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2-12-08王永美

教育界·A 2022年29期
关键词:习作单元观察教学策略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册教材中都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整个单元的编排思路以及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写作服务的,因此,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其他单元的精读课文在教学价值、教学定位、教学方法上必然有所不同。习作单元该教什么?怎么教?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又该如何定位?这些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何区别?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为例,谈一谈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策略;《搭船的鸟》;观察

作者简介:王永美(1976—),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城北小学。

一、着眼单元整体,确立板块目标

(一)着眼单元导语,明确编写意图

统编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是教师理解编者编写意图的路径之一,习作单元同样也不例外。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两则学习要求组成。三句话都指向一个语文要素—观察。由此可见,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立足于“细致观察”,是学生进行观察类作文写作的范本。

在教学精读课文之前,要让学生通过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任务。部分教师认为习作单元是单线编排的,但笔者认为习作单元中贯穿着双线。“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这两则学习要求,是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这两个要素中,一个指向阅读,一个指向习作。精读课文的教学需要为习作提供方法支撑与言语范式,这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的。以上两个要素作为双线,都应该成为精读课文教学的中心任务,缺一不可,并且应该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二)区分单元板块,明确各自任务

整个习作单元,在单元导语之后有两篇精读课文,在精读课文之后有“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板块,然后还有两篇习作例文,最后是“习作”部分,每一个板块的教学任务都有所不同。如,对于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学习表达方法;“习作”则重在让学生形成单元学习成果,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习作实践,并进一步体会这些方法的好处[1]。明确各板块的任务,可以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

明确“习作”部分的要求是理解本单元编写意图的重要途径。具体要求为:“观察时要细致一些。”“观察时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有时还可以尝一尝。”“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变化。”教师要借助以上习作要求,在对精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有目的地找到文本的教学价值。下面笔者以本课为例进行阐述。

笔者在课堂上想要带领学生分析第一自然段中的“天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这两个句子。据此,笔者围绕第一自然段,对“如何观察”这个教学要点做了如下设计。

1. 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在PPT上列出上述两个句子,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自己能从哪里看出作者对雨点和船夫做了细致观察,并圈出关键词,说一说。)

2. 学生圈画,指名交流。

预设一:

生1:我从“沙啦沙啦”这个词中看出作者对雨点做了细致观察,因为作者听到了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的沙啦沙啦的声音。

师:你说得对,用耳朵听是一种观察方法。

3. 教师进行拓展。

师:雨点打在不同的地方,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下面老師来考考你们,雨点打在玻璃上会发出什么声音?(预设:叮咚叮咚。)雨点打在竹叶上呢?(预设:沙沙沙沙。)雨点打在学校的雨棚上呢?(预设:噼里啪啦。)

预设二:

师:那么作者是怎么观察船夫的呢?

生2:我从“披着蓑衣”中看出作者对船夫做了细致观察,因为作者观察到了船夫的衣着。

师:(在PPT上展示蓑衣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蓑衣,以前人们常常用它来挡雨。

生3:作者观察了船夫所处的位置—“在船后”,还观察了船夫的动作—“用力地摇着橹”。

师:作者这短短的一句话就能体现出他把船夫的衣着、位置、动作观察得十分细致,这说明了他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所以用眼睛看也是一种观察周围事物的重要方法。

4. 学生齐读这一段,感受作者雨天在船上细致观察到的场景。

以上片段中,笔者对学生的教学处处指向观察,学生只有知道作者是如何观察的,自己才能学会观察。这是本文的教学价值所在。

(三)依托课后习题,制订精准目标

对于单篇课文的教学,课后习题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内容,因为编者对单篇课文的编写意图往往都体现在课后的习题中,所以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课后习题,围绕课后习题来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笔者围绕本课的“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道课后习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层层深入,进而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之处。

二、精心选择内容,突破学习重难点

无论是哪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教师都不可避免地承担着落实诸多语文要素的重任,如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提升,朗读能力的提高,阅读素养的提升,价值观的建构,等等。而在进行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注意这篇精读课文自身的阅读教学属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习作单元在教材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精准取舍,要反映出习作单元应有的特点。

(一)聚焦要素,合理安排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本课重点难点,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以本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为例,“感受翠鸟颜色的美丽”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理解文本内容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基础。“这么美的颜色,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的问题,是基于“观察”的教学目标提出的;“了解作者如何‘抓特点、有顺序’”是文本表达层面的目标,也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据此,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都是自然而然地随着课堂进行的,并非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精选五个和口有关的生字—“啦”“响”“嘴”“吞”“哦”进行重点指导,让学生观察当“口”出现在这些字的不同位置时,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其他字词只需简要讲解即可)。这样,合理去掉细枝末节,方能把本单元的要素有效地凸显出来。

