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而发的歌唱与律动
—— 玛丽亚·奎南德的合唱指挥艺术与委内瑞拉青少年与儿童乐团体系
2022-12-08赖菁菁
赖菁菁
玛丽亚·奎南德(Maria Guinand)被誉为委内瑞拉“合唱教母”,是一位合唱团和管弦乐队指挥、大学教授、音乐教育家与合唱项目策划人,她与丈夫——委内瑞拉著名作曲家——阿尔贝托·格劳先生(Alberto Grau)在拉丁美洲合唱领域发挥着持续的影响力。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玛丽亚·奎南德教授曾担任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音乐学院院长,国际合唱联盟主席及副主席兼拉丁美洲顾问,是委内瑞拉最知名的DJ合唱团(Chola Cantorum de Venezuela,创立于1957年)的艺术总监与指挥,她还与丈夫共同创立了阿尔贝托·格劳合唱团(Cantoria Alberto Grau,创立于1976年)和西蒙玻利瓦尔大学合唱团(创立于1982年)。这对伉俪还是合唱教育领域的伙伴,他们都是“委内瑞拉青少年与儿童乐团国家体系”(El Sistema)的重要成员,同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一直奔波于保护委内瑞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一线。
玛丽亚·奎南德教授早在2018年就与中国结缘,她曾受邀担任广东省“第八届(深圳)国际合唱大师班”主讲专家,为近500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基层合唱指挥教师讲课。之后,她又受世界青少年合唱协会的邀请,担任“2021世界合唱节”的评委①;今年,她获得了世界青少年艺术家协会25周年暨“2022世界合唱节”的“终身成就奖”。在中国,大家亲切地称这位满头银发、美丽亲切、极富人格魅力的合唱专家为玛丽亚老师。本文将回顾玛丽亚老师在2018年的大师课中的精彩讲解,以及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事基层合唱教学的经验与感悟,并介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委内瑞拉青少年与儿童乐团国家体系。
一、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的童声合唱团的训练
童声合唱艺术是对合唱团员的综合考察,涵盖了非常多的内容(见下图)。而“玩”是童声合唱团团员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孩子们合唱学习的初级阶段,以及初学一首歌曲时。这是玛丽亚老师对初创团体特别强调的。因此,指挥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们在歌唱中获得心灵的快乐,这才是演唱的第一步。保证学习过程的快乐属性,以此为前提再进行精雕细琢。
图1
初级阶段的童声合唱团在学唱歌曲时,所有的团员都应先掌握乐曲的结构,每个声部都需要先唱会主旋律,学会基本律动,让孩子们喜欢上这首歌之后,再教更复杂的多声部。比如,玛丽亚老师在教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深圳某小学合唱团演唱由巴西流行音乐曲调改编的二声部合唱曲《桑巴嘞嘞》(Samba lelȇ)时(见谱例1),就是从主旋律声部开始教的。《桑巴嘞嘞》这样的童声合唱作品虽然分了声部,但不同声部的音域相差不大,是从音乐的主声部和对位声部的角度来划分的,此类作品可以让合唱团员们交换声部演唱,从中提升音乐素养。不过,初中生合唱团往往不便进行声部交换的练唱,因为他们的声部划分往往比小学合唱团更加明确,且团员都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声区和音色。
谱例 1 《桑巴嘞嘞》第14——23小节
指挥需要掌握不同的方法来教唱作品。通常,初学阶段的音乐学习都比较依赖模仿,指挥必须自己学会所教的全部内容,而不是在排练过程中临时找完成得比较好的学生来当模板。长此以往地自我督促,指挥也将学得更快、更好。此外,指挥还可以不停地调换各声部的位置来聆听不同声部的组合。尤其在排练比较有难度的作品时,指挥可以专门让声部两两组合进行分组排练,帮助单个声部更清晰地听到其他声部的演唱内容。
