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一些演唱提示与指导(五)
2022-12-08刘子彧
刘子彧
关于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演唱提示已经过半,妇女的爱情生活走过了一见钟情、单相思、订婚,即将迎来结婚、生子和痛失爱人。
第五首《姐妹们帮我梳妆》
(一)乐句划分
歌曲《姐妹们帮我梳妆》是回旋曲式,结构为前奏——A——B——A1——C——间奏——A2——尾声(详见表1)。除了前奏、间奏和尾声部分之外,其余乐段均由两个乐句组成。
表1
(续表)
(二)需要关注的细节
结婚,是感情生活的制高点,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因此这首歌曲可以看作是整部套曲的一个高潮点,欢乐又热闹,洋溢着幸福。钢琴声部的前奏(见谱例1),左右手同音(平行八度)象征着和谐、纯粹,琶音式的音高安排一浪高过一浪,营造了心潮澎湃的意境,最后一拍附点节奏的设计增加了旋律的律动性,使音乐流动更加自然。第3小节的演唱声部加入以后(见谱例2),钢琴声部更像是伴娘团,簇拥着、包围着新娘——将开头的平行八度复杂化为四个声部,其中两个声部呈六度或三度叠置,和谐又端庄,整体上营造出新娘与伴娘团姐妹们欢笑嬉戏的氛围。伴娘团的姑娘们时而统一,时而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场面热闹不已(见谱例3)。
谱例1
谱例3
到了第27小节乐段C部分,钢琴声部的音型发生了变化,从琶音式的音流变成了柱式和弦(见谱例4)。在很多文章中,对此处音型变化原因的描述是“增强乐曲的行进感”,我认同这种说法,但似乎少了一些趣味性和画面感。在实际演奏中,我认为这段很像伴娘们在对着新郎提各种要求,并告知他以后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姐妹。其中,右手各和弦根音组成的隐藏旋律线千万不要忽视。第47小节开始的尾声是最有婚礼象征意义的部分(见谱例5)。
谱例4
谱例5
第六首《为什么这样惊慌》
(一)乐句划分
歌曲《为什么这样惊慌》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为前奏——A——B——间奏——A1——尾声(详见表2)。
表2
(二)需要关注的细节
初识这首作品,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惊慌失措,演唱者难免心中没底;但只要哼唱一遍旋律,再加以简单的分析就能明白,并不是因为什么不好的事惊慌。因为整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并没有恐惧、压迫,也没有不协和音程带来的阴森、恐怖,基本是缓慢、温柔地在(大调上)诉说。
谱例6中动机在全曲一共出现了10次,分别位于第1、4、7、11、14、17、21、47、50、54小节,但因仅出现在钢琴声部,通常不容易引起演唱者的注意。这个动机在听感上带有非常浓郁的疑问语气,结合了“长——短短——长”的节奏安排,一种不知所措的情节被舒曼轻松营造出来。为什么惊慌呢?因为女主人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为人妻后初为人母,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让她感到不知所措,心情复杂,既有喜悦激动、幸福甜蜜,又有对未来因新生命到来后生活将发生变化产生的恐慌和害怕,所以她不知所措。
谱例6
乐段A中,演唱旋律像一种倾诉,娓娓道来、安静诉说。为了配合这种心境,钢琴声部以柱式和弦陪衬(见谱例7),延音踏板配合着,表达出朦胧的惆怅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部分人声声部出现很多同音反复(见谱例7)。与之前提到的一样,同音反复最怕和尚念经式演唱,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无趣和空洞,可以在重音设计和时值安排上着手调整。就像我们平时说话,如果每句话都保持同一种音量,每个字都用不变的语速,效果显然是不好的。
谱例7
