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肌肉运动, 用身体歌唱
—— 意大利声乐教育家米凯拉·斯布拉蒂教授教学理念谈
2022-12-08樊霞
樊 霞
米凯拉·斯布拉蒂(Michela Sburlati)教授来自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学院之一——意大利罗马音乐学院(建立于1585年,世界音乐学院QS排名第30位)。作为著名歌唱家,米凯拉曾多次与世界级指挥家、歌唱家合作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歌剧舞台。在2018年最新出版的《歌剧的王国》一书中记载了意大利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43位歌唱家,米凯拉教授名列其中。
作为颇具影响力的声乐教育家,米凯拉教授除了对意大利歌剧、德奥歌剧、艺术歌曲有着高深的理解外,还对意大利古典美声唱法的教学有着独特的剖析和诠释。近年来,她曾多次与上海周小燕歌剧中心合作,连续多年出任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的外聘教授,得到了业内广大专家及师生的高度认可。
2015年5月,米凯拉教授应邀首次走进河南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省内外多所高校声乐界同人前来观摩学习,引起强烈反响。此后,在河南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音乐学院副院长、外专项目负责人韩梅教授的积极推动下,2015至2020年音乐学院与米凯拉教授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愉快合作。与此同时,在米凯拉教授与河南大学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河南大学意大利艺术研究中心,并以意大利艺术研究中心为平台,理论研究、声乐教学、舞台实践齐头并进,对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相关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演唱及歌剧表演方向学科建设的横向发展和纵向深入,争创建设一流特色学科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机理与技巧结合
“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①音乐学家王次炤先生如此说过。从学术意义上看,音乐艺术是一门学科,它需要对实践者不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特别是一些超越常规的经验和感受。众所周知,声乐的教学体系,从古至今都是非常抽象的,大多运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而米凯拉教授的教学理论体系却非常的具体和生动。米凯拉教授来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学时,从技术层面出发,以音乐专业师生极少涉及的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的角度切入,让学习声乐的师生们知道学习声乐必须清楚且具体地了解人体的生理构造和歌唱机理,并用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的教学资料让我们观察如何科学、正确地把身体作为“乐器”,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进行“演奏”,引领教师对声乐艺术进行科学研究的路径,激发了广大师生浓厚的兴趣。
(一)生动的教学
还记得米凯拉教授第一次来到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交流和教学时,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生动的教学图片和视频,从多个角度直观地讲解歌唱发声的机理与技巧,使我们更加明确如何在歌唱中科学地运用歌唱机理,如何更好地运用自己的身体。除了大量的影像、图片、动画教学之外,在这五年的声乐教学和交流中,米凯拉教授会借助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教具让我们感受如何获得更有力的呼吸支持,包括坐在椅子上、趴在垫子上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让我们感知在不同体位下呼吸机能的运用和调节。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训练是坐在椅子上的呼吸和发声练习(见图1)。这个练习完整的过程是:让练习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放松抓住椅子扶手,主动地呼气,随即弯腰俯身,再主动地深吸气,此时要感受肩膀的放松、横膈膜的运动、胸腔的扩张及背部的起伏。然后,手拉椅子扶手缓缓起身,同时注意腰、腹、胸、背部肌肉的运动感,把吸进来的气息慢慢呼出去,如此循环往复,可以让歌唱者体会胸腹联合式的深呼吸,这种呼吸方法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深呼吸时自己横膈膜的运动和身体的变化。“演唱艺术实践证明,演唱技巧首先取决于对气息的控制,只有掌握对气息的控制能力,才能使气、字、音结合为一体,形成高、中、低音区声音统一,从而使演唱能够担负起情感表达的重任。”②也正因此,米凯拉教授第一次来就给我们带来了她一直致力研究的意大利古典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帮助歌者建立良好的气息支持,她强调横膈膜的作用及其他相关呼吸肌肉群的整体运动。所有吸气肌中最重要的是横膈膜,它是人体中最强有力的肌肉之一,位于胸廓、肺叶的底部,是连接肺部和腹部肌肉运动的部位。横膈膜为一向上膨隆的扁薄阔肌,呈穹隆形。当我们吸气时,横膈膜收缩,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部扩张容量增加;呼气时,横膈膜放松,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肺部收缩容量减小。同时,膈肌(横膈膜)还可以和腹肌的收缩共同作用,产生腹压,促进歌唱时气息的流动,更好地推动声音。在整个的呼吸运动中,米凯拉教授特别强调横膈膜的积极主动以及腹腔脏器(胃和肝)的柔软、放松,以免膈肌和腹壁变硬影响气息的流动,造成歌唱时声音僵硬。经过米凯拉教授多次的讲解和训练以后,我对于歌唱的呼吸有了更深的体会,歌唱时气息的运用也更加自如。