初学一首歌曲时,合唱团需要处理的音乐信息非常丰富,将速度放到足够慢进行学唱尤为必要。识谱过程中,仍需准确地按照歌曲应有的发音方式进行教唱,还需将乐曲中节奏、吐字等基本问题毫不含糊地解决。在以慢速教唱指挥家、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格拉斯(Cristian Grases,1973——)创作的作品《托托哟》(Tottoyo)时,孩子们连贯、柔和的演唱方式,玛丽亚老师指出在充满节奏感的乐曲中需要以“顿跳”的发声方式来演唱。她强调,音乐的力度变化和歌词的语调才是给音乐注入生命的力量。
玛丽亚老师希望大家认识到合唱的学习并没有速成之法,音乐教学是长久以来积累的传统的传承,成功来自指挥与合唱团良好工作与学习状态的日积月累。长此以往,才能实现始终“由心而发”的歌唱终极目标。
二、趣味性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委内瑞拉童声合唱创作
玛丽亚老师在课堂上为大家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民族风格浓郁的委内瑞拉童声合唱作品世界,其中最具分量的是她的丈夫格劳先生的作品。在刚刚投身委内瑞拉童声合唱领域之时,他们发现彼时的儿童合唱作品质量普遍不高,音乐颇为简单,歌词也比较粗浅。孩子们需要新的合唱作品,新颖的合唱形式。为此,格劳先生致力于收集、挖掘从四岁到成年阶段的西班牙语诗歌,针对孩子的身心特征与音乐学习的不同程度进行合唱创作,或将流行的儿童歌曲改编成合唱作品。格劳先生以极高的合唱审美,创作、改编了大量有明确教学目标并融合了趣味性、技巧性的童声合唱作品。玛丽亚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其中部分作品,令大家最为印象深刻的是生动可爱的主题与丰富多变的节拍节奏交替,而后者在中国合唱作品中并不常见。
来自四幕儿童音乐戏剧的合唱作品《风》(Acto del Viento),歌词选自委内瑞拉儿童诗歌代表诗人马卡诺(Jesus Rosas Marcano,1930——2002)的诗歌。作品展示了宛如顽皮孩子般的风儿与大千世界生灵的嬉戏。格劳先生以节奏、节拍的变化塑造出不同音乐性格,让风的灵动与顽皮在音响中升华。歌曲的第一段以拍子与拍子的交替为亮点(见谱例2)。第二段转换到具有萨尔萨(salsa)舞蹈风格的节奏韵律,并加上打击乐器伴奏(见谱例3)。歌曲的引子和尾声也充满了乐趣,合唱团员可以根据乐谱的提示,以拟声效果来展现风的意象。玛丽亚老师提示大家,格劳先生在乐谱上标记“可发挥想象力设计演唱拟声段落”就是指在表演时不需要拘泥于乐谱中的单一可能性,可以尽情第发挥想象,用声音去展现你们各自心中的风的意向。
谱例 2 《风》第10——13小节的拍子交替
谱例 3 《风》第40——45小节
《无比哀痛彼得逝去》(Si San Pedro se muriera)选自格劳先生为提升童声与女声合唱团的音乐能力而创作的声乐套曲。该套曲以同一支曲调创作了五首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孩子们在歌唱中感受和理解各类音乐曲风的差异。歌曲中相似的旋律分别以拍子和拍子演唱(见谱例4),由均分的复拍子转向复杂拍子,孩子们在演唱时能够体会到两种节拍带来音乐律动的细腻变化。
谱例 4 《无比哀痛彼得逝去》第20 ——27小节,在第23小节音乐由拍子转为拍子
在《小船》(El Barquito)一曲中,格劳先生同样为相似的旋律段落配上了渐进的节拍律动,从二拍子到三拍子,再变为四拍子。作曲家设计了不同的身体律动,标记在谱例上。这首作品旨在让孩子们学习节拍转换时,节拍单位变化的时值关系。
五支来自深圳的不同年龄段的童声合唱团在玛丽亚老师的指导下演唱了这些作品。格劳先生作为享誉委内瑞拉甚至拉丁美洲地区的作曲家,能够在童声合唱领域投入如此多的创作精力,实在难能可贵。这些为孩子们量身创作的作品不仅展现出他对歌唱技能在不同阶段发展程度的专业判断,还展现出他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生理、心理的关照。他为作品设定了不同的难度等级,合唱指挥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和合唱团的发展步调选择合适的作品,现场的听众也能轻易感受到示范团的孩子们在演唱时由心而发的快乐。以格劳先生为代表的作曲家们对童声合唱作品倾注的创作精力,极大地提高了西班牙语童声合唱作品的整体水平。
三、歌唱中体态律动的应用与表现
为合唱作品编排律动、舞蹈或是情节化的表演,越来越成为国内合唱表演,尤其是童声合唱领域追求多元化表演的方向,一些优秀团体更有专业的舞蹈教师来专门负责表演的编排。律动与舞蹈的运用能够让孩子们更加放松、投入地歌唱,增强合唱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提升表演者和观众的音乐体验。
能歌善舞、肢体表达丰富是拉丁美洲族裔典型的民族特性,该地区的合唱音乐创作、表演和音乐教学天然地融合了体态律动的理念。玛丽亚老师特别善于调动合唱团员的肢体,以自然的律动和表演带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技能的学习,到达了由心而发的演唱状态。