第25小节开始的乐段B ,钢琴声部有全新的设计,钢琴左手的旋律与演唱声部形成呼应,音区上一高一低仿佛夫妻间对话(见谱例8)。他们谈了些什么,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可以是预测未来孩子的性别,也可以是商量未来孩子的名字,或者是讨论孩子出生后的家庭分工问题。热烈的讨论与交流,符合舒曼塑造的音乐形象。而右手演奏的均分式双音对推动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个部分与乐段A表现的内心独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谱例8
第七首《你在我心里,在我怀中》
(一)乐句划分
歌曲《你在我心里,在我怀中》是变奏曲式,结构为前奏——A——A1——A2——A3——尾声(详见表3)。除了前奏和尾声部分之外,其余乐段均由两个乐句组成。
表3
这首歌曲的感情基调是幸福、快乐。初为人母的欢欣、美妙和谐的亲子时光,都是快乐的来源。但,演唱时要注意快乐不一定需要大声叫喊,轻柔同样能表达欢乐的情绪。所以,不论是演唱者还是钢琴演奏者,都要控制好音量,掌握合适的力度,尤其是从第26小节开始的乐段A3。
谱例10中,力度记号 f 和跳音记号“.”容易给人一种热烈、放纵的感觉。看到这些表情记号,情绪宣泄好像被合理化了,但还是要区别于进行曲类激进情绪的作品。这一段可以想象成年轻的母亲抱着婴儿憧憬未来的幸福时光,想象孩子长大后的各种开心事,越想越激动,所以钢琴的织体才会在这里发生变化。
从钢琴声部的织体安排来看,乐段A、A1、A2基本保持一致,直到乐段A3才出现新的织体。而旋律线条设计方面,尽管每个乐段都有细微的节奏和音高变化,但并没有出现传统变奏曲式中复杂的变奏手法,而是基本保持了旋律原有的形态。因此,这里的变奏性倒与分节歌的形式类似。
(二)需要关注的细节
有不少文章在对这首歌曲的分析中用“快速”或者“非常快”描述速度的安排,而我必须强调这首歌曲呈现的“快”必须是有节制的。其一是因为这首歌曲在乐段A3之前,带有一些类似晃动摇篮或者母亲抱着婴儿轻轻摇晃的动态感,如果演唱或演奏得过快,这种摇晃的感觉就荡然无存了(见谱例9)。其二是由歌曲本身的情境所决定的。应该没有哪个母亲会抱着自己的孩子飞快地旋转,并忘我而激烈地歌唱吧,因为总要顾及婴儿情绪的安定和保持安静。
谱例9
谱例10
尾声的钢琴部分要单独提出来品鉴一下(见谱例11)。变化音营造出梦幻般的旋律色彩,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从对未来的美好畅想中回到现实,音乐重回婉转、温柔的意境中。
谱例11
第八首《你给我带来无限悲痛》
(一)乐句划分
歌曲《你给我带来无限悲痛》是一部曲式(六句体),结构为a——b——c——d——e——f——尾声(详见表4)。
表4
(二)需要关注的细节
套曲的最后一曲给尚沉浸在幸福中的所有人带来了终极悲伤——爱人去世。这个悲剧性的结尾实在让人心疼,因为完整而真实的人生一定是悲喜交加的,而最悲伤的莫过于亲人或爱人的离世。
歌曲中演唱声部的同音反复与之前的几首略有不同。之前的同音反复,我们想方设法用重音安置或节奏微调的方式让它们别致一些,摆脱一成不变,而这首歌曲就不能这样操作了。在缓慢的节奏下,同音反复所带来的停滞恰恰符合女主人公的心境,面对爱人离世的噩耗时的崩溃、绝望,目光呆滞、内心伤痛却无力挽回(见谱例12)。在演唱同音反复时,要表现出拖沓、无力的状态。抛开歌词因素,单纯的同音反复也体现出极度悲痛时的失语状态(不断重复某些字或断断续续地喃喃自语,见谱例12)、情绪失控,刻画出一个因痛失爱人而令人怜惜的妇人形象。
谱例12
第23——43小节的尾声,篇幅较长,是整部套曲的尾声。在这个部分,第一首歌曲《自从和他相见》的主题缓缓出现(见谱例13),让人鼻酸。一个爱情故事的终结,一个生命的完结,都凝结在了这熟悉的旋律里。只是初见时,这个动机单纯、腼腆,再次响起,却因爱人已经离去而变得无奈、苍白。那个精彩的八分休止符在《自从和他相见》中,体现出少女欲言又止的害羞,而在这里,却体现了哽咽、不舍和无奈。此时的钢琴演奏者,好似旁白。当主演的戏份都已落幕,一束惨白的追光灯下,孤独的琴声诉说着伤感的结局,凄凉感、伤痛感会随着琴声涌上心头,情绪不会因为演唱部分的结束而停止。舒曼用他的音乐,讲述了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尽管快乐过、幸福过,可最后还是以凄凉、悲伤收尾,不知这样的设计是否也是舒曼对其人生的投射?
