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理念下绘本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12-08嵇倩

教育界·A 2022年29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幼儿园教学绘本教学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它的观点是学习者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一理念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也同样具有运用价值。文章从确定支架、搭建支架和反思支架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支架式教学理念下的绘本教学策略,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绘本教学;支架式教学;幼儿园教学

作者简介:嵇倩(1988—),女,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他将搭建支架作为幼儿有效学习的重要开端。支架跟工地上的“脚手架”一样,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构建支架式框架,使幼儿能沿着“支架”攀升。支架式教学在教育教学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对教师实施绘本教学实践有长远的影响。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和幼儿都有各自的角色定位。幼儿处于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地位,而教师要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介入,提供支持、引导与帮助。搭建支架的过程是师幼、幼幼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和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身体接触、交流、合作等。《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强调,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绘本教学处于重要的地位,绘本源自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绘本教学能给幼儿提供表达的平台。文章以《秋天的温暖柿》绘本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分析内容,确定支架

绘本故事来自生活,而《秋天的温暖柿》这一故事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对柿子并不陌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绘本内容,确定要搭建的支架。

(一)经验支架

在学习中,幼儿的已有经验相当重要,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进行绘本集体教学时,教师要提前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搭建经验支架,帮助幼儿掌握新的知识。

(二)问题支架

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是关键,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是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策略。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各种类型的问题,能让幼儿积极思考,挖掘幼儿深层次的潜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把握重点,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幼儿深入思考,这样可以让幼儿掌握相关知识点,让支架发挥它的隐性

作用。

(三)图示支架

图示支架在语言领域教学中有一定的价值,比如幼儿可以借助图示支架讲述故事及记忆故事。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要利用图示支架,让幼儿概括故事情节、理解画面内容等。

(四)材料支架

搭建材料支架能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为幼儿提供一些直接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知,从而掌握新的知识点和技能,让支架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搭建支架,引导教学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支架有很多。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笔者选择了经验支架、问题支架、图示支架、材料支架,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点。

(一)经验支架

前期:幼儿通过调查了解了柿子的生长地和品种;了解了柿子的外部、内部结构特征,知道柿子可以食用;初步理解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中期:了解催熟柿子的方法,如和水果、大米放在一起,晒太阳等;了解柿子可以做哪些美食;通过绘本故事了解做柿饼的步骤。

后期:体会到制作柿饼的快乐;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转移、分散自己的情感。

因为班级幼儿对柿子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所以对柿子还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见过柿子、品过柿子、了解柿子的生长变化。因此,在上课伊始,笔者用“你发现了柿子的哪些秘密?”作为导入,为接下来的活动做铺垫。在活动中,笔者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唤起了幼儿对柿子的已有经验及画步骤图的经验,搭建了经验支架。

(二)问题支架

实录呈现

A组幼儿:笔者出示图片,让幼儿自主观察,提问幼儿:“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有的幼儿说很多熟的柿子,有的幼儿说有一个小女孩和一只小狗,还有的幼儿说我看到了字:秋天的温暖柿。笔者接着提问:“小女孩和柿子之间会发生哪些故事呢?请你猜一猜。”有的幼儿说这里有好多柿子,有的幼儿说这个柿子可以吃了吗?笔者导入新课:“那我们一起跟着小女孩走进她的故事。”

B组幼儿:在上课开始前,笔者用柿子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出故事中的女孩—劲秋,再出示画面,提问:“你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呢?”一名幼儿说:“我看到很多柿子挂在树上。”另一名幼儿说:“劲秋想拥抱柿子树。”笔者接着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回答:“她是笑着看柿子树的。”笔者继续提问:“那拥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幼儿回答:“温暖、暖暖的。”笔者导入新课:“那我们一起跟着小女孩走进她的故事。”

在这一环节中,面对A组幼儿,笔者通过两个问题让幼儿说出画面的内容,然而幼儿的回答都是片面的,笔者也没有及时提炼和追问,造成教学与主题脱离。所以在教学B组幼儿时,笔者抓住了绘本中的关键词:温暖、高兴等,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层层深入,为后面讲述故事情节搭建了支架。

实录呈现

A组幼儿:笔者进行了集体教学,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提问。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劲秋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回答:“没有,因为他们工作很忙,无法回家。”“她和奶奶一起做柿饼。”笔者紧接着又问:“你从图上看到她是怎么做的呢?”让幼儿了解制作柿饼的步骤。

B组幼儿:根据第一次的教学,笔者将这一环节改成了自主阅读,设计了如下问题:“你们从图片中看懂了什么?和你周围的朋友说一说。”幼儿回答:“柿子一定要晒太阳才能变成柿饼。”“我看懂了上面的文字,做柿饼之前要把皮削掉。”“做柿饼需要7—10天的时间才能完成。”笔者接着问:“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有看懂吗?”幼儿:“为什么劲秋要用小手去按压柿子?”“为什么柿饼要挂在高空中晒呢?不能放在地上吗?”“放在高的地方晒柿子会不会快点成熟?”

