学生主动提出要试讲,而且试讲效果很好。学生在其试讲心得中写道:“现在大学期间,我向老师争取了一次讲课的机会,讲的是《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为了备好大学课程,我备课就用了一个月,最后效果也挺好的,老师也给予了肯定。”从很多学生试讲后的总结也可以看出,尽管试讲中会存在心理紧张、知识面不广、互动少、探究性不够等问题,但正是这样的试讲过程让他们能够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后予以补足,下次的试讲效果就会更好。因此,教学实践不仅需要老师精心组织安排,更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实践。
三、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全程式训练模式对师生的要求
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全程式训练模式要开展得好,取得好的效果,真正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具体的要求。
(一)学校和教师要培养历史教育专业学生对教育和历史教师职业的热情
教育是国家、民族发展的保障,教育要靠教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把它当事业来干,才能在教书育人方面下功夫、出成绩。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5]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道:“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6]“三尺讲台系国运”,讲的就是教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的重要性。作为职前教师的学生,学校要尽早培育他们对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热情,使其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李晓风老师《关于中学历史教师的历史学科专业素养》写道:“有了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有了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的热爱与兴趣,就会投入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和探究中去,终生不辍的学习和探究。”[4]24事实上,学校和教师对这方面的认识和重视还不够,对学生的培养也不够。一些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并没有自觉当教师的意识,教师职业是其职业选项之一而不是唯一,甚至是最后的备选项。李晓风老师写道:“一些年轻的历史老师,很多人坦诚地说,在上大学的时候对于历史没什么兴趣,他们在对于历史的兴趣是到了工作岗位后才形成的,甚至,不少人到了工作岗位也仅仅将此视为一份工作,没有真正的形成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这种状况应该是高等学校的教师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4]23周云老师在《从中学教育教学实际看历史教师的素养》中写道:“如果一个历史教师对历史学没有兴趣,而是迫于无奈成为历史教师,那么他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态度与投入也不会太高。笔者……曾不止一次碰到实习生不愿备课、不愿上课的情况,究其原因,是他们根本不愿意做中学历史教师,只是迫于学校的规定被迫来中学实习而已。”[4]89调研中有毕业生说:“作为教师的理念、信念、热情,这些平时讲的比较少。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没有真正踏上三尺讲台走进课堂之前,其实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都没想过以后当老师,当老师多作为最后的退路。说实话,虽然我们是历史学师范类专业,但实习前的我心里一直没有‘我是师范人’这样的概念。对教师职业很多同学都对此毫无热情,只会觉得身心疲惫。”作为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不喜欢当教师,对教师职业缺乏热爱,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影响之外,正如这位学生所说,学校、学院、教师在这方面的重视不够,对学生平时培养教育不够,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确立起做教师职业的兴趣。侯桂红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师的关键能力及培养略论》中认为,相较给中学历史教师传授具体且难以穷尽的知识与技能而言,引导教师清晰地认识自己,培养其积极的自我观和强烈的教师身份认同,显得更为关键与重要。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教师教育应发展师范生的人本主义信念和性情取向,应该健全师范生的自我观,并培养能够自我实现的教师。[4]55-56所以,师范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教师职业信念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培训、请优秀教师现身说法等形式,让“我是师范人”的信念入脑入心,任课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和其他活动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热情,以及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上热爱教师职业的道路。本人的学生曾在《做有专业情怀的历史教师——备课有感》中写道:
我深感自己虽然是师范生,但在教学应用方面的能力却十分有限。我本着锻炼自己的初衷,毛遂自荐,从杨老师那里争取到了讲《唐代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我需要做足准备,好好备课。我的高中历史老师是一名教学名师,他的课很吸引我。让我痴迷的,不是因为他知识点讲的有多好,而是因为他能够把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和内部之间的联系由浅入深给我们分析出来,是那种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他总能给我一种豁然开朗般的感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想效仿他。……在备课过程中,经常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相信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去备课,最终的归宿会更好。……在讲课过程中,我也有思维卡顿的时刻。我深感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的有限,今后会多读历史专著,努力给大家带来更有历史深度,更具历史温度的好课程。
这就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的认知。这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感言,如果仅从文字角度看,也许并不成熟,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和影响。