(二)立足课时,铺设写作梯度

在设计本课的第一课时的过程中,笔者立足第一课时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最简单的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的观察方法,学会“抓特点、有顺序”的表达方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设计这样的观察和表达方面的要求是合适的,也是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笔者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铺设写作梯度,可以为课堂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做铺垫。笔者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过程中,重点放在了学生感悟整篇课文的布局谋篇上,以及小练笔上。两个课时的教学由于内容的重点不同,因此方法也不同。

(三)提出问题,提升思维深度

教师在教学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应该创设有助于学生思维走向深度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赏析,主动探究文本的表达之道。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教师应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例如,在本课的第一课时中,笔者围绕“观察”这一要素,设计了以下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并使它们贯穿于整个文本阅读中。

1. 船在行驶的过程中,作者坐在船舱里,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观察呢?用笔圈一圈。

2.(前文提到的)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能从哪里看出作者对雨点和船夫做了細致观察,并圈出关键词,说一说。

3. 在第二自然段中,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想一想自己能从哪里看出作者对翠鸟做了细致的观察。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扶到放,教师通过这些问题,能够一步步地引领学生走向思维深处。第一个问题指向“观察了哪些事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能在文中找到答案。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略有难度,需要学生在了解到“观察了什么”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能看出作者观察得细致,在回答问题时,还需要他们理清思路,有条理地回答。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我从……看出作者观察得细致,因为……”的问题支架。借助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句式,既避免了学生无序地回答,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组织语言,试着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理出来,讲清楚,实际上把思考与表达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三、精研读写设计,提升阅读实效

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精读课文,发挥它在习作单元中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呢?例如,笔者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是从写的不同角度出发的。

(一)立足学生特点,激发写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写作时,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激发他们写的兴趣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阅读文字,亲近文本,让学生反复地读,在他们发出“作者的文章真有意思或写得真好”的感慨时,自然地引出写的任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感受到由于一只翠鸟的出现,引发了作者细致的观察,这样的观察是有意思的,是充满了探究的趣味的,虽然这只翠鸟只是静悄悄地站在船头,却荡起了作者内心的涟漪,让作者产生了许多疑问,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观察方法的兴趣。

(二)找准观察视角,设置写的场景

一是在课堂一开始,笔者直接让学生回答问题:“这只小鸟搭的是谁的船呢?”“‘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观察这只鸟的呢?”如此,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观察的时间、地点,进入了特定的观察场景中,有一种置身于真实情境的体验感,更为接下来品读关于“我”从特定角度观察翠鸟的内容埋下伏笔。

二是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后,对于有的学生提出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翠鸟腹部羽毛的颜色呢?”的问题,笔者回答道:“这是因为翠鸟当时背对着作者。在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时,如果观察的角度不同,那么我们的观察所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就应该写什么。”这样,学生明白了要基于自己观察的角度进行写作,并且真实的观察是最难能可贵的写作来源。

三是在作业设计中,笔者布置了两项不同层次的写话作业。第一项作业从课堂出发,注重学生对所学方法的运用。作业内容为:有一天,小明和妈妈出门散步,迎面走来了一只小狗,小明觉得这只小狗很可爱,于是他赶紧用妈妈的手机拍了几张小狗的照片。请你帮小明用一两句话说一说他的观察所得。(在PPT上列出句式:“哇!这只小狗真可爱啊!瞧,它……”)同时,笔者提示:“大家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等观察方法,在说的时候,应从观察者的角度出发,试着抓住小狗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第二项作业指向课外,更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观察事物。作业内容为: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喜欢的小动物的呢?它是什么样子的?请抓住特点,有顺序地写一写它的外形。

(三)借助课文表达特点,搭好写的支架

对教材中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是对这些言语范式进行解析的过程。以本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来说,习作要求为: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从这一目标出发,笔者借助本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教给学生写动物外形的方法,设置场景,引导学生选择观察对象、观察时机、观察方法,明白原来生活中的各种小动物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观察对象;散步时、去动物园游玩时、吃饭时、逗弄小动物时……都可以作为自己观察的时机;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都可以获取丰富的观察资源,这是选材的支架。然后,笔者让学生进一步提炼方法,明白“抓特点、有顺序”是表达的支架[2]。有了这些支架,学生在写作时就更加得心应手。

结语

总之,习作表达离不开阅读,在进行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时,教师要能发现并挖掘其中的教学价值、表达秘诀。只有找准每一篇精读课文不同于其他课文、不同于其他单元内容、不同于其他年级教材的独特价值,才能进一步明确其承载的任务,尽可能地完成其教学使命。最后,再回到本单元导语中,这里的“美”在本单元中更多指向的是学生眼中的那份“真”和“趣”,而这种“美”需要被发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通过与“美”的“对话”,在品读感悟、交流提炼、尝试模仿、借鉴实践中习得、内化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 吴丽娟.“精读课文”与“习作例文”的教学差异[J].江苏教育,2019(33):12-14.

[2] 汪璐璐.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教学例谈[J].江苏教育,2019(33):10-11,14.

猜你喜欢

习作单元观察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