(一)体态律动的音乐教学运用
玛丽亚老师传授的合唱团热身运动训练方法非常多样,有创意地设计各种练习,更多的是调动团员们的身体机能,让参与演唱的各器官更加积极、协调。她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唱一首练声歌曲,在大家熟悉曲调之后,就加上了拍手和拍腿的动作,随着歌唱一起做身体动作的“卡农”游戏,以此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
拉丁美洲的音乐具有强烈的节奏性,即使是旋律性的作品,其内声部的节奏组合也比较复杂。玛丽亚老师指出:“节奏不在脑子里,而是身体化(embodied)的。”通常流行歌手都是用耳朵、舞蹈、鼓点而非用谱例来学习音乐。这类节奏律动的学习必须非常准确,律动感往往在音与音之间的距离中产生。在教合唱团演唱《托托哟》的切分节奏时,速度下意识往前“赶”。玛丽亚老师带着指挥与孩子们仔细分析了谱例,作曲家已经将拉丁音乐的摇摆律动非常准确地记录在谱例上(见谱例5),标上了细致的发音标记,严格按照谱例来演唱,才能够感受到并传达出拉丁美洲音乐特有的律动感。她提醒孩子们,切分节奏其实是“往后拽”的感觉,而非“往前赶”。随后,她为其中的切分节奏配上了基本的身体动作,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切分节奏所具有的律动感。
谱例 5 《托托哟》第30——33小节
(二)体态律动的合唱表演运用
玛丽亚老师展示了部分合唱作品的律动、舞蹈和情节化设计及编排原则,一般以自然的律动来辅助演唱,或是模仿打击乐器,从而为歌曲节奏因素增添了多重表现力。
在伴奏和表演上进行编排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让作品更加清晰。在演唱《无比哀痛彼得逝去》时,玛丽亚老师教给合唱团员与拍子两种节拍模式,示范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反复练习拍子变化时身体律动的转换,熟练掌握后,在场观众明显感受到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团员们的投入感增强。
演唱时指挥也需要考虑拉丁美洲不同地域的个性化的肢体律动风格。比如,《鸽子》(La Paloma)一曲,以欢快的节奏唱出哲理性的感叹:“鸽子在哪?麻雀被捉的地方。在拉蒙纳之门,生活不是真实的,只有死亡才是真相。因为所有的盛景和浮华总将逝去……”玛丽亚老师为歌曲配上了扭胯动作(动作轻微,膝盖非常放松),这是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和古巴等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常见的舞蹈律动。而《我们欢欣鼓舞,我的神》一曲则配合了上半身较大幅度左右扭动的姿态,这是非洲裔拉丁美洲人的典型肢体律动。
拉丁美洲现存40万种打击乐器,在委内瑞拉相距10公里的两个城市,就可能流行着不同的打击乐器。以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改编的合唱曲常常会加上打击乐声部。如加勒比海附近经常使用康加鼓(congas),地处安第斯山脉的国家用更大型的鼓;多米尼加、委内瑞拉则会使用小鼓组合。古巴作曲家、指挥家圭多·洛佩兹-加维兰(Guido Lopez-Gavilan)创作的《谎言》(EL Guayaboso)中,歌曲连续的切分节奏是最重要的音乐素材,其中男低音声部模仿了康加鼓,男高音声部模仿了班戈鼓(bango)。在演唱《小船》一曲时,玛丽亚老师提醒孩子们像跳弗拉门戈舞蹈那般,以食指和中指轻轻拍击另一只手的手心,轻轻地跺脚,模仿响板等打击乐器的声响。
情节化的编排能够增强表演的互动性,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指挥作曲家霍苏·埃尔伯丁(Josu Elberdin)创作的《向天主欢呼》(Jubilate Deo)时,玛丽亚老师设计了不同段落的力度变化;并在第二段时,让孩子们自由运动,并走向舞台前侧选择一位观众,看着这位观众演唱,把歌曲的意思传递给他,感染观众。歌曲《托托哟》描述了妈妈着急寻找调皮的孩子托托哟的场景,玛丽亚老师为指挥和孩子们加上了一些律动和编排的动作来展现这个故事,指挥和孩子们分别表演故事中的妈妈和孩子的角色。在排练《桑巴嘞嘞》时,玛丽亚老师又带领孩子们边模仿打击乐的动作边来到舞台的前端,把欢乐的氛围传递给观众。
玛丽亚老师带领孩子们感受音乐律动
玛丽亚老师引导孩子们感受《桑巴嘞嘞》音乐中对打击乐元素的模仿
