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ICT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2022-12-22夏林中
夏林中,梁 晨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与通信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引言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数字化程度和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世界上主要经济体通过国家战略抢占未来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制高点。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国家已经成为全球共识。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 推动社会数字革命的基础技术,培养ICT领域的创新人才是我国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占领发展制高点的关键。
面对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国内一些专家与学者对如何提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李明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实践了成果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证明该方式开发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竞争力[1]。刘伟以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成果导向,引入分层递阶理论,建立了一套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2]。白雪宁将TRIZ创新理论融入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并开展了四年“课堂教学+协会活动”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并得到了行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3]。
基于创新人才研究现状及ICT领域创新人才的需求,本文分析了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创新教育相关要素,结合先行示范区ICT产业实际和高职教育现状提出了多元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高职院校ICT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建议。
一、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成长环境、心理因素、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等。由于家庭环境不同,造就了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特质,有些特质能够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些特质会阻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因此,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成长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二)教育理念与制度因素
创新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中还未形成广泛共识,很多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尤其在ICT领域,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无法适应ICT人才生态。为此,在高职院校中普及创新教育理念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ICT产业发展的需要。有了好的创新教育理念,还需要制定配套的制度与机制来保证创新教育理念的落地与执行。
(三)环境因素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除了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高职院校培养环境、社会环境及行业环境的影响。良好环境的营造对创新人才培养非常重要,这需要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和出口系统化解决问题。学生也只有身处良好的创新氛围中,才会更愿意参与到竞争活动中,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要素
创新教育是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在实践中,以TRIZ创新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导师和创新课程为支撑,以科技协会、俱乐部和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为方法,可以很好地完成创新教育的内涵要求。
(一)TRIZ创新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TRIZ理论以来,国内大量学者对于创造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在2008年,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行TRIZ创新方法的工作任务。目前,TRIZ理论已成为相对成熟的理论系统,是现在世界上创新的最好手段,理论界将其视作“神奇的点金术”[4]。TRIZ理论是从众多领域的专利中提取出的一般规律,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其必定要有针对性,有各领域的特色。
(二)创新课程体系
要做好ICT领域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首要任务是开发适合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首先,紧跟“云、大、物、智”的产业前沿制定ICT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其次,将当前应用最广泛且得到一致认可的TRIZ理论的40条创新原理及TRIZ问题模型和解法按难度层级进行分类;再次,将分类好的40条创新原理及TRIZ问题模型和解法融入ICT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发挥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创新导师培养
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有创新能力强的导师,持续提升导师创新能力则是必然要求[5]。首先,需要制定合理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指引和督促教师有意识地参加创新研讨、学术学习、自我深造等活动,促进导师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其次,需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教师争做创新导师的良好氛围。再次,建立学校创新导师和企业一线专家交叉指导机制,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上形成互补。
(四)科技协会及俱乐部
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学习组织方式。高职院校应以科技协会、俱乐部等群团组织作为载体,并吸纳ICT领域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一线工程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专业学习和专业创新的科技活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为广大学生架起科技文化与专业知识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科技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在ICT技术快速迭代演进及ICT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ICT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即需要更多的复合创新型高技能ICT人才。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传统单一、教学实践缺乏企业平台支撑等原因,仅凭高职院校本身的力量和资源来培养此类ICT人才是不够的。为此,需要依托政府政策扶持引导行企校协同培养ICT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对于ICT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已是刻不容缓。
(六)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专业特点及专业相关的生产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突出操作技能为重点的有组织的中高职竞赛活动。技能大赛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与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结合。ICT领域的技能大赛内容与专业课程的结合非常紧密,参加技能大赛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大赛训练目标也能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
三、多元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基于当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分析、创新教育要素分析及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影响,需要秉持“国家所向、产业所需、院校所能”的理念,创新教育方法,融入TRIZ创新理论,建立ICT领域创新课程体系,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多元(政、校、行、企)协同培养ICT领域创新人才,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创新人才支撑。
(一)构建多元协同主体
在ICT技术快速迭代演进及ICT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ICT产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ICT产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快速适应新业态的能力,以及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快速落地的强大执行力,还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明显滞后于ICT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ICT新业态对于人才的要求。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ICT产业发展速度;其次,高职院校的实践环境从规划、设计、预算、建设、验收到投入使用,大约需要两年的时间,而两年的时间足以让ICT产业的业态和新技术发生很大的变化;再次,高职院校缺乏实际企业创新项目及创新导师。
为此,解决上述矛盾需要引入高职院校外部的力量,即ICT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由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组成多元协同创新产业学院,以多元协同创新产业学院为载体,向政府申请出台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向行业协会实时了解最新创新人才需求规格,向企业寻求创新导师和实际创新项目,“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实现ICT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建立多元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政、校、行、企”多元合作,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建设集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行企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协同创新产业学院。依托多元协同创新产业学院及政府的相关激励政策实践“一融入五转化”的多元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有效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融入”即将TRIZ创新理论融入创新人才培养整个课程体系和实践过程中。ICT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遵循由理论到理实结合的路径来创建,可将TRIZ创新理论的40条创新原理融入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将TRIZ问题模型和解法融入理实结合的课程中。这样的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五转化”分别指:一是将行业和企业的一线工程师转为学校的创新导师。二是将行企脱敏的实际创新项目转化为学校科技俱乐部的实践项目。企业的一些实际项目过了保密期后,可以将其引入科技俱乐部作为学生平时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感受创新项目的实际研发过程。三是将行企的产业实际工作环境转化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创新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还可以促进创新的效率,而产业实际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创新氛围。四是将技能大赛项目转化为专业的课堂教学案例。技能大赛项目是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最好载体,将其转化为教学案例并融入专业课程可以覆盖所有学生。五是将师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产业应用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有价值。
(三)大数据技术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可以量化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挖掘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偏好,教师则可通过数据真正认识每一位学习者,并根据其特点提供准确的、有针对性的创新培养方案。大数据技术凭借其数据跨界整合、跨界流动和跨界挖掘的优势,可以对零散的创新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改善传统落后的教学关系,实现更具个性化的交互,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创建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分为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成果、创新成果转化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创新评价体系主要督促完成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创新技法应用能力—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创新实践活动每周由科技协会和俱乐部承担完成,创新实践成果每个月发布一次,创新成果转化每年开展一次。考核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观测点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并且处在动态优化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
结语
在全球向数字经济时代迈进的关键时期,ICT产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将成为各国能否拿到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这就需要培养大量ICT领域创新人才,从而确保我国处于数字经济时代发展前列。经过详细分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创新教育关键要素,本文提出构建“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创新产业学院,依托多元协同创新产业学院实践“一融入五转化”的多元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大数据技术赋能ICT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并创建可动态调整的考核评价体系,为ICT创新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最终实现高职院校ICT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