图1
(二)形象的比喻
米凯拉教授的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第一次来时讲解呼吸方法、强调横膈膜的运用,到后来传授一系列从呼吸到发声时整个肌肉链的运用和全身的协调运动,然后强调稳定的喉头位置和共鸣腔体——通过深层次的解析,形象的比喻,再从技术层面把歌唱方法的运用具体到身体的部位、组织,让肌肉运动,指导我们用身体来歌唱。每位上课的教师、学生都有明显提高,使声乐教学走上更直观、具体、科学的良性循环的道路。
在米凯拉教授的大师班上,对于一些复杂的歌唱机理与技巧,她常常会在教学中运用很多形象的比喻进行更具体生动的讲解,令我印象深刻。
米凯拉教授把歌唱的通道比喻成字母“Y”,我们可以想象“Y”的形状就是人体在歌唱时应该建立起的歌唱通道的形态,字母的上半部分就是声音传送的腔体,下半部分好似气息支持的管道,中间的结合点就是我们人体乐器的声源——声带。由“Y”的形状,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歌唱通道中下面气息的支持、中间喉头的安放和声门的闭合,以及上面共鸣的打开形态。那么,在这种形态下,我们就可以想象和感知在歌唱中声音的运行和流动,更好地把握气息的支持、喉头的安放与共鸣的位置,既形象又生动。
在讲解呼吸运动时,米凯拉教授把横膈膜的运动比作水母的运动形态。在授课中,她常常会教学员们“把手放在横膈膜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手放在腹肌上,靠近上部,即肋骨在前面拱起的地方。这个区域称为腹上部,它是便于感觉横膈膜运动的地方”③。由于呼吸时横膈膜和腹肌需要收缩和扩张,为了避免它们收缩和扩张时给胸部和腹部造成过多的压力导致肌肉紧张,影响气息的流动,导致声音僵硬,米凯拉教授就会启发大家张开双手,使用大拇指根部抵住胸骨底部,模仿水母运动,告诉师生们呼吸运动时既要积极又要放松的状态,从而避免在歌唱时呼吸器官的肌肉失去弹性造成声音僵硬。“只有有了一个永远活跃的、有弹性肌肉的作用的形式,呼吸才有可能流动,声音才可能共鸣。”④米凯拉教授用“像水母一样的运动”比喻横膈膜的运动状态生动形象,让我们深刻领会了歌唱呼吸运动状态并能行之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歌唱中。
通过米凯拉教授连续几年专业的指导和独特的训练,使每个参加学习的人对意大利古典“美声”的歌唱技术和方法有了全新的理解,对于歌唱机理与技巧的结合运用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图2 米凯拉教授指导学员趴在垫子上进行呼吸和发声训练
二、教学与实践并重
米凯拉教授的大师班授课采取集中讲座的形式,主要面向声乐教师及部分声乐方向研究生。除了前期一系列的歌唱技术技巧训练之外,在具体的教学中,米凯拉教授还注重歌词的朗读、字音的准确、与钢琴伴奏的配合,并对中外歌剧片段的演唱表演进行深层次教学指导和研究。她不但用具体的教学图片和视频告诉师生们如何在歌唱中正确使用身体,充分运用横膈膜的运动帮助歌唱,还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具体声乐作品中每个角色的人物关系、个性,使大家更好地把握角色,从而表现歌剧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内容和感情。
米凯拉教授精通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英语,无论是哪种语言的歌剧还是艺术歌曲,她都有很高深的理解和艺术诠释。在我们的教学研讨中,演唱一首咏叹调之前,米凯拉教授总会先让演唱者讲讲自己对这一唱段和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要求大家带着对作曲家最大的尊重去演绎作品。有一次我演唱了一首德语咏叹调《笑之歌》,当时我按照自己学习的格鲁贝洛娃的版本去演唱,有的地方加了滑音,有的地方改变了速度,米凯拉教授以她极其敏锐的耳朵立刻听出了这些变化。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模仿,以为要模仿大师那样去处理音乐、表现作品。但米凯拉教授告诉我,每个人的嗓音特质不同,她更感兴趣的是我们自己如何演绎角色,而不是听我们模仿哪位歌唱家。此外,在演唱这首《笑之歌》的时候,除了前期对作曲家的认识、对歌剧故事的了解、对人物角色的把握之外,在演唱表演时一定要把自己融入角色中,在舞台上大胆释放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演绎作品。在演唱这首咏叹调的花腔部分时,米凯拉教授和我一起分析角色和场景,启发我在演唱这里时就要想象自己是在“笑”,而不是在“唱”,这样既符合作曲家的创作本意,又表达了人物情感,还突出了自己的演唱特色。经过米凯拉教授精心地指导,最终我在大师班的汇报音乐会上将这首《笑之歌》进行了完美的展示,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这个角色我是第一次饰演,这种颠覆个人形象又发挥自己嗓音特点的舞台实践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自我突破,所以特别感谢米凯拉教授,给了我全新的启发和专业的指导,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质。
米凯拉教授来到河南大学传授意大利古典“美声”歌唱技术方法的同时,对于我们的声乐教学注入了新的理念。米凯拉教授用她专业、科学、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感染着我们每一个参加大师班学习交流的人。她从技术层面深刻剖析了声乐教学和研究体系中歌唱机理和技术的结合,强调歌唱中让横膈膜“沸腾”,注重身体各个部位、组织的协调运动,要求尊重作曲家的创作,发挥自己的声音特性,从艺术层面要求声乐教学和舞台实践的并重。她让我们对声乐教学的认知突破了重感官传导的经验化和形态学的层面,拓展了我们声乐学习的维度。
注 释
①〔美〕威廉·文纳著,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序”部分。
②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页。
③同注①,第41页。
④〔德〕莉莉·雷曼著,汤雪耕、蔡尔和、汤根译《怎样歌唱》,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