丰富的动作编排,不仅让唱歌的孩子们全情投入,也让在场听课的合唱教师们兴味盎然。不过,玛丽亚老师提醒大家,音乐中的体态律动是由心而发的自然音乐感受,舞台上的所有动作都应意有所指,如果动作影响了孩子们的演唱,那就要果断放弃。
四、合唱指挥的自我修养
在合唱领域耕耘数十载的玛丽亚老师分享了自己对合唱指挥工作的基本看法。合唱指挥必须清楚自己的职责和做每一件事的意图,在排练前应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设计好所有的教学场景与片段,有层次地展现教学内容,用合适的方式来表现音乐。指挥需要分析作品,对歌曲不同的部分既要能理性地教授,也要能感性地模仿,舞蹈动作也必须自己学会后再教给合唱团,而不要交给他人训练。对自己的妥协,终将成为对合唱团表现力的限制。玛丽亚老师经常受邀参加世界各国的合唱比赛,与基层的合唱指挥们交流,她回答了基层指挥和初创团队指挥的问题与困惑,也分享了不少肺腑之言。
面对陌生风格的作品,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玛丽亚老师不认可直接模仿优质演唱版本的视频的方法。一方面是因为音乐的诠释,没有真正所谓的权威版本,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要照着典范版本复制。另一方面是因为视频或表演仅仅展示了最终成品,指挥如何带领合唱团循序渐进地达到最终演唱效果,这个过程并没有展示出来。玛丽亚老师以生动的例子讲述最基本的道理,去餐厅享受美食是无法学会烹制美食的,需要根据菜谱,采购食材,依葫芦画瓢学着做。学习没有捷径,指挥必须根据乐谱细致地分析揣摩,过程总是很缓慢,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驾轻就熟。经常有合唱指挥给玛丽亚老师发邮件,希望她推荐二十首适合自己合唱团演唱的歌曲。玛丽亚老师觉得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显然,这是指挥自己该做的事情。她指出:“如果在已经选出的一批作品中,让老师给一个专业的判断,这是比较好回答的问题。指挥只有靠辛勤的工作才能成功,别偷懒,动脑筋,别试图取代别的指挥与团体,这个领域充满着机会。”
在演唱不同国家、民族的合唱作品时,为了贴近歌曲的风格感,演唱方式应进行调整。如巴西作曲家奥斯瓦尔多·拉塞尔达(Osvaldo Lacerda, 1927——2011)改编的巴西非洲人后裔的祷告歌曲《我们欢欣鼓舞,我的神》(Ofulu Lorere),这首歌曲歌颂了西非人的本土信仰。玛丽亚老师提醒演唱的示范团队,尽力模仿粗犷、自然的非洲民间歌曲的音色,口腔张大、声音靠前,带上一些喊唱风格。拉丁美洲是一个多族裔的地域,玛丽亚老师希望大家在演唱不同族裔的音乐作品时,尽量找到并靠近他们原有的音乐风格。她同时强调所有类型的合唱作品都有赖于健康、自然的歌唱,技术要求是一样的,打开喉咙及充足的气息支持,在胸声区、头声区和头胸混合区都有正确的发声技术,这正是需要指挥教给团员的最基础的演唱方式。当有学员询问是否要为初级童声合唱团演唱加麦克风时,玛丽亚老师明确予以否定,她说:“童声合唱团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应避免过多的期待而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麦克风会损坏音质,童声歌唱不用唱响,更不能吼,应唱得清晰、轻松和正确,因此演出时童声合唱对场地有比较高的要求。”玛丽亚老师在教唱乐曲时很少使用钢琴,她认为钢琴没办法解决合唱团演唱中存在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玛丽亚老师坦言自己来自一个在国情和生活方式都与中国不同的国度,也许自己的很多解答无法直接帮助到中国的基层合唱指挥教师,大师班交流活动是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借机去请教身边优秀的合唱指挥,敞开心怀地学习和寻找答案,也不要“拿来主义”,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她对踌躇满志的中国年轻一代基层合唱指挥们说:“如果在身边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团体、很优秀的指挥,看到了很先进的教学方法,你需要尽力地向他们学习,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如果自己拥有这样一支音乐素养高的合唱团,一定会取得相同的成功。最适合自己的合唱团,正是你此时此刻拥有的合唱团。如果合唱团不好,也许是指挥的问题。在向杰出同行学习时,我们不应该直接盖屋顶,而是要稳扎稳打,从地基开始一步步地建设。我非常鼓励你们,在中国这个充满了可能性的地方,在能够获取各种信息的互联网时代,不断地学习、探究与思考!”