(二)历史教育专业课教师要培养学生扎实准确的历史知识,关注中学历史教学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道:“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5]“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5]周云老师认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少应包括三个部分,即扎实的学识、娴熟的技能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她说: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首先一定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史学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与中学教育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次,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还特别需要娴熟的技能。需要及时关注史学研究动态,了解相应研究成果,及时体现、运用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不断学习与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的不同领域的新知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4]91李晓风老师指出了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陈旧。从实际教学中看,现行教材中采用的一些比较新的学术观点,令部分历史教师感到陌生,不能够正确把握和阐释。有些历史教师接触到一点新的史学论述,没有分辨妥当与否,就把它用于教学,使授课出现一些学术性的甚至政治性的问题。这就是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和学术思考能力。第二,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欠缺。教师了解的历史问题大体限于教材上涉及的问题,教材上没有的就不甚了了。第三,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不准确。教学中很多东西讲得似是而非,教师并没有通过研读相关论著或史料去研究相关历史问题,只是依据教材叙述。[4]22-23李月琴老师在《学深为师,品正为范——对师范教育的再思考》中认为,目前的师范教育存在一些瓶颈:一是师范培养体系滞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而大学课程中缺少针对性的设计,以至于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入职后对于中学历史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依然陌生。二是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脱节。三是师范教育的史学专业氛围欠缺。[4]95-97
针对中学历史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以及中学教改的实际,高校应积极应对,改变高校历史教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养需求脱节的痼疾。高校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这是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尽管大学教师各自有研究领域和方向,但在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要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基础知识牢固,在授课时才不会出现常识性错误,对于学术新动态才会有辨析能力。在进行专业知识讲授时,教师要注意大学和中学历史课程的衔接,对于中学已经学过的内容少讲或不讲,而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7]同时,培养学生关注史学领域研究新成果的意识。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尤其是随着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历史学产生了一些学术新成果和新观点,而历史学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学术新成果,注重培养学生对学术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关注新成果、运用新成果的能力。当然,大学历史教师还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自己寻找补充新知识的能力。
专业课教师还要改变教学思路和方法。赵亚夫老师指出:“绝大部分的师范大学还强调‘满足中学需要’,讲得太多,读、写得太少;听得太多,讨论得太少;教科书的知识太多,经典的人文知识太少;关注政治太多,理解文化太少;技术活儿太多,自我思考太少。”[8]他说:“历史教育不能简单地记住什么,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都需要体认,就是给学习者自由思考历史问题和建构历史知识的空间——通过探究过程掌握学习技能和习得‘做历史’的方法,以便体会思的乐趣、体悟做的过程,提升对人类过往行为及经验的理解和评判能力。”[8]张汉林老师在《以理解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一文中提到,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摒弃权威式的灌输,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分享视野,交换思想。他还说,历史教育应以理解为中心。[9]的确,讨论这类上课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符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10]
(三)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法教师要注重提高校内教学实践效果
历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有系列教学法课程,这些课程涉及教学理论、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但往往教学效果与课程设置预期相差甚远。这一现象不仅要求学生而且也要求教学法教师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与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态度不认真有关,也与教师的指导不够有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学校在教师配备上,配齐有历史教学法背景的历史教师,或者聘请一些中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历史教师进行教学法授课,开展教学实践的指导。现有教学法教师要想办法补短板,多去中学一线,深入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校内实践效果。在教师组织学生教学实践时,微课和完整课都要实践,这样对于学生把握备课授课各环节有好处。