谱例13
谈点大家不太愿意知道的
至此,妇女的爱情生活结束了。对《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分析也告一段落了,不过还有一些想说的话。前面所说的那些内容,算是大家愿意知道的。下面将要从旁观者的角度谈几点可能大家不太喜欢听的。
(一)停止过分“演”,多下功夫“唱”
无论是在日常声乐教学,还是某些大师课,常能听到“要充满感情,深情的歌唱”这样的要求;于是,大多数演唱者都认为饱含深情是演唱一首歌最重要的主观要求。为了做到“深情”,演唱者们可谓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伴奏音乐刚起,带着那满眼的“情深谊长”,望着舞台下,缓缓抬起手,从左看到右,再从右看到左。为了表现出自己内心的那份深情,夸张的面部表情,复杂的肢体语言,成了固定搭配,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唱什么就要像什么”“唱谁就要演谁”。演唱是“演+唱”,即“演”与“唱”两者的有机结合。上述动作针对“演”的部分是够了,那“唱”的部分呢?可能有人会认为很无辜,如此投入的表演怎么不对呢?其实,并非是否定适度表演,只是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唱”更为关键。过多的表演对演唱音色并无太大影响,事实上有太多的演唱者做足了这些表演动作,可一开口还是直接把听众“送走了”。因此,前文用真实存在的谱面信息分析出直接影响演唱的依据,是对“唱”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热爱需要条件,执着需要应变
在音乐艺术领域里,有一定成就的作曲家或表演艺术家可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音乐事业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热爱。这种心理活动属于丰富性动机①。在人类经历音乐活动时,其丰富性动机包含了获得愉快声音的感觉经验,以及对探索、理解、创造、成就、自我尊敬感的渴望。这种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是对音乐的主观认识倾向,但并不是每个对音乐无比热爱的人都能成为音乐家或都能在音乐的道路上轻松前行。可见,想要在音乐艺术领域有一定的成绩,空有“热爱”是根本行不通的。这份热爱一定得在自身具有不错的技术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相信很多声乐教师都会遇到这两种学生:一种是刻苦努力、疯狂热爱歌唱,却总唱得不好听,音准、节奏哪儿都对,理论研究头头是道,可歌声就是不动人;另一种则是平时不见得多努力,但只要一认真对待总能在舞台上表现得可圈可点。这似乎很不公平,但又不得不承认,在音乐的世界里,天赋往往比热爱更重要。可现实有时候很残酷,往往特别执着地热爱着音乐的人,天赋上会欠缺。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能力,千万不要盲目沉浸在“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美好愿景里。如果你的付出不在正确的点上,那不妨先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再努力。如果上天眷顾,你既有天赋又热爱,那么请多努力一点,下一个声乐大师就是你。
(三)曲高必定“和寡”,坚持学术自信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曲解了艺术评判真正的含义,部分专业学院的教授、演唱者们有些不自信了,开始跑去“抖音”“微博”等非学术型的社交平台上找支持了。如果总是在没有专业学过音乐的人群中寻找知音,那还要分什么专业或非专业人士?“现代派”音乐无序无调性,可听性不强,悦耳度不够,老百姓听不懂,可作曲界人士丝毫没有因为这些就放弃对它的研究和推崇。就好像很多老百姓不识谱,唱歌不着调、不数拍子,那是不是就把乐谱废弃掉,恢复口口相传的模式?除了通俗歌曲和各地民间歌曲之外,诸如歌剧、新创作的艺术歌曲等,老百姓听不懂很正常,所以才需要专业人士帮助他们找到途径去靠近和提高,而不是为了让老百姓听懂,把艺术歌曲通俗化!声乐界专业人士的责任在于保持自身学术专业性、坚持学术自信的前提下,引导老百姓欣赏高雅艺术,帮助老百姓从最自然、最原始的听歌状态,逐步向审美转换。
感谢舒曼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让我有机会在《歌唱艺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相遇,分享心得体会。作为艺术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歌唱(演奏、研究)都是为了艺术!与大家共勉!(全文完)
注 释
①丰富性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David Krech,1909——1977)在《心理学纲要》下卷中曾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