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研究

2022-12-10左智娟赵玉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3期
关键词:理论课心理健康思政

林 婵,左智娟,赵玉洁

(云南大学 a.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b.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引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建立就一直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实工作中能够发现,很多心理健康问题或思想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前者包含后者,后者包含前者,且相互影响的现象并不少见。当前,二者融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以往研究成果大多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研究关注的重心还是前者,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且最终落脚于后者的研究却极少。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为其发展提供了诸多支持。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理论及政策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育人理念与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存在较高的互通融合度,从课程思政视域出发,探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蕴含的育人因素,有利于促进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为二者的融合提供新的实践思路。本研究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础

(一)二者彼此独立,又相互交叉

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群体有目的有组织的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去影响其组织成员,使其形成符合群体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个体消除和预防心理困扰,促进其心理素质提升、个人潜能实现的教育活动[2]。从概念可以看出,二者的工作内容、研究对象不一样,彼此独立;二者理论基础不同,但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理论的灌输,蕴含大量的说教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个体的体验,教育的方式更灵活。二者工作方法不同,但需要相互借鉴,且彼此在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典型案例教育等方面是共通的。

二者的最终教育目标、教育主体一致,两种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对人的启发性和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性,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3]。二者的教育对象均是大学生,大学生这一客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是一致的,且依托的重要教育主体均是学校。二者在工作内容、方法、理念及理论基础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在育人对象、育人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二者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为彼此的融合提供了基础。

(二)二者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大部分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项经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责任闭合化取向,以及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阻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化、复杂化,心理困扰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仅仅依靠专职人员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心理服务需求。当前,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交织,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力量和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员育人层面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取得丰富的成果,但由于说教色彩、灌输痕迹等表现过浓,对学生的个体主观感受、合理的权利诉求方面关注不够,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信服度,对理论上的信服度不强,就会影响其对实践的信心[4]。理论成果的发展没有真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之间的融合,理论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脱节,通过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率有所改善,但入脑入心、获得感提升等方面仍然不乐观。这一现象折射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需继续强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但涉及人际困扰、心理压力、情绪失调等心理困扰,还涉及理想、意志、道德、生涯规划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不再是干预和疏导为主,而是转向预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构筑[5];但由于人力资源的有限,当前仍以干预为主,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能够拓宽心理教育服务范围,转变心理教育责任危机干预的取向,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价值体验,教育方式更加柔和、灵活等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有益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此,二者融合对破解彼此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有积极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融入实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及目标

本研究以笔者所在高校必修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该门课程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设置11个课程主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自我意识与自我塑造、人格发展与心理成长、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恋爱与性心理、情绪管理与调适、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学习心理及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意义及危机心理应对,目的是通过课堂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其自我成长、心理发展做好准备。本研究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求及本校课程设置情况,深入挖掘该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选取五个思政元素融入不同主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融入案例

案例1:在《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章节,引入健康中国行动中关于个人和家庭层面的健康促进行动、社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供何种心理健康支持等内容,分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有关良好社会心态建设的理念,让学生领会最新的政策精神,获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资源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自我的身心健康与国家层面社会心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健康中国行动及社会治理过程中,体会小我发展与大我的关系,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验。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增强其心理素质提升的信心,意识到个人健康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发展的紧密关系;提升其安全感、归属感,掌握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为维护自我心理健康做好准备。

案例2:在《大学自我意识与塑造》章节融入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内容,通过雨课堂发布课堂作业“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自我意识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并交流心得体验。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分享,有学生认为自我与他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有学生认为自我健康能够影响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民族的强大也影响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还有学生认为在这样的讨论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利于激发其实现理想自我的动力。其目标是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引导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案例3: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成长》章节,讲授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时,融入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讲授孔子思想中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在健全人格发展过程中如何吸收和借鉴君子人格思想的精华。鼓励学生讨论健全人格特征蕴含的内容与本土文化所倡导的人格思想的高度契合点,思考该思想对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质的启示。其目标是为激发新时代青年实现理想人格的信心,人格理论主要起源于西方,引入本土文化中的人格思想、让教学更具有亲和力,更符合学生实际。

案例4: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章节中,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讲授人际关系,包括自我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意识到人与自身的关系强调身心和谐,人与人的关系强调友善、诚信友爱、理解宽容,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仁爱乐群、和衷共济,并强调该理念正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引入儒家的“和合”思想、引导学生意识到“和合”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是形成和谐社会的关键。鼓励学生讨论上述思想对人际交往有何启示。其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和”思想的融入,为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指导,鼓励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案例5:在《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章节中通过案例的形式分享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故事,通过雨课堂展示二人书信往来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革命时期的爱情有什么样的特点;讨论当下爱情有何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爱情观发生了什么变化;自己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讨论后有学生反馈被书信内容震撼感动,觉得革命者的爱情简单、理想同行,是美好爱情的样子;有学生认为这样的爱情是崇高的,勉励自己想要去遇见、创造美好的爱情。其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融入效果评估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选取笔者授课的A、B两个班级,其中A班为实验组,在教学中融入上述五个思政元素;B班为非实验组,授课按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和教学安排授课,其他教师授课的C班为对照组。在期末课程结束时,采用自编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问卷及李虹、梅锦荣修订的一般健康问卷(GHQ-20),对A、B、C三个班级学生进行测试,测量其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情况及心理健康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问卷共25道题,由认知获得、情感获得、积极行为获得三个分量表组成,量表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越强;GHQ-20共20道题目,由自我肯定、忧郁、焦虑三个维度组成,答案为“是”计1分,“否”计0分,其中自我肯定维度反向计分,量表总分越低代表心理健康水平越高[6]。本研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问卷及GHQ-20问卷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8、0.982。

使用SPSS 23.0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进行单因素ANOVA检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融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获得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水平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均值存在差异。课程思政融入组在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上的均值高于非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一般健康问卷上的均值低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研究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引入的思政元素互动反馈积极,且采用问卷测量的结果也显示,不同班级学生在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一般健康问卷上的均值存在差异,可见课程思政的融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因为课程思政的融入并未形成常态化,只是其中几个章节中涉及;二是授课学生为大一新生,而大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是少部分课程,其还未完成系统的学习,本研究中测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存在局限性,样本的覆盖范围存在一定局限;三是自编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虽然在前期的编制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还未广泛推广和使用。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融入进行了浅显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良好的互动体验,借助心理健康课灵活、轻松的气氛,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受教育客体的主观体验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思政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课程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要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还需要继续探索其他融合的路径,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理论课心理健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