五、委内瑞拉青少年与儿童乐团国家体系
玛丽亚老师在童声合唱领域拥有如此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处理各类教学难题的经验,与她长期从事童声合唱基层教学和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她与丈夫格劳先生曾是“委内瑞拉青少年与儿童乐团国家体系”合唱教育项目的重要成员——玛丽亚老师在1980至2012年担任其合唱交响乐项目协调员,格劳先生从1976到2016年作为指导理事会(Directive Board)成员,并从1976至2012年担任其合唱交响项目总监。依托这一体系,他们将很多精力投入到那些教育资源极度贫乏的幼儿园阶段的孩童。
“委内瑞拉青少年与儿童乐团国家体系”让拉丁美洲的音乐教育在20世纪下半叶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该体系创立于1975年,由时任委内瑞拉众议院成员,后担任文化部部长的著名音乐教育家、钢琴家、经济学家何塞·安东尼奥·艾伯鲁先生(Jose Antonio Abreu,1939——2017)创立,西蒙玻利瓦尔音乐基金会(Foundation Musical Simon Bolivar)负责该体系的管理运营,旨在为极端贫困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古典音乐培训项目。在谈到这一体系的创建理念时,艾伯鲁先生指出:“音乐升华了灵魂的内在脉搏,并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它是一种塑造意志、灵魂和精神的艺术。”②艾伯鲁先生希望通过音乐教育让物质上贫乏的孩子在精神上变得富有。“通过精神的富有,孩子们梦想一个更好的未来,他们以一种物质富裕所不能提供的新的力量和内在的能量奋斗,开辟自己生活道路的方式,从而改变经济学的著名理论‘贫困的恶性循环’。”③“去演奏吧,去奋斗吧”(To Play and To Fight),是艾伯鲁先生在一线教学时带领孩子们发出的掷地有声的呐喊,几十年来,它已然成为代表该体系核心价值最简单而有力的口号。
委内瑞拉青少年与儿童乐团国家体系由一个个的“核子”(Núcleos)组成,每个核子以社区为基础和中心发展管弦乐与合唱项目,以及社区教育、艺术和文化活动。每个“核子”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各不相同,管理方式也新颖灵活,为适应城镇社区的自身特点,“核子”内高度自治,任课教师可以自由灵活地管理和运用手中的资源和项目。目前,委内瑞拉已经有180个在城镇中运作的“核子”,“拥有102个少年乐团、55个儿童乐团,以及270个音乐中心”④,已有超过300万的委内瑞拉的青少年与儿童参与其中。
该体系规模庞大,注重艺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从儿童早期阶段就强调合奏合唱、小组学习、朋辈教学,同时致力于保持音乐学习和表演的乐趣,提出了“激情第一,精准第二”(Passion First,Refine Second)的教学理念,这与拉丁美洲以外许多地域的音乐教育培训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每个“核子”中的骨干和优秀学员都将有机会成为管弦乐团、合唱团及其他各种合奏团的一员,为其走上音乐相关职业创造平台与机会。因此,尽管该体系主要是针对极贫困儿童,但仍然培养出了一批才华横溢、成就卓著的音乐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洛杉矶爱乐乐团指挥古斯塔沃·杜达梅尔(Gustavo Dudamel),还有柏林爱乐乐团的贝斯手艾迪生·鲁伊斯(Edicson Ruiz),担任三支英国乐团指挥的娜塔莉亚·路易斯-巴萨(Natalia Luis-Bassa),等等。 杜达梅尔回顾自己在接受该体系的音乐教育时谈道:“任何没有成果的项目都没有存在的理由,委内瑞拉青少年与儿童乐团国家体系项目孕育出了成果。我看到它,经历过它,我是这个体系的产物。从四岁开始,我走上了音乐学习的道路,从那一刻起,我成为一个大家庭的一员,这个家庭教会了我很多,不仅是音乐方面,还有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东西,这就是它的成功之处。”⑤
