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学理论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2-12-10赵蕊
赵 蕊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引言
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测绘技术的应用。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对测绘类人才的需求,使得测绘成为新工科背景下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技术。以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为核心的高职测绘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养成能力的同时,形成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品德修养、价值认同、国家意识、世界视野,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特点
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测绘知识、理论与技术,为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等提供基础资料与技术保障。要让学生具备从事对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测定和测设的基本职业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地面点确定的理论与方法、水准测量原理、角度测量原理、距离测量原理、误差传播原理、导线测量的原理与方法、施工放样方法、大比例尺地图测绘原理与方法等。因此,本门课程是集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操作性和应用多样性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应用测绘资料与测量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建筑工程测量的工程技术特性使得教学内容实践操作性强,在理论课后必须配合仪器操作、数据处理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实践课操作的内容因各学校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实验仪器、软件配备不同而有所不同。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等专业对测绘类人才的需求,使得测绘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技术。
二、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及实施思路
在管理学理论中,管理包括提出问题、筹划、决策、执行及检查五大环节。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的实施,也可将管理学理论融入其中,如图1所示。实施思路包括七个步骤,即明确目标、组建团队、提升教师思政水平、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研发与课程思政相配套的教材、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完善评价体系,分别对应了管理的五大环节。其中组建团队、提升教师思政水平、深挖思政元素共同组成筹划阶段。
图1 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及实施思路
三、课程思政体系实施步骤
(一)明确目标
专业课不仅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将价值观引领贯穿育人的全过程。自然科学课程也具有价值属性,它们往往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以培育科学共同体的文化观念为抓手,实现育人目标[3]。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对基础测绘而言,是面对新形势、针对新需求、适应新环境、应用新技术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4],测绘“十四五”规划着力落实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服务的职责,从新的战略部署出发,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任务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5]。
建筑工程测量是高职教育中重要的专业课,肩负着培养工程领域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课程思政为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提供了正确价值引领,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养成能力的同时,形成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品德修养、价值认同、国家意识、世界视野。
(二)组建团队
由建筑工程测量专业教师牵头,整合思政教师、企业一线专家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支撑的良性互动教学团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6]。
(三)提升教师思政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多学科、跨学科的复合思维,对课程思政的意义、使命和责任,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整体治理、建设发展思路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是抓手,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是关键。时代在发展,理论在更新,理念在创新,教师的教学过程更需要丰富和调整思政元素,增添新的知识内容,以新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和立德树人的任务。
(四)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针对建筑工程测量的课程特点和职业要求,在融入课程思政时应该侧重于爱国情怀、国家发展战略、诚信守法、工匠精神、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五)研发与课程思政相配套的教材
测绘理论和方法技术不断革新,测绘类仪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内涵不断融入课堂教学;但教材的编写却不能适应时代与行业的发展,教材的更新远远落后于测绘新理论、新仪器、新技术的发展和思政元素的融入,因此,有必要研发适应时代发展的配套教材。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开发,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提炼贴切有效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设计,制定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后形成校本教材,直至对外推广出版正规教材[7]。
(六)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改革,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层面,才是真正进入了教育改革的深水区[8]。因此,课程思政作为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将课程思政充分融入课堂才是对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落实。
教学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导向,创建合理的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授人以鱼,聊解一时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不尽。例如通过对港珠澳大桥、高铁、地铁等超级工程项目进行分析,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于测绘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工程测量在超级工程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多方发掘并引导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兴趣点和方法论。例如通过观看和讲解港珠澳大桥、高铁、地铁等超级工程项目,实现学生对测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观看《榜样3》、珠峰高程测量等视频,引发学生对高程测量的兴趣,再将高程基准、高程系统、高程测量方法等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加深对高程控制测量的理解;通过讲解“为什么要采用多种方法结合来进行珠峰高程测量”这个问题来促使学生对不同高程测量方法的优劣和适用性进行思考和总结[9]。结合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等国内顶尖技术,设定讨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开展头脑风暴,撰写总结报告,丰富课堂活动。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技能大赛冠军潘鹏飞为人物案例,让学生了解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的故事,从而深刻体会将来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合理布置学生的课外作业,通过录制讨论视频、交流个人心得体会、绘制手抄报、策划改良仪器设备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10]。
(七)完善评价体系
如何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评判是一个重要问题,应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一堂优秀的课程思政专业课需要做到政治方向正确、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并且具有有效性。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使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11]。
四、课程思政的实践
选取《建筑工程测量》中《地形图测绘》地形图的基础知识为教学案例,以爱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精神为思政元素,以我国西部测图工程1∶5万地形图的新闻资讯、测绘行业领军人物张继贤、航拍中国纪录片中地形地貌的视频等为思政载体,在进行地形图基础知识的教学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途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关注行业前沿理论成果、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等育人目标。
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情景再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等生命禁区的地形地貌相关视频原材料、测绘新闻资讯,并自己动手制作微视频,感悟中国测绘人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职业使命感,增加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课中让学生自己讲述制作视频的感悟。在课程结束时,再次向学生传递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图2 地形图的基础知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结语
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9,12]。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和贯穿于建筑工程测量课堂内外,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落实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能够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互融共进,着力培养和引导青年学生提高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职业领域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术型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