其次,要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学生的实施。教师要精心组织,对学生备课上课各环节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严格按要求进行。教师通过考核评价手段让学生对教学实践重视起来,不能让学生觉得教学实践只是完成课程作业。从学生层面来看,态度是第一位的,部分学生对自身专业、能力水平认知不到位,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态度不端正,导致其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尤为缓慢。此外,要引导学生养成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习惯。教材和课程标准是备课上课的依据,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学生一定要把握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内容,这样在教学设计时才会方向明确,才会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教材内容的取舍做到心中有数。
(四)历史教育专业学生要夯实专业知识,重视教学实践和教育实习
1.学生必须认识到历史专业知识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教学自然就会出问题,分析史料就会不准确甚至错误。专业知识不仅要求准确,更要求学生有史学知识的概括能力和史学逻辑,如此才能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梳理起来,便于教学运用。历史专业知识是历史学教学的基础,夯实专业知识是一切教学实践的前提。
2.学生思想上要重视校内外的每一次教学实践。有些学生不重视校内教学法老师安排的试讲,课前准备不充分,不能预先设想教学过程出现的意外状况,如教学设备出问题、教学仪器操作不熟练等,结果站在讲台上心情紧张;有些学生没有角色意识,上课不严肃;有些学生虽然备课扎实,但内容不熟悉,讲课要么结结巴巴,要么念讲稿。学生只把教育基地的实习看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到基地实习要么课时少,要么准备不足,上课出现紧张、卡壳、重难点不突出、不能有效管理课堂和调动学生等一系列问题,教育实习效果往往不理想。只有在校内多讲多练,才能尽快适应基地教育实习中真实的教学场景,教学水平才能正常发挥。
3.学生要及时了解中学历史教改成就,认真设计好每节课,重视教学反思。近些年来,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不论是教育教学的意识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有很大变化,统编历史教材和课标也都有一些新理念和新内容。对于这些变化,学生要及时了解,及早跟进。就教科书的重构而言,要理解重构即再组织,不一定都是结构性重构,更多情况下是理解性重构。就教学设计而言,要以培养历史学科能力为目标,通过设计探究问题、围绕问题提供材料、分析材料得出答案的流程来实现。[11]要知道繁琐的刻意结构化的设计,实际不利于对事实的探究,挤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12]要明确教学的主题、灵魂或线索,“历史教学立意在教学设计中处于首要位置,它通过统领教学目标继而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13]赵亚夫老师指出,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第一要克制自己的表现欲,知道自己的局限性。第二是“教好教科书”,不宜东拉西扯把内容搞得过宽,应让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和掌握教科书内容。教师要尊重教科书的审定结果,教学要体现国家意志。第三是想办法拓展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空间,通过教学类型和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寻找真相的意识,而不是做自以为是的历史解释。[14]像这些教学理念和经验,学生们要不断了解、学习、积累、消化和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学生在教学实践讲完每节课后要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的重要方面。学生既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有经验的中学历史教师学习和请教,也要自己思考一节课的优劣。只有清楚每节课的成功和不足,才会逐步改进,从量变到质变。
四、结语
基于OBE理念的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全程式训练模式紧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发现高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的短板,尤其是紧盯毕业生不能适应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积极探索,注重从学校、历史专业课教师、教学法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入手,找到解决办法,强调学校和教师要及早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历史专业和教师职业的兴趣。历史专业课教师注重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史学研究动态,注重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动向的了解,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引入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内容和方法,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拥有足够的历史专业素养。历史教学法教师要多走入中学,融入中学,了解中学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法相关课程的教学,同时加强对学生校内教学实践的监督和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微课教学、微格教室试讲,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并通过考核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平时训练纳入学业成绩中,使学生重视教学实践。学生要在校内多进行试讲,通过同课异构、学习优质资源课和中学历史教学相关学术讲座,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校外实习基地要放下身段,多听课,多请教,虚心学习,从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处取到真金,尽快实现从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尽早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总之,在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学段、课内外、校内外的全方位教学实践下,入职即教师的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将不再遥远,高校历史教育将为中学输入更多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