参加委内瑞拉青少年与儿童乐团国家体系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们
艾伯鲁先生将委内瑞拉青少年与儿童乐团国家体系定义为“社会拯救项目和深层的文化改造”,他让音乐艺术不再是精英阶层独享,而是全社会成员共享的权利。这样的发展方针为其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基金会每年支付130万美元来维持和发展体系的运营”⑥,而根据美洲开发银行的数据,“在缓解贫困社区的暴力和毒品滥用方面,政府对该项目每投入1.0美元将产生1.68美元的社会红利”⑦。参与该项目的孩子很少辍学,并且有机会获得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的学术成就,不少学生成为律师、教师和公务员。如今,该体系不断地拓宽着自己的影响力,已经发展到几十个国家。从1999年开始,该体系将工作范围延伸到了智力和身体残疾的儿童和监狱服刑人员。面对这样的成绩,项目总监伊戈尔·兰茨(Igor Lanz)自豪地说:“今天,我们的国家到处都是管弦乐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现在相信这是可能的,并且有了‘去演奏吧,去奋斗吧’这样的口号,这一点已经深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我们确信,带着爱和信念所做的事情不能被阻止,不能被耽搁。”⑧
在该体系的倡导和引领下,以玛丽亚老师和格劳先生为代表的委内瑞拉音乐家们创作了一批本土化的童声合唱新作,解决合唱技巧的问题,发展现当代音乐语言,寻求更多元的合唱表演方式,挖掘有戏剧效果的演唱和编排,以更具活力的演出感染观众。而音乐创作与表演的繁荣也反过来激励了儿童诗歌的创作发展,增强了艺术创作的良性互动。
玛丽亚老师精力旺盛而全情投入,她总是洋溢着迷人的微笑,时常让人忘记她的真实年龄,忘记她乘坐了20多个小时的飞机,一直处于倒时差的状态。她的教学展现了国际一流专家的才华与能力,也“暴露”了在合唱基层一线养成的事事亲为的工作作风。她深知基层合唱工作开展的难度与挑战,在与合唱教师们交流时,她有真诚的鼓励,也不乏犀利的提点。尤其是在指挥们想走捷径时,她直言取得合唱成功的真相:唯有持续、有效的躬耕,才能破除道路中的障碍。当指挥们表现出对于比赛成绩过于关注时,她真诚地劝诫“赢得比赛是一支合唱团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结果,而不应该是目标和任务;童声合唱团指挥的真正任务是通过音乐去触动并塑造孩子们的灵魂。”玛丽亚老师与格劳先生正是以音乐塑造孩子们灵魂的音乐教育践行者,相信玛丽亚老师的授课对中国的合唱指挥教师们不仅是宝贵教学经验的分享,更是对合唱事业信念感的传扬。
【作者附言: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合唱艺术的多元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YJC760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 释
①赖菁菁、王秋欢《五洲云端重聚 共襄合唱盛举——记“2021世界合唱节”》,《中国音乐教育》2021年第11期。
②来自玛丽亚·奎南德教授的介绍。
③同注②。
④来自何塞·艾伯鲁2009年TED演讲《音乐作为救赎》的内容,https://v.qq.com/x/page/i0199z4cnw2.html,2022年4月20日。
⑤同注②。
⑥Alina Stankevich (2017). “A leader Jose Antonio Abreu of ‘EL Sistema’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3790927.
⑦Cuesta, José(2008). Music to My Ears: The (Many) Socio-Economic Benefits of Music Training Programs. https://doi.org/10.108 0/13504851.2010.517187.
⑧同注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