在此环节中,笔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差异,通过搭建问题支架来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笔者将原来的一问一答调整为让幼儿自主阅读,以幼儿为本位。教师在搭建问题支架的时候,要学会梳理绘本内容、层次、结构,这样才能形成问题链,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

(三)图示支架

在绘本教学中,教师搭建图示支架有助于幼儿全面理解绘本内容,更准确和完整地表达;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丰富幼儿说的内容,提升幼儿说的质量,从而提高幼儿的表达能

力[2]。在学习到绘本中劲秋和奶奶做柿饼时,笔者让幼儿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表述如何做柿饼。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提出:“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做法?”幼儿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幼儿说:“削皮→放在盘子里→晒太阳。”有的幼儿说:“清洗→擦干→晒太阳→挤压→再次晒太阳。”还有的幼儿说:“清洗→擦干→削皮→晒太阳→挤压→晒太阳。”笔者根据幼儿个人的图示,将相同想法的幼儿分配到一组,让他们小组合作,提炼出关键信息,有序梳理,绘制做柿饼的流程图。搭建这样的整体图示支架,能够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能够让幼儿掌握制作柿饼的步骤,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笔者搭建图示支架可以让幼儿在绘本教学中更加直观地学习。在《秋天的温暖柿》中,笔者借助图示支架,能让幼儿掌握做柿饼的过程,增强幼儿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同时能让幼儿内化和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在小组尝试制作的过程中,图示能给幼儿一定的提示,从而使幼儿的思维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

(四)材料支架

合适的材料支架能够支撑幼儿有效学习,解决幼儿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材料支架引发幼儿的思考,进一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让他们体会“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快乐。

幼儿绘制做柿饼的步骤图以后,需要开始实践操作。笔者与幼儿进行讨论,梳理出他们制作柿饼需要的所有材料,为幼儿搭建材料支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材料,如水、柿子、毛巾、篮子、夹子、架子、绳子、剪刀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小组合作操作。为了让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材料的机会,笔者为幼儿提供了两种晾晒方式:一种是悬挂着晾晒,一种是直接放在篮子里面晾晒,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让幼儿可以自主选擇自己喜欢的晾晒方式。

柿子经过半个月的暴晒以后,需要用器皿密封保存。笔者让幼儿回家与家长一起讨论什么样的器皿才适合装柿饼。通过第一次尝试,幼儿发现塑料盒子、牛奶罐子、铁罐子都不适合,因为它们的密封性不是很好,会有多余的空气进去,导致柿饼发霉。第二次幼儿尝试用砂锅加上密封膜,防止空气进入,第二次做的柿饼就很成功。

在此环节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晾晒方式,给了幼儿更多的尝试空间。在操作的过程中,笔者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锻炼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让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接受别人的不同观点。

三、反思支架,再次感知

(一)教师对支架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教学支架是教与学之间的结合点,教师要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为幼儿提供支持、服务。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幼儿是课程开发的执行者,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支架教学认识不足,不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支架的理解,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支架。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语言领域的特点,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设计提问、提供材料,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当然,这也是搭建支架的难点。

(二)教师搭建支架时无法准确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教师要正确把握幼儿的发展区,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如果低了,幼儿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偏高,就会超出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导致幼儿无法解决问题。准确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教师搭建支架的

难点。

(三)无法对幼儿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水平、经验,以及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他们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应该提供不同的支架,将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内容相结合,为他们搭建不同程度的支架。支架教学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及其发展水平,但是部分教师为幼儿搭建相同的支架,无法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不能针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很大的差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预期效果存在差距,这样会适得其反,产生无效的支架或者负面支架等。

支架教学可以让幼儿将新旧知识整合,积累新的经验,在教学支架的帮助下,减少学习中的不确定性,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合适的支架,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沐文扬.生态系统理论下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J].早期教育,2022(08):45-47.

[2]胡小燕.基于儿童立场开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方法[J].幸福家庭,2021(14):55-56.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幼儿园教学绘本教学
从图画的背后读出含义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幼儿园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
弹和唱对幼儿园